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玄幻 > 穿香奈儿的村花 > 第33章 她从未离家这么近

夜色初上,天空犹如一块靛蓝的幕布。

杨之玉缓慢开车,车窗摇下来,让夏日熏风恣意吹拂。她记得这条路以前都是石子,坑坑洼洼,好多小学同学都住这边,下雨的时候道路积水,住这边的孩子经常上学迟到。她那时候也会跟着同学走这条路,去人家家里跳皮筋,一般凑到八九个人,找个院子大的同学家一起玩。

现在这条路打上了厚厚的水泥,路边还种了四季常绿的灌木丛,每隔一段灌木就有一盏路灯,昏黄的光晕里飞着一层一层的小蚊虫。

杨之玉看见房子也不一样了。盖了好多新房子,老房子也被翻新过,镶了白瓷砖,房顶上果然有不少光伏发电板,斜斜向南。还有的房子加盖了二层,成尖顶,可作仓库用。有养了小孩和小狗的人家传出声音来,杨之玉听见大人呵斥小孩,狗子汪汪直叫。还有碗盘碰撞声,流水哗啦声,新闻联播音乐声,消夏人的说话声,知了蛐蛐混叫声……

农村就是这样,就算你在路上看不见人,也不会太寂寞。

杨之玉转了两圈也没走出去,她迷路了。

远远看见一家小卖部门框上亮着盏瓦数高的白炽灯,门口有两小儿打羽毛球,正“辟嗙”玩得起劲。

“小朋友,问一下,咱这通着北大街的小路怎么走?”杨之玉停车下来,问路,顺带买瓶水。

小女孩小男孩约莫七八岁,均摇头说不知道,杨之玉想起自己小时候也不说北大街,于是改口说往县城怎么走?

俩人一会指北一会指东,杨之玉索性说了句“谢谢”,去买水。

刚要开小卖部的纱门,里面出来个比她矮点胖点的女人,杨之玉瞅着这张脸孔面熟,结果人家先认出她来。

“呀!你是杨之玉!”

杨之玉愣愣点头,尴尬笑着,她认不出对方来。

“妈呀,真的是你?你一点没变!你不认识我啦,我是玲儿啊!杨玲,你小学同学,咱俩三年级时同桌,后来你长个了,就往后调了,你忘啦?”

“是玲儿呀!我……差点没认出你来!”

小卖部是杨玲家的,她专科毕业后就在老家开小卖部。

杨之玉说你小时候就说过,最大的梦想就是开间小卖部,想吃啥吃啥,不用花钱买。

两小儿是杨玲的龙凤胎,上小学二年级。她结婚早,生孩子也早,但家庭和美,老公开长途货车,忙的时候收入不薄,她就在家看着小卖部。她家很大,小卖部只是她家的一间厢房,正房有六间,公婆三间,她夫妇三间。还有一个大院子,养了两只猫、一只狗和一窝鸡。院里种了好些菜,西红柿黄瓜辣椒茄子,走廊处架了葡萄,结了酒红酒红的果。杨玲拿剪刀给她剪了两大串,说没打药,直接吃都行。

杨之玉说你小时候就喜欢给我东西,记得你家里有片桃林,夏天结了好些个大久保,你就摘一布袋,带到学校给我,桃子大又沉,我书包拉链都撑开了,掉到地上被高年级的大坏蛋捡走了,我当时可生气了,都不敢对我妈说。

杨玲又去菜地摘黄瓜,笑着回她,说后来你还给我拿了你爸烤的玉米,我现在都记得那个味道,焦香焦香的,就是吃完嘴巴牙齿都黑啦!我有时候也会在院子里给我孩子烤玉米……

杨之玉吃着酸不溜的葡萄,看着在菜地忙活的杨玲,不禁感慨:玲啊,你过上了多少人向往的生活……

杨玲却摇头:“我这是没能耐,哪像你们,在大城市见多识广,孩子教育也不发愁。”

杨之玉笑了笑,以往她会在心里觉得,这话没假,人活着就是往上走的,谁愿意呆在土里土气的农村,干农活,拉扯孩子?小地方目光短浅,封闭落后,谁要留在这?留在这没出息啊,因为改变世界的是知识、是精英。

可是现在,她笑着笑着,想哭。

她仰头看漫天的星星,有滴眼泪从眼角滑落。

她好像明白了,自己那一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倔劲,那胸中满载的豁达与敞亮,那吃了无数次亏还依旧赤诚的真性情——是谁给的。

不是高级的办公楼,不是明码标价的奢侈品,不是利益优先的世故人情,不是熙熙攘攘的烟火市井。

而是可以承载任何苦辣酸甜,稀释任何艰辛苦难的——大农村。

她从未离家这么近。

杨之玉带着玲儿给她摘的黄瓜西红柿辣椒茄子,还有葡萄,继续赶路。玲儿本来还想给她包些土鸡蛋,她实在拿不了,就没要,说留给孩子吃吧,这纯天然的东西太珍贵了。

找到了大路,车子很快就跑起来。

等进了城,杨之玉就知道怎么走了。等红灯的时候,她又去看手机,依旧没荣善衡的消息。

但腾讯新闻有条推送,很惹眼,是说知行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某院长性骚扰年轻女教师,致其抑郁,教师家属怒发微信至学生群求助!

她迫不及待点开,那院长的名字她认得,沈涛。

这一刻,她忽想起荣善衡的话:放生即可,交给因果。

后面车鸣笛催促,杨之玉轻踩油门,驶过这个路口,前面就是家了。

杨之玉请的假是十天,想着把年假也算上,但是齐震说你回去就是了,其他别管。齐震于她而言,更像长兄,刚工作那几年,他对她要求严格,耳提面命,还给她介绍高校文史哲领域的作者,后来发现她书是出了不少,但人也得罪光了,反过来还怪有的作者“特事儿”,只留下“对缘分”的作者。齐震也是痛快人,实在掰不过来就不硬掰,常给自己解心宽,一路看着她从个愣头青长成机灵鬼,也算自己的努力没白费。

葛金秋抱怨杨之玉没把荣善衡带回家来看看,说你爸新淘的小河鱼鲜得很,用她自己做的酸豆瓣酱煎熟,就着小米粥可好吃了。

杨之玉说我替他吃就行啦,她夹起一条煎熟的小河鱼放嘴里嚼,这种鱼只有三四厘米长短,长不大,稍稍刮鳞挤出内脏就干净了。

她一口一个,酸香咸涩的酱汁在舌尖回旋,毛绒绒的鱼刺划过口腔内壁。

这一刻,她突然想起荣善衡吻她的时候,舌尖的触感也是如此,并不滑,带着痒痒的刺痛,要把她从里到外刷一遍似的。

她的脸又红了,下意识去摸。心里想着荣善衡是否喜欢这一口,他是个讲究人,能吃得惯乡土小菜吗?

姥姥在一旁喝稀粥,她虽带假牙,但使不上劲,嚼不太动,一天三顿喝稀粥。

杨之玉把买的海苔碎和进粥里,舀一勺给姥姥,姥姥尝了尝,扁嘴说这是洋鬼子吃法。杨之玉被逗笑,拿纸巾给姥姥擦嘴。姥姥小时候家里是富农,养着长工,她吃穿都不愁的,后又参加革命,随姥爷走南闯北,见识也广。在杨之玉眼里,很少有什么能入得了姥姥的眼,姥姥又是传统保守的,常贬斥人,尤其看不上崇洋媚外。

杨之玉忽然问起杨素凤的事。

葛金秋还没说话,杨明亮就急了,问她是不是真去说了?葛金秋说是,本意是让杨老大转告她妹妹,也就是何诺舟的妈,说小玉有对象,才看不上你家妈宝男!杨明亮哎呀叹气,说她妹有精神病,你去刺激她干啥?葛金秋委屈流眼泪,说谁叫那天她先刺激我的!

上坟那天,葛金秋看上了杨素凤家的小子。当时杨素凤没来,葛金秋想着让杨素凤她大姐去问问能不能和闺女发展对象。很长时间都没信。

上个月某天,天气热起来,家里没空调,葛金秋一家打算搬回城里小区避暑,临走前,她带着老母亲在村路遛弯,看见杨老大家门口停着两辆贵气逼人的车,屋里欢笑声一片,有个女声一直喊姐呀姐的。

葛金秋喜出望外,在门口问大姐家来且了呀!她急于见理想中的“亲家”,于是拉着老母亲进去坐坐。

这一坐不要紧,要紧的是瞅见了传说中杨素凤的“真容”。长得那叫一个沉鱼落雁,可葛金秋没察觉,那双细长媚眼里藏了多少鄙夷和轻蔑。

杨素凤知道来者是葛金秋后,想趁机羞辱一番,目的是让她认清自己癞蛤蟆的身份。

三言两语间,葛金秋听出了端倪,碰了一鼻子灰,心里堵得慌。但她是个善良的女人,性子坚韧,虽有委屈,依旧说话给人留情面。她觉得情面在人际关系上很重要,所以不能说太呛的话。委屈和愤懑一到嘴边就化成黏黏的蜜,让她张不开嘴。

可老母亲不是吃素的,晃晃悠悠的老身子骨抡起拐杖来,那叫一个丝滑!

于是,在众人的你推我搡中,在杨素凤大声哭骂中,姥姥那实木削成的龙头拐杖被扔了出去,在空中翻个跟头,划成优美的弧线……

后来,杨素凤后脑勺缝了三针。

杨之玉听得目瞪口呆。

——原来是杨素凤挨打在先。

后面的几天,杨之玉过得轻松许多,她的脑子静下来,心沉下来,好好陪着父母姥姥,又回农村看了几家亲戚,但因礼品准备得不足,加之亲戚太多,分多分少怕有矛盾,索性就悄么声回去了,等着下回过年再去看。

林书涵那边,她也去过了。大夏天蚊虫多,团队好几个人自行休假了。而她去的时候,刚好赶上何诺舟去别的基地考察,所以也没见面。

“他特忙,去星城那几天,撂下好多活,最后还得我帮他干。”林书涵直报怨。

杨之玉听得出来,她有火气,她喜欢何诺舟,以为何诺舟和自己恋爱了,心里挺不是滋味。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