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望着朱元璋离去的方向,久久伫立,直到那浩浩荡荡的仪仗消失在街巷尽头,才转身回府。
他径直走向书房,书房内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四周书架林立,摆满了经史子集,正中央的书案上,笔墨纸砚摆放得整整齐齐。
蓝玉缓缓坐下,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脑海中不断回想着与朱元璋的交谈。
“陛下此番前来,看似闲话家常,实则对朝堂贪腐忧心忡忡。”
蓝玉低声自语,他深知朱元璋的脾性,这位从底层崛起的帝王,对腐败深恶痛绝,却又被官场的沉疴顽疾所困扰。
蓝玉心中清楚,自已虽已远离朝堂纷争,但大明的兴衰与他息息相关,而太子朱标更是他着重关注的对象。
“太子仁厚,日后定是百姓之福,可朝堂局势复杂,他需更多助力。”
蓝玉暗自思忖,为朱标谋划策略,既能强化太子威望,稳固其储君之位,又能向朱元璋表明自已的忠心,让皇帝对自已彻底放心。
只要朱标稳坐太子之位,自已便能安享太平,颐养天年。
想到此处,蓝玉不再迟疑,提起毛笔,饱蘸浓墨,在洁白的宣纸上行云流水般书写起来。
他率先提出 “高薪养廉” 之策,详细阐述道:
“当给予官员丰厚俸禄,使其生活无忧,无后顾之忧方能尽心奉公。物质富足,方能抵御贪腐之念。”
在蓝玉看来,许多官员贪污,根源在于俸禄微薄,难以维持体面生活,无奈之下才铤而走险。
随后,他笔锋一转,写道:
“若官员在优厚待遇下仍行贪污受贿之事,当施以重刑,株连三族。
其家人皆受贪官恩惠,衣食住行皆源自赃款,自当同担后果。”
此连坐之法虽严苛,但蓝玉坚信,重典之下,方能震慑那些心存侥幸之人。
谈及锦衣卫,蓝玉认为其职能可进一步细化,使其成为大明的廉政利器,代替后世的廉政署,严密监察官员一举一动,让腐败无所遁形。
蓝玉洋洋洒洒写了好几页纸,每一笔都饱含着对大明未来的期许与忧虑。
写完后,蓝玉仔细吹干墨迹,将信折叠整齐,放入信封,随后唤来管家蓝福。
蓝福是跟随蓝玉多年的心腹,忠诚可靠,办事沉稳。
“蓝福,你将这封信光明正大地送到太子手中,务必亲手交到他本人手上,不可有丝毫差错。”
蓝玉目光坚定,郑重地吩咐道。
蓝福双手接过信,微微躬身,恭敬说道:
“老爷放心,老奴定当办妥。” 言罢,转身离去,脚步匆匆却又沉稳有序。
彼时,太子朱标正在东宫研读经史,听闻蓝玉派人送信,心中好奇,忙命人将蓝福引入。
蓝福呈上信件,朱标接过,展开阅读,起初神色平静,随着阅读的深入,脸上渐渐露出惊喜与思索之色。
“此策甚妙,蓝玉舅父当真深谋远虑。”
朱标不禁赞叹道。
待看完信,朱标一刻也不耽搁,立即起身前往奉天殿。
奉天殿庄严肃穆,殿内香烟袅袅,朱元璋正坐在龙椅上审阅奏折,眉头微皱,神情凝重。
“儿臣参见父皇。”
朱标恭敬行礼,声音清朗。
朱元璋抬起头,见是朱标,脸上露出一丝温和之色:
“标儿,今日怎有空来此?”
朱标直起身,双手捧着蓝玉的信,说道:
“父皇,儿臣刚收到蓝玉舅父的信,其中所提之策,儿臣以为于朝堂整治大有裨益,特来与父皇商议。”
朱元璋闻言,目光落在那封信上,眼中闪过一丝好奇与期待:
“哦?呈上来,让咱瞧瞧。”
朱标上前几步,将信递到朱元璋手中。
朱元璋接过,展开细细阅读,起初面色平静,读到 “高薪养廉” 之策时,眉头微微皱起,陷入沉思;
看到连坐之法时,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待看到关于锦衣卫职能细化的建议,轻轻点了点头。
“标儿,你对此策有何看法?”
朱元璋放下信,目光望向朱标,眼神中带着几分询问与期待。
朱标向前一步,神情认真,侃侃而谈:
“儿臣以为,蓝玉舅父此策切中时弊。
如今朝堂贪腐成风,官员俸禄微薄,难以维持生计,这便给了贪腐滋生的土壤。
若实行高薪养廉,官员生活富足,或可减少贪腐之举。
而连坐之法虽重,但能起到震慑作用,让官员不敢轻易犯险。
至于锦衣卫职能细化,可使其更好地监察百官,让贪腐无所遁形。”
朱元璋听着朱标的分析,微微颔首,心中暗自欣慰:
“标儿,你能有此见解,足见长进。”
他靠在龙椅上,目光望向殿外,陷入了沉思。
朱元璋心中明白,蓝玉此策虽大胆,但不失为解决朝堂贪腐的一剂猛药。
高薪养廉,的确能从物质层面缓解官员的生活压力,减少因贫而贪的现象;
连坐之法虽严苛,却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官员的贪腐之心。
可这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增加官员俸禄,意味着朝廷财政支出大幅增加,这对国库而言是个不小的负担;
连坐之法一旦实施,稍有不慎便会牵连无辜,引发朝堂动荡。
“标儿,此策虽好,却也有难处。”
朱元璋缓缓开口,
“增加俸禄,钱从何来?
连坐之法,若执行不当,恐会寒了人心。”
朱元璋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与谨慎。
朱标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
“父皇所言极是。
儿臣以为,增加俸禄之事,可从开源节流入手。
开源方面,可鼓励农桑,发展商业,增加税收;
节流方面,削减不必要的开支,整顿官场奢靡之风。
至于连坐之法,可设立严格的审查程序,确保惩处的皆是真正有罪之人,避免牵连无辜。”
朱元璋听着朱标的回答,眼中露出赞赏之色:
“标儿,你考虑得愈发周全了。”
他坐直身子,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
“不过,此策事关重大,还需与群臣商议,切不可贸然行事。”
朱标点头称是:
“儿臣明白,一切听凭父皇安排。”
“蓝玉此举,倒是用心了。”
朱元璋微微眯起眼睛,眼神中透着一丝复杂的情绪,既有对蓝玉忠诚的欣慰,也有对其插手朝堂事务的些许警惕。
蓝玉虽已辞官,但影响力仍在,他此举究竟是真心为大明着想,还是另有图谋?
朱元璋心中暗自思忖。
“父皇,蓝玉舅父一心为大明社稷,他远离朝堂,却仍心系天下,此番献策,足见其忠心。”
朱标似乎看出了朱元璋的疑虑,连忙为蓝玉辩解。
朱元璋看着朱标,微微一笑:
“咱知道,蓝玉是咱的老臣,又是你的舅父,他的忠心咱信得过。
只是朝堂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得不谨慎。”
“儿臣明白。”
朱标再次行礼。
“此事暂且搁置,待与群臣商议后再做定夺。”
朱元璋说道,
“标儿,你回去也再好好想想,有什么想法随时来与咱说。”
“儿臣遵旨。”
朱标恭敬退下。
望着朱标离去的背影,朱元璋陷入了更深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