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都市 > 某在拆迁棚户区寻宝捡漏 > 第18章 他也是为了发财,这也是本质

“还没有!除了望远镜,我这里又弄到了一个伟人瓷像,你看下要不要?”

“我先看看!”

常顺说完,对方就把车子上的两样东西都拿了出来。

望远镜整体金属外壳,装在一个木盒子里,可以自由调节“聚焦”,他拿到手里试着看了一下,很清晰。

这种物品,应该不是属于民用。

看上去有一些年头,不过保养的很好,有八成以上新。

伟人瓷像高约一尺,象牙白,他看了一下底部款式,写有“tang山九瓷,6.8”字样。

仔细检查了一下,并无裂痕、破损。

“小伙子,以前在这块没看见你,你是新到这里来的吧?”

看着两样物品时,这个中年男人跟他闲聊道。

“是啊!前两天才过来,你贵姓?”

常顺随口问他道。

“免贵姓陈,你呢?”

“我姓常!你说说你这两样东西多少钱,要是价格不贵,我可以买下来。”

“望远镜看着就很好,想要的话,100块钱。那个瓷像,你也给100,一起200块钱。”

姓陈的老板想了想,然后说道。

“有些贵了,两样150咋样?”

他还价道。

“180吧,不能再少了。”

看陈老板的样子,似乎真的还不了价了。

“好吧!第一次打交道,180就180。”

常顺同意了下来。

伟人瓷像,他看见那些开古玩店的摆放出来的有。

这种物品,据说产地不同,价格相差很大。

有的地方生产的能值多少万,有的地方生产的,只能卖小几十块。

他不是专业研究这些的,先买回去了再说,慢慢打听、了解、摸索。

“陈老板,我是收古玩的,你那里应该有电话吧!我们留一个,弄到了古玩之类的物品,记得联系我。”

递给他180块钱时,常顺又说道。

“有!这么年轻就会收古玩了?以后前途无量!我的电话是…………”

他说了号码,两人打通后相互保存了下来。

又简单聊了几句,他就骑着车子离开了。

“为了以后业务的发展,看来自己要印一些名片了。”

回去放东西的路上,常顺不由再次想到。

手里的资金,买了这两样物品之后,只剩下了700块钱左右。

没有主动再去收东西,放好物品,下午的时间,他又去了拆迁区。

同样是寻找“历史建筑”。

下午他先逛的一家是一户一层楼带院子的青砖青瓦老房子。

可能跟经济情况有关,这户人家基本上没留下东西。

除了找到一个老煤油灯,差不多是空手而归。

连旧衣服,旧鞋子地面上留下的都没有。

拆迁区,也不是所有人的家里搬迁都把东西扔掉。

这个跟经济实力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是条件好,不怎么缺钱的住户,他们搬走时,把一些旧的东西都扔掉无所谓,换了新住所,全部用新的。

但那些生活条件差,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穷苦人家,他们搬家时,就会把所有用得上的东西,全部带走。

免得换了地方,又要重新浪费钱。

这户人家的房梁钱,之前肯定有,不过他没有看见。

估计是绑在红布上的,后来时间久,破损了,掉了下来,被人重新收集了。

第二户人家,房子也是一层的,年份看上去同样很久。

这家要好点,在厨房,他找到了一摞“幸福万年春”老瓷碗,一个青花“囍”字罐。

在楼上的顶棚,他又找到了一把黄釉的“提梁壶”。

“幸福万年春”碗一共有8个,可惜大部分要么有裂纹,要么边缘位置有豁口。

完好无缺的只有3个。

这些碗,都是六七十年代的。

青花“囍”字罐,看上去比较粗糙,有些年头,估计至少能到民国时期。

黄釉的提梁壶,是马口窑的,看着很精致,面上有侍女童子的图案。

这个说不定是曾经“地主”家用过的。

站在顶棚看这户人家的房梁,有几个小铜钱。

靠近门口位置,不是很高,他直接把它们撬了下来。

这些刚好能够凑出“五帝钱”。

之前也有人到过顶棚,可能是光线暗,加上没有刻意的寻找,所以没有发现它们。

第三家,又是一个两层楼的“历史建筑”老房子。

让他感觉郁闷的是,这户人家对房子进行了装修,弄成了现代风格。

装修过,那肯定找不出来年代太早的物品。

寻找完,他发现并且拿了好几个“茅台”、五粮液老酒瓶,一个仿三彩的笔筒。

另外在墙上还取下了两幅油画。

茅台、五粮液,八十、九十年代的都有。

当然,还有一些其它品牌的酒瓶,他并没要。

仿三彩的笔筒,不只是笔筒,还有两只鸟,看上去很美观。

油画不大,装在镜框里。

一幅画的是乡村景色。

还有一幅画的是花卉。

油画、笔筒,年份应该不久,这样的物件,他也只是顺手捡捡,拿到古玩店就算那些老板不要。

说不定不搞收藏的人,有人需要。

或许是因为家里条件好,这户人家搬走后,留下来的旧衣服、旧包,一些其它类别的生活用品倒是不少。

常顺把有价值的都扫荡完了。

(很多物品,就算卖不出去,在售卖旧书、旧衣服时,顺带着送人,作为“添头”,那些买了东西的人,也是高兴的!)

来回跑了三趟,才把东西都转完。

期间看见的老木箱子,他顺带都捡了回去,这些以后装东西要用。

下午的时间,在寻找完三家历史建筑老房子后,时间差不多用完了。

(对于常顺现在的情况来说,他去拆迁区那些搬走了的住户家里“寻宝”,其本质还是为了“捡漏”。

捡“千家万户”中,人家因为时间过久而遗忘、或者因为不懂其价值没有带走的物品。

这也算是“抢救性保护”民俗文化遗产吧!

毕竟如果不被发现,不被保护,很多物件可能会遭受破坏。

另外,他也是为了发财,这也是本质。)

常顺很喜欢现在这种寻宝的生活。

而乐趣就在于未知,在于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遇到啥,以后会买到啥。

喜欢某在拆迁棚户区寻宝捡漏。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