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朱元璋在乾清宫批阅奏章,当看到刘伯温的辞官奏章时,他原本平和的面容瞬间变得冷峻起来。
只见他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疑惑与不悦,手中的朱笔重重地拍在龙案上,“啪” 的一声,打破了殿内的寂静。
“刘伯温这是何意?”
朱元璋低声自语道,
“年岁高?哼,他以为咱会信吗?”
此时,一名太监小心翼翼地走进殿内,轻声说道:
“陛下,皇后娘娘求见。”
朱元璋微微一怔,随即说道:
“宣。”
不一会儿,马皇后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乾清宫,她身着华服,神色温婉,但眼神中却透着一丝担忧。
看到朱元璋脸色不佳,马皇后轻声问道:
“重八,这是怎么了?
可是朝中出了何事?”
朱元璋指了指桌上的奏章,说道:
“妹子,你看看,刘伯温居然递来了辞官奏章,说什么年岁已高,要给年轻人让路。”
马皇后拿起奏章,仔细地看了一遍,然后说道:
“重八,依臣妾看,刘伯温此举或许另有隐情。”
朱元璋冷哼一声:
“能有什么隐情?
咱待他不薄,他却在这时候提出辞官,莫不是对咱有什么不满?”
朱元璋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愤怒。
马皇后轻轻摇了摇头,说道:
“重八,你先别生气。
刘伯温跟随你多年,为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会无缘无故辞官的。
臣妾觉得,他可能是察觉到了朝堂上的一些变化,心中有所顾虑。”
朱元璋皱着眉头,沉思片刻后说道:
“朝堂上的变化?
你是说,他和蓝玉一样,看透了咱的心思?”
马皇后微微点头:
“蓝玉在结婚前就辞官赋闲,一直过着悠闲的生活。
刘伯温或许是看到蓝玉的选择,心中有所触动。
而且,自从胡惟庸和右丞相被处死后,朝堂上的气氛愈发紧张,刘伯温他…… 可能是害怕了。”
朱元璋听了,沉默不语。
他缓缓站起身来,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的景色,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复杂的神情。
“咱一直以为,刘伯温是个忠心耿耿的人。”
朱元璋轻声说道,
“没想到,他也会有这样的想法。”
马皇后走到朱元璋身边,温柔地说道:
“重八,人心都是肉长的。
刘伯温他经历了这么多朝堂纷争,看到曾经的同僚一个个倒下,他怎能不害怕?
臣妾觉得,你不妨找他谈谈,问问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朱元璋转过身来,看着马皇后,说道:
“妹子,你说得对。咱确实应该找他谈谈。
不过,咱不能就这么轻易地同意他辞官。
他是咱的肱股之臣,大明如今还离不开他。”
与此同时,在刘伯温的府邸中,刘伯温正坐在书房内,等待着朱元璋的答复。
他的神色焦虑,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安。
“老爷,您说陛下会同意您辞官吗?”
刘伯温的管家小心翼翼地问道。
刘伯温摇了摇头,说道:
“我也不知道。
陛下的心思,岂是我能猜透的。
不过,我心意已决,无论陛下同不同意,我都不想再卷入朝堂的纷争了。”
就在这时,一名家丁匆匆跑进来,说道:
“老爷,宫里来人了,说陛下宣您即刻进宫。”
刘伯温心中一紧,他站起身来,整理了一下衣冠,说道:
“知道了,我这就去。”
刘伯温跟随太监来到乾清宫,一进殿内,他便跪地行礼:
“臣刘伯温,拜见陛下。”
朱元璋看着跪在地上的刘伯温,脸色阴沉,说道:
“刘伯温,你可知罪?”
刘伯温心中一惊,连忙说道:
“臣不知罪,请陛下明示。”
朱元璋冷哼一声:
“你递交辞官奏章,是何用意?
难道是嫌咱给你的荣华富贵还不够?
还是说,你对咱有什么不满?”
刘伯温连忙磕头说道:
“陛下息怒,臣绝无此意。
臣确实是因为年岁已高,精力大不如前,无法再为陛下分忧解难,所以才想辞官回乡,安享晚年。”
朱元璋盯着刘伯温的眼睛,说道:
“你以为咱会信你的话吗?
你跟随咱多年,咱还不了解你?
你是不是看到凉国公辞官,也想效仿他?”
刘伯温心中一震,他没想到朱元璋会提到凉国公。
他犹豫了一下,说道:
“陛下,凉国公的选择,臣确实有所耳闻。
但臣辞官,绝不是因为这个原因。”
朱元璋皱着眉头,说道:
“那你倒是说说,到底是因为什么?”
刘伯温沉思片刻,说道:
“陛下,自胡惟庸和右丞相被处死后,朝堂上的气氛愈发紧张。
臣担心自已会因为一些小事而犯错,辜负陛下的信任。
所以,臣想辞官回乡,这样既能保全自已,也能让陛下省心。”
朱元璋听了,沉默不语。他看着刘伯温,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思索。
“刘伯温,你起来吧。”
朱元璋说道,
“咱知道你是个聪明人,你说的话,咱也会考虑。
不过,辞官之事,暂且搁置。
你先回去,好好想想,大明如今还需要你。”
刘伯温站起身来,说道:
“谢陛下隆恩。
臣回去后,定会好好考虑陛下的话。”
刘伯温离开乾清宫后,朱元璋陷入了沉思。
马皇后看着朱元璋,说道:
“重八,你觉得刘伯温说的是真心话吗?”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道:
“他说的,应该有几分是真的。
不过,咱不能就这么轻易地放过他。
他既然想辞官,咱就得让他知道,大明不是他想走就能走的。”
马皇后微微皱眉,说道:
“重八,你可别太为难他了。
刘伯温他也是为了自保,你就给他一条生路吧。”
朱元璋看着马皇后,说道:
“妹子,你放心吧。咱自有分寸。
不过,这朝堂之上,容不得半点背叛。
刘伯温若是真心悔过,咱自然不会亏待他。”
在这风云变幻的洪武年间,刘伯温的辞官风波,不过是朝堂上的一个小插曲。
但它却如同一颗石子,在平静的湖面上激起了层层涟漪,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了皇权的威严与朝堂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