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玄幻 > 历史直播:我带秦皇汉武云游陵墓 > 第16章 李景隆:坚守城门是你的谎言!

【没错!就是我们熟悉的大明战神李景隆!】

曹国公李文忠:为什么还有这臭小子的事!

小朱棣:啊?怎么又是他?他真的不是我安排的内应吗?

李景隆:滚啊!我真的不是!

朱允炆(幽怨):你真的不是吗......

【在朱棣兵临城下的时候,朱允炆派出去募兵的大臣们尚未返回,只能先任用留守在京的诸位亲王以及武臣们镇守各门。】

【这其中当然就包括了出生武将世家的李景隆,emmm,怎么不算是武臣呢?】

叶楚一摊手:【咱们也不知朱允炆是怎么想的,还将皇城西北面的金川门镇守之责交给了李景隆和谷王朱橞。】

【这两个人一个是送出五十万大军的大明战神,一个是听到燕王起兵连夜逃跑的亲王,怎么看都靠不住啊!】

洪武末年,朱元璋都无语笑了,他都怀疑朱允炆是不想当这个皇帝了。

他十分疑惑的开口:“允炆,你告诉朕你是怎么想的?”

朱允炆羞的满面通红:“想来孙儿当时手中无人可用,不得不启用李景隆,若是他能守卫好应天府,也算是他将功折罪了。”

天幕上的叶楚适时开口:【事实也确实如此,这两人看见朱棣的大军已到城楼之下,火速就开门滑跪投降了。那是一点都没想起皇宫中焦灼等待的建文帝啊!】

如果此时李景隆在朱允炆面前的话,朱允炆特别想大声质问他!

孤如此信重你,一而再,再而三的给你将功补过的机会,为什么要背叛我!!

【时至今日,我们无从揣测李景隆的心思,兴许是觉得朱允炆大势已去,不如早日倒戈挣一个从龙之功。】

【总之在他开门投降之后,摆在朱棣登基面前的阻碍,只剩下了大侄子朱允炆。】

洪武初年,众人都是一阵沉默,燕王可不是建文帝,摆在朱允炆面前的似乎只剩下了死路一条。

小朱棣有些不安的看向朱标:“大哥......\"

朱标闭了闭眼,轻轻叹了一口气。

【但是朱棣进京后,朱允炆却意外失踪了。】

洪武末年,朱元璋本来内心十分沉痛,再怎么无能也是自己一手培养的亲孙子,皇位之争素来残酷,允炆他......

骤然听见叶楚此言,猛地抬头,什么意思,难不成老四他留了允炆一命?

【有的人说,建文帝在宫中引火自焚了,也有的说建文帝从地道逃出了京城,流亡海外,事实如何史书尚无定论。】

【但结合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举措,大多数人猜测此举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洪武末年,朱元璋沉沉吐了一口气,无论真假,总是还有一丝希望的。只是有些决定不得不下了,为了允炆好,也为了我大明江山。

【进京数日后,朱棣在群臣的劝说下,登基为帝,是为明太宗,至于后来怎么成为明成祖的,又是另一段老朱家哄堂大孝的故事了。】

嘉靖帝:心虚。

永乐帝朱棣(狞笑):我倒要看看是哪个小兔崽子给老子把庙号改了!

我辛辛苦苦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留个名正言顺的名声,你倒好,给我改成祖,生怕别人不知道我是谋权篡位的是吧!

【朱棣后试图抹去建文帝的痕迹,甚至把建文帝的年份一律改成了洪武年份,朱八八三十一年就去世了,洪武纪年却持续到了三十五年哈哈哈哈。】

洪武初年,朱元璋顿时感觉自己的手痒了,冷笑一声。

“小兔崽子,老子看你是皮痒了!以为改了年号人家就不知道你干的好事了!”

“明成祖!还明成祖!”

朱棣在殿中上蹿下跳的躲避,闹得一阵鸡飞狗跳。

【当然,建文旧臣也遭到了清算,首当其冲的就是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三人。】

【在这里楚楚要补充一个误区哈,方孝孺并没有因为触怒朱棣惨遭诛灭十族哈,这并不是正史,极有可能是谣传。】

朱棣:谁在给我泼脏水??

【方孝孺作为作为文坛的领袖人物,如果真用上了诛九族这种大刑,无疑会引来天下声讨。

【而且华国历史上被诛灭过九族的人,不超过双手之数。方孝孺是因为当廷触怒了朱棣,才被他赐死了。】

【关于诛十族的谣言则是起源于一本叫《枝山野记》的野史,并且成书于百年后,其中真实性有待考证。】

永乐帝朱棣(委屈):朕就知道那些文人不是什么好东西,居然如此抹黑朕!朕确实查抄了方家,流放了相关亲族,哪有诛他十族!

【或许是因为得位不正,朱棣在继位后为了弥补靖难之役对于国家的伤害,十分勤勉,宵衣旰食,夙兴夜寐,开创了“永乐盛世”。】

【而随着朱棣在内的三代明君的精心治理,终于弥补了靖难带来的伤害,一举把大明发展到鼎盛时期。】

【如果没有土木堡战神出现的话。】

明朝众人:又来一个战神?

朱元璋:造孽啊!

托天幕的福,现在各朝各代对战神这个词都产生阴影了。

永乐年间,本来听见叶楚说老朱家接连三代明君,朱棣正大笑不止,结果又出了个土木堡战神。

朱棣:???不会我老朱家也出了个李景隆那样的货色吧?

【更加令人惋惜的是,被誉为古代典籍百科全书的《永乐大典》因战争而遗失。】

【建国后,其实考古专家本来打算打开朱棣的陵墓寻找原件的,不过后来发生了一点意外便中止了。】

小朱棣:???你要不要听听自己在说什么?

秦朝,嬴政一脸生无可恋,先前便猜测那些博物馆里的宝物是从哪里来的,现在破案了。

汉朝,刘彻也是一脸难评,怎么后世的人一点都不忌讳这些啊?说挖就挖!

唐朝,李世民和长孙皇后面面相觑,不会吧,朕的昭陵!

永乐年间,朱棣急忙下旨,务必将《永乐大典》多刊刻几份留存,别到时候找不到了就来打朕的主意!

叶楚一脸惋惜:【不过老朱家另一个倒霉蛋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由于当时技术的不足,不仅陵墓中的大量宝物被毁,连尸骨都被烧毁了。】

什么?!

老朱家所有的皇帝都大惊失色,陵墓被开就算了,怎么连尸骨都毁了!

小朱棣心有余悸的拍拍胸脯,还好不是我,躲过一劫!!

【而另一桩历史认可的功绩则是朱棣力排众议,迁都北京。自南宋后,我国的文化和政治中心就偏向了南方,致使南北之间联系日浅。】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朝中官员大多皆来自江南,极容易形成党派,若是继位者无能就会被文官所裹挟操控啊!

老四倒是有胆魄,直接迁都!

【对于朱棣来说,北平乃是他的大本营,经营多年有助于巩固自己的统治。更重要的是,北平地理位置要紧,来往南北皆便利。】

【定都于北平不仅可以抗击入侵的蒙古人,更能够借此将控制辐射到东北地区,向南也可以掌控中原,维护全国的统一。】

【可对于大多数官员来说,他们的家族亲朋全都在南方,不愿意北迁,极力反对此事。】

【但他们忘记了,朱棣会听他们的吗?】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