“报...”
一锦衣卫快步进入值房。
“启禀陛下,高佥事求见!”
崇祯闻言微愣,瞬间变为激动。
高文采在晋商案功不可没,本次战事若没有他,宣府真不知会成为啥样。
“快传!”
话音刚落,高文采已经进屋。
“臣高文采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爱卿快快平身!”
“谢陛下!”
崇祯双眼放光,对此人极度欣赏,不禁拍向他那厚实的臂膀。
高文采受宠若惊,数月来关外险境历历在目,如今回到大明怀抱,又第一次受皇帝接见,泪花直在眼眶打转。
“爱卿辛苦,王承恩,赐坐!”
“谢陛下!”
高文采谢恩后却似乎充耳不闻,长跪于君前,神色非常肃穆。
“爱卿这是?”崇祯不解,忙问道。
“陛下,此物远胜臣之性命,臣不敢亵渎中华骨髓!”
什么?崇祯面露狐疑,几位大员也倍感不解。
高文采连忙掏出用锦布包着的玉玺,双手呈给皇帝。
“陛下,此乃蒙元窃取前宋之传国玉玺,请陛下查验!”
“啊...”
几个大臣惊掉大牙,就连崇祯也无比惊愕。
这东西就一印章而已,象征意义却远远大于实际意义,拥有传国玉玺,即代表承袭华夏衣钵,乃王朝正统之标志。
拥有它,可以从形态上加深天下人对国度的认可,无限提升归宿感,儒家思想认为得中土者得天下,传国玉玺便为中土君王之权柄。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仅局限于九州地域,对北面异族或外来之贼知之甚少,或者说那句圣训被历代文人无限曲解。
以致蒙元及后来的螨清,最终被华夏士林所接受,就因为奴贼取得中土,还拥有玉玺,便视作乃天命所归。
即使鬼子入侵华北时,尚有汉奸以占据中土为由加以粉饰,不过那时的华夏早都觉醒,汉奸就是群超级败类。
想当初太祖承接华夏国祚,唯一遗憾便乃未得到蒙元玉玺,成祖数次征伐草原,也带有那份念想。
虽秦始皇用和氏璧雕琢的印玺,是否就是面前这一枚很难说,但那些都不重要了。
大家说是那便是,至少来自于黄金家族,相当于真正全方位地继承中华正朔及蒙元国祚。
崇祯颤抖双手接过,他此刻是真激动,忙将玉玺郑重地放于上方桌案。
“天佑大明也!”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诸臣亢奋之情无以言表,这东西确实比高文采的命重要,他们的命在绝世宝物面前,同样不值一提。
“王承恩!”
“奴婢在!”
“速速取来香烛,朕要恭迎玉玺,告祭列祖列宗!”崇祯一脸赤诚。
“奴婢遵旨!”
不多时,王承恩小心翼翼布上香案插上蜡烛,再将三根青香点燃递给皇帝。
崇祯整理仪表,非常庄重接过,身后的臣子也一脸严穆。
此地非京师,没有祖宗牌位,反正在华夏人眼里,心中有那便是有。
“列祖列宗在上,不孝子孙由检在此祭告,传国玉玺已重归中华,由检将继承先祖之志延续华夏血脉!
祖宗在上,请庇佑大明国泰明安,庇佑大明披荆斩棘,由检定不辱使命!”
插上青香,崇祯三拜九叩行大礼,诸位臣子也跟着跪地叩拜,眼中满是狂热。
也就是说,无论是否熟知兵事者,看到眼前这份收获,都朝激进份子序列又跨了一大步。
边关的简单礼仪,无法做到循规蹈矩,可就此份殊荣,将会让一众人等被后世所铭记。
若干年后,崇祯朝《明实录》公之于众:
“圣祖八年七月二十四,文采于建州奴营取天命玺,入关进献于帝。
帝大悦,焚香告祭,阁次稚文、侍郎思佑、督宪伯友、抚台仲纶随帝祈福,中官承恩候之。
此后,帝业进入正途,大明置死地而后生,泱泱华夏再造,四夷尽服!”
......
是的,你没有听错,原有时空那悲催的明思宗,多年后庙号简称大明圣祖皇帝,是为明圣祖。
螨清康麻子之流所谓圣祖,将永远不会出现。
......
接着,高文采将关外战况向天子禀报,崇祯胸中那团热血直冲脑门。
土木堡之后快两百年了,武宗北征也近一百二十年,大明从未在北面兵事取得过如此大胜,加上玉玺的加持,他足以在史书上留下浓重一笔。
朝中那群王八蛋,沈阳那自嗨的部落酋长,还有那些对大明虎视眈眈的海内外蛮夷,都等着老子吧!
老子开挂了!
“传旨周遇吉,适可而止,择日回关!”
崇祯朗声下令。
“陛下...”
钱龙锡有些错愕,包括陈新甲、傅宗龙也微愣,只有王业浩无动于衷。
崇祯知道他们想说啥,随即给了个浅笑,缓缓道: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大明骑兵全靠墙内大胜积攒士气,仅此而已,与蒙古骑兵硬拼尚捉襟见肘,更何况建奴白甲兵。
凡事要有自知之明,朕不愿让儿郎白白牺牲,经过此役,多的不敢说,朕以为至少可换来北面两至三年无虞,卿等安心!”
“臣等谨记!”
确实,面对顺风仗,大多数人都认为该进一步扩大战果。
但边军刚刚触底回升,京营与禁军骑兵大多为新兵,纯骑兵在鞑奴面前真不占优势,根本不可能一口将其吞下,反而会被噎着。
这一仗活下来的将士均为星星之火,对于火种崇祯可不愿浪费,他还要让大明军队发展成燎原之火,烧尽一切觊觎中华之敌!
“诸位爱卿!”
“臣在!”
“北地草原浩瀚数千里,朕暂不求狼居胥与北海,至少兴和路应在今年基本收入囊中!
大明国土绝不可仅限于边墙之内,让后世子孙于万里长城把酒赋诗岂不更好,北海与狼居胥朕也誓要归于大明版图!
前路漫漫,尚需文官武将用鲜血阔土开疆,如此华夏千年北患尽除,卿等愿往否!”
“臣等愿往!”
“甚好,王爱卿!”
“臣在!”
“按以往朕与你商讨之意,制定北征长远规划!”
“臣遵旨!”
王业浩信心满满,只要未来做得好,他或许将胜过他的祖上阳明公,再现忠臣国柱之雄风。
喜欢重生大明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