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 第94章 哥哥,他们为什么要给你银钱?

村长王长田拉着林向安的手,掏出一些碎银递给他。

粗糙的手心,手心还微微出汗,林向安知道他们的用意,他秀才的身份,基本没太大问题,就是想让他考中举人后照付一二。

从前朝开始,从科举脱颖而出的官僚士绅们,利用执政权力和致仕后的影响力,为这个群体谋取财税上的利益。

名义上皇帝免除的是士绅们的杂役,但当地的官员哪敢收大官们的田税,最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将田税都摊到了老百姓的头上。

久而久之,从律法上形成了“士绅无需纳粮”的制度。

现任甲科京官一品免田一万亩,以下递减,八品免田两千七百亩;外官减半;致仕免本品十分之六;未仕进士优免田最高可达三千三百五十亩,未仕举人优免田一千二百亩;生员、监生八十亩。

这也是富举人的重要原因,因为大户们会主动送银子、送房子等,将田地挂在举人名下,就能免除田税。

而村里人知道林向安被知县奖励,这样的考试结果,让村里的族老们多方商量后,做出的决定。

一般族老同意了,会告知大家,多方商量,少数服从多数,定下来的。

“田叔,替我谢谢大家,银子我就不收了。”

林向安将钱退回到王长田手里,温和地解释道。

“我已经从二叔公那边,收下了更贵重的东西。我爷奶他们,还有家里的养殖产业,都还要大家帮忙照看些,这些恩情我都会记下的,来日高中,定不会忘记各位父老乡亲们。”

简而言之,互帮互助,合作共赢。

王长田知道王鸿送了东西给林向安,事后他私下去找了王鸿聊这事,要不要送些银子,以防万一。

如今村子里就王景辰一个童生。

这几年分红到族学的银子,还有不少盈余,想着族里人出个举人,怕不知道要等多久。

但林向安的水平,王鸿自有判断,这才让他下定决心,和其他族老商量,拿一部分族学的钱,送给林向安。

对方收不收那是他的事,给不给却是他们的态度。

“村里的事,你不说,我们也会照看着。但银钱是大家的心意,你收下吧!”

林向安见状,便说道。

“这钱我收下,但我把它捐到族学里,给村里其他孩子用,这样可行?”

最终钱绕了一圈,还是回到了族学里。

村里人来的多,林向安一一告谢他们来送行。

一直到村口,林向安才登上马车。

“哥哥,他们为什么要给你银钱?”

林嘉月不明白这群人,明明就和哥哥不熟,甚至有些还不认识。

“因为利益,我若是考上举人,能给他们带来好处。他们想在我没考之前,送上一份恩情,想让我日后记得恩情回报他们。”

王和忠也疑惑地看着林向安,不明白哥哥为什么不拒绝,何必多此一举。

“哥哥,我们家有钱,可以不用收他们的恩情啊!”

听见两个孩子的话,坐在外边的林远、王和信忍不住笑出了声。

林桥、王和智一大早就先走了。

“我收下了,爷奶在村里,能更受人尊敬。而且咱们家的养殖场,还需要他们帮忙。考虑事情是多面的,不是单向的。他日我考中了,对我来说是举手之劳的恩情,对他们来说是天大的恩惠。”

“未来做任何事,都要懂得收买人心,这样别人才会向着你。平日里用不上,指不定哪天就帮上忙了,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

两个小家伙认真点点头,相似的脸上,露出同样的表情,让林向安觉得挺有意思。

刚回到家里,就在家里碰到了小姨林冬香,带着两个孩子,在家里玩耍。

林冬香第一胎生了女儿,比林嘉月小一岁。

第二胎是一个儿子,不到四岁。

“小姨!”

几人异口同声朝林冬香打招呼。

那两个小的,也纷纷开始喊哥哥姐姐,林向安让林嘉月、王和忠,带着两个小的去屋里玩。

屋里有玩具和可爱的小东西,正好几人年纪差的不大,能够玩的来。

“知道你回来了,我和你小姨父过来家里,准备给你祝贺,结果你人不在,说是去乡下了。”

林冬香看着林向安,不知不觉这孩子就长大了,需要抬头看他了。

“小姨,这事怪我,应该早些去看望你们的。稍微等下,我去屋子里拿个东西。”

之前也给小姨林冬香带了礼物,原本是想让他娘帮忙转交,但林秋兰让他自己给,这样才算惊喜。

于是就放在房里,还想着去县城前,去一趟小姨家。

给林冬香带的是一盒脂膏。

做刺绣的手,不沾沸水,不碰重活,也不能干粗活,平日里还要注重保养。

“小姨,这是我在府城买的,给你带的礼物。”

林冬香瞬间露出惊喜的神色,随后温柔地看着林向安,笑盈盈地看着他。

“没白疼你,还记得给我带礼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坐下来陪着小姨聊了一会,听着她说着带孩子的辛苦,说那俩孩子特别调皮,感叹当初林向安是真好带。

林向安静静听着, 时不时笑着点头。

傍晚吃完晚食,小姨父刘荣就来接人,刘荣发福了,越来越胖,不过对林冬香依旧很好。

当初刘荣笑着说,等林向安考中了,天天有肉吃。

如今不用刘荣送,也能天天吃到肉了。

知道他即将要去县学,大家都替他高兴。

送走人了以后,林向安这才有时间,收拾些日常用品,准备搬到县城房子去住。

县学,也是需要收费的,可以提供住宿。

不过林向安县城的家,离县学很近,走过去也就半炷香的时间,来回很方便。

还没有和冯辰他们说自己的情况,回头入读了,再去找他们。

就在这时,王四顺敲门进来。

“爹!”

“我听阿远说了,村里人给你送行的事。一直以来,你做事爹娘都放心的。在外自己安心学习,不必挂念家里。”

正好王四顺来了,林向安和他说了一下王和忠的事。

“爹,阿忠想去学医,让他去胡大夫那当药童试试,若是他去了发现不喜欢,到时候再让他回来做别的。”

王四顺怔了一下,没想到小儿子会有这个想法。

“你要考科举,若阿忠去学医,日后这家业怎么办?”

“您和娘好好看管着就是,至于以后,大了再说。爹,若是可以,就让嘉月学着管家,打理铺子的账。”

管家的事,林向安一直想让妹妹学一学。

未来她会出嫁,家里定会给不少陪嫁,希望她能打理好这一切。

一般大户人家,有婆母会教管家。

他们这样人家,就只能从实战开始,一点点积累些实际经验。

“让她多试试,我还在的时候,也能教教她,日后有天嫁人了,不至于被人欺负。”

这时条件稍好的人家,多是一大家子人,住在一宅子里。

人多了是非也多,免不了有摩擦。

虽然不知道未来会到嫁到什么样的人家,还不如多教些本事傍身。

喜欢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