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联合办学项目的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订的那一刻,整个校园都沉浸在一种热烈而又充满期待的氛围之中。校园广播里反复播报着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宣传栏上张贴着合作院校的介绍以及联合办学项目的亮点,学生们课间讨论的话题也大多围绕着即将开启的国际化课程。那些对国际教育满怀憧憬的学子们,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启这场全新的学习之旅,仿佛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正在缓缓向他们敞开。
然而,现实却给这份热情泼了一盆冷水。随着项目有条不紊地逐步开展,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如同隐藏在暗处的礁石,逐渐浮出水面。
在教学管理层面,双方学校截然不同的教学管理体系,就像是两条原本平行的轨道,强行对接时产生了剧烈的碰撞。国际知名大学一直以来秉持着高度自由化的教学理念,教学管理十分注重灵活性和自主性。在他们的体系里,课程安排相当松散,一周内的课程分布较为分散,学生拥有充足的自主选择权,不仅能自由挑选学习时间,还能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在丰富的课程库中选择契合自已的课程内容。这种模式旨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反观本校,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严谨且规范的教学管理模式。课程安排紧凑有序,每天的课程被细致地规划,从早到晚满满当当,严格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推进教学进度。这样的模式有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当两者融合在联合办学项目中时,矛盾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在课程设置上,时间冲突和内容重复的问题频频出现。以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为例,按照国际知名大学的规划,这门课程每周安排两次,每次时长达到三小时,而且时间极具弹性,能够依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需求随时进行调整,旨在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深度探究和讨论。但在本校的教学计划里,这门课程每周安排三次,每次两小时,时间固定在特定的时间段,雷打不动。如此一来,两边的课程表就像错乱的拼图,难以拼凑完整,导致课程时间协调起来困难重重。学生们面对复杂的课程安排,常常一头雾水,不知道该如何合理安排自已的学习时间;教师们也感到十分困惑,教学计划难以顺利执行,教学进度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而在学生适应方面,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给学生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联合办学项目的课程全面采用全英文教学,这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不仅如此,教学方法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加侧重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团队协作,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挖掘知识,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
这与本校学生以往习惯的教学方式大相径庭。过去,学生们习惯了老师在讲台上系统地传授知识,自已在台下认真听讲、做笔记,被动地接受知识。如今,在新的课堂上,一些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薄弱,根本听不懂老师的讲解,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黑板和 PPT,完全跟不上教学节奏。在小组协作中,许多学生因为缺乏经验,不知道如何与小组成员有效地沟通和协作;又因为对自已的能力不够自信,担心犯错或者被嘲笑,所以难以充分发挥自已的作用。
学生小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一次小组讨论中,大家围绕一个专业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每个人都各抒已见。小李虽然心里有自已的想法,但是由于担心自已的英语表达不准确,会遭到同学们的笑话,所以始终不敢开口发言,只能在一旁默默地倾听。看着其他同学侃侃而谈,他的内心充满了沮丧和失落,原本高涨的学习积极性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甚至开始对自已能否适应这个项目产生了怀疑。
沈蔷和谢凛在得知这些问题后,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会像一颗定时炸弹,严重影响联合办学项目的教学质量,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也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导致整个项目功亏一篑。
他们立刻行动起来,迅速组织相关人员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室内,气氛凝重而压抑。负责联合办学项目的张老师满脸愁容,无奈地说道:“教学管理和学生适应的问题已经像两座大山,严重阻碍了项目的推进。我们必须争分夺秒,尽快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否则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会被一点点消磨殆尽,这对我们项目的发展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其他老师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大家都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会议室里弥漫着一股焦虑的气息。
针对教学管理问题,沈蔷和谢凛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成立专门的教学协调小组。小组成员精心挑选了双方学校经验丰富的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水平高超的骨干教师。这些成员不仅熟悉各自学校的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情况,还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协调小组成立后,便马不停蹄地开展工作。他们定期通过线上视频会议和线下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共同商讨课程安排和教学进度的协调方案。在课程安排上,双方充分沟通,秉持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对于一些基础课程,充分保留本校教学进度紧凑、知识传授系统全面的优势,让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一些前沿性和研究性课程,则大胆借鉴国际知名大学的灵活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兴趣。
同时,为了确保课程质量,避免出现内容重复和脱节的问题,专门建立了严格的课程审核机制。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都要经过双方学校的共同审核。审核过程中,小组成员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考量,比如课程内容是否符合项目的培养目标,是否与其他课程相互衔接,是否具有前沿性和实用性等等。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与授课教师沟通,进行修改和完善。
在解决学生适应问题上,学校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针对性培训和辅导活动。首先,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全英文教学环境,专门组织了英语强化培训课程。学校邀请了校内外专业的英语教师,这些教师都具有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培训课程采用全英文授课,从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四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通过大量的听力练习、口语对话模拟、英语文章阅读以及写作训练,让学生逐渐适应英语的语言环境,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其次,开展了学习方法和团队协作培训。培训过程中,通过引入大量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自主探究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和方法技巧。同时,组织模拟演练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一个模拟项目任务。培训教师在一旁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逐渐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如何在团队中承担起自已的责任。
此外,为了给予学生更贴心、更个性化的指导,学校还为学生配备了学习导师。学习导师由本校和国际知名大学的优秀教师共同担任,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导师们定期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困惑以及心理状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经过一系列措施的持续实施和不断优化,教学管理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课程安排和教学进度逐渐协调一致,就像一首和谐的乐章,每个音符都找到了自已的位置。学生们也逐渐适应了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小组协作中也能充分发挥自已的优势,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沈蔷和谢凛站在学校的教学楼走廊上,透过窗户看着教室里学生们专注学习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欣慰。他们深知,联合办学项目的道路才刚刚起步,未来还会有更多未知的挑战等待着他们。但他们毫不畏惧,将继续秉持着创新和进取的精神,不断完善联合办学项目,为学生们搭建起一座通往国际教育的坚实桥梁,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自已的梦想,为学校的国际教育事业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