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二月,应天府的寒风依旧凛冽,恰似那尚未散尽的血腥之气,丝丝缕缕地缠绕在城郭街巷之间。
胡惟庸案的余波尚未平息,朝堂上下,人人自危,每一步都仿若行走在薄冰之上,生怕一个不慎,便被那看不见的暗流卷入深渊。
而自蓝玉将那珍贵的土豆种敬献给朱元璋后,朱元璋对此事格外上心,立即差遣了皇庄内最为得力、经验丰富的管事,精心挑选了一批老实勤恳、手脚麻利的庄户,专门负责土豆的看护与种植事宜。
几轮试种下来,他们每次都逐垄清点、称重,详细记录着每一轮的产量数据。
这一日,贴身太监毛镶匆匆入了宫,一路小跑到朱元璋跟前,喜笑颜开,尖着嗓子禀报道:
“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永昌侯蓝玉上贡的那土豆,几轮种植下来收成极好,亩产量高得惊人呐,奴才瞧着,这可是能解咱大明百姓果腹之忧的神物。”
朱元璋正批阅奏章,闻听此言,手中朱笔猛地一顿,眼中瞬间迸射出惊喜之光,霍然起身,连声道:
“当真?
快,快详细说来!”
毛镶赶忙上前,眉飞色舞地描述着:
“奴才亲眼所见,那土豆个大饱满,一垄一垄的,密密麻麻,挖出来的数量远超寻常庄稼。
听闻种起来也不难,耐旱耐寒,适应性极强。”
朱元璋来回踱步,脸上的阴霾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难以抑制的兴奋与欣慰:
“好啊,好啊!
蓝玉此举,功在社稷,利在千秋。
这可是上天赐予我大明的珍宝,百姓有救了。”
几日后的朝会上,朱元璋龙颜大悦,端坐在奉天殿的龙椅之上,俯视群臣,洪亮的声音在殿内回响:
“诸位爱卿,今日咱有一喜讯要告知大家。
前些时日,永昌侯蓝玉上贡一物,名为土豆,经试种,产量颇高,且易于栽种,这可是能让我大明百姓免受饥馁之苦的祥瑞啊!”
说着,他抬手示意,身后的内侍捧上一盘洗净的土豆,颗颗圆润。
朝堂之下,大臣们先是一愣,随即纷纷交头接耳,惊叹之声此起彼伏。
“这土豆模样新奇,竟有如此神效?”
“永昌侯当真是为朝廷立了大功,这可是福泽万民之举。”
吏部尚书徐大人率先出列,满脸堆笑,躬身行礼:
“陛下洪福齐天,降下这等祥瑞,又得永昌侯慧眼识珠、敬献良种,实乃大明之幸,百姓之福。
臣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众大臣见状,也赶忙跪地,齐声高呼: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声浪在殿内久久回荡。
朱元璋抬手让众人平身,笑着说道:
“蓝玉此功,不可不赏。
朕有意封他为凉国公,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中都清楚,此刻正值朝堂动荡之后,朱元璋心情大好,又逢这等喜事,谁敢拂逆圣意?
况且蓝玉此番作为,确实值得嘉奖。
户部侍郎李大人上前一步,微微欠身,恭敬地说道:
“皇上圣明,永昌侯觅得良种,解百姓燃眉之急,封凉国公,实至名归。
臣等附议。”
其他大臣纷纷点头,齐声应和:
“臣等附议。”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
“既如此,便这般定下了。
传朕旨意,择日举行册封大典,好好犒赏蓝玉。”
蓝玉得知消息,正在府中书房。
管家蓝福一路小跑进来,满脸喜色:
“侯爷,大喜啊!
皇上要封您为凉国公,朝堂上大臣们都一致赞同,这可是天大的荣耀。”
蓝玉放下手中书卷,微微一怔,随即嘴角上扬,露出欣慰的笑容:
“如此,甚好。
这一路艰辛,总算没有白费。”
他起身踱步至窗前,望着窗外,心中感慨万千。
这一路走来,步步惊心,如今能得皇上这般赏识,也算不负自已的一番努力。
册封大典当日,应天府一扫往日阴霾,阳光竟破天荒地穿透云层,洒在京城的每一寸土地上,仿若也在为这盛大的喜事欢庆。
大街小巷,百姓们奔走相告,虽不明就里,但听闻是侯爷立功受封,也都跟着高兴。
奉天殿前,蓝玉身着崭新的朝服,头戴乌纱,气宇轩昂。
他稳步走上台阶,跪地听封。
朱元璋亲自宣读册封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今有永昌侯蓝玉,心怀社稷,忠君爱国,寻得良种土豆,惠泽万民,功高至伟。
特封蓝玉为凉国公,
望尔再接再厉,为大明江山永保安宁。
钦此!
蓝玉叩头谢恩:
“臣蓝玉,叩谢陛下隆恩!
臣定当肝脑涂地,不负圣望。”
声音坚定,响彻云霄。
台下,大臣们纷纷投来羡慕与敬畏的目光。
“蓝侯爷如今可是圣眷正浓啊,往后可得多多亲近。”
“那是自然,蓝侯爷有这般本事,又得主上青睐,前程无量。”
册封大典的喜庆余韵尚未散尽,国公府外已是一片热闹喧嚣之景。
一顶顶官轿、一匹匹骏马纷至沓来,前来祝贺的官员与各方宾客将府门围了个水泄不通,众人皆欲在这难得的时机,与新晋的凉国公拉近关系,为自已的仕途谋些助力。
然而,蓝玉却仿若未闻府外的喧闹,独自静坐在书房之中。
如今朝堂局势初定,胡惟庸案的阴影仍在众人心中挥之不去,越是在这看似风光无限的时刻,越需谨慎行事。
“蓝福,”
蓝玉唤来管家,神色平静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去寻些由头,将府外之人一概回绝了。
此刻局势微妙,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泥沼,万劫不复。”
蓝福领命而去,不多时,便在府门口委婉而坚定地拦下了一众宾客。
“各位大人、贵客,实在对不住,我家侯爷今日偶感不适,需安心静养,不便见客,还望诸位海涵,改日再叙。”
蓝福陪着笑,逐一应对。
这事儿很快便通过毛镶,传进了朱元璋的耳中。
朱元璋听闻,微微一愣,随即嘴角泛起一抹不易察觉的笑意,轻轻点了点头:
“凉国公此举,倒是让朕深感欣慰。
不惹事生非,不结党营私,此等臣子,方为朕之肱股。”
言罢,朱元璋的思绪却又飘远,脑海中浮现出平日里听闻的蓝玉的生活片段。
想到这儿,朱元璋的眉头微微皱起,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愤愤之意:
“哼,身为臣子,享受这般奢靡悠闲的日子,成何体统!”
可转瞬,朱元璋又无奈地叹了口气。
他心里明白,蓝玉在钱财之事上,倒也算洁身自好。
他所经营的冰铺等生意,账目清晰,盈利来路光明正大,并未动用半分公款,也未曾依仗权势巧取豪夺。
就凭这点,朱元璋即便心有不满,却也实在寻不出什么由头来斥责。
“唉,”
朱元璋暗自思忖,随即前往马皇后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