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农家子的科举之路 > 第242章 大湾建设

第242章 大湾建设

尽管姜丰不在,岛上各个衙门还是有条不紊地运作着。每日最热闹的就是侯鸿那里,围满了来要钱的人。

侯鸿虽年纪小,因跟着姜丰走南闯北历练过的,又生的好,颇为镇得住场,一条条说得分明。

姜丰偶尔路过不禁笑道:“侯鸿果真有做户房经承的料。”

唐昕陪着姜丰出来巡视各部门工作,闻言笑道:“若想再进一步,还是要考个功名。”

不然就只能在姜丰手下,做姜丰的私人幕僚。

姜丰想了想,说道:“亏只亏在是奴仆出身,考功名的事来日再说吧。户房的事也繁琐,将来处处都找他要钱,财政却不充裕时,就得判断哪样是真的着急、哪样暂且不急、哪样其实是虚报,还有下一笔账什么时候进来......琳琳总总,才看得出是不是真的人才。若是真的人才,有没有功名,都有他发光的地方。”

唐昕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没有管过财政,要学的也还很多。

侯鸿看到姜丰来了,连忙站起来行了一礼,又被人围得水泄不通。

姜丰摆了摆手,示意他不必多礼,又去别的地方巡视了。

经过这两年的建设,大湾府从一片荒芜到如今渐渐有了大城、码头、平整的道路。众人都忙到了十二分去,姜丰自然也不例外。

他一回来,就要面对那些小山高的文书。好在唐昕、郑达还算有人性,给他分门别类、按轻重缓急区分开了,让他不至于一看到这堆文书就晕过去。

整个大湾,一切都是新的。就连知府衙门,虽然没有雕梁画栋,也是齐齐整整,地上还铺着水泥,看起来格外干净。

苏氏和熊楚楚带着家人在官宅安顿下来,一面安排人打扫房舍,一面开始布置这所官宅。

他们要在这里住很多年呢。

熊梦儿也跟着姐姐打下手,一时说这里要种一棵树、一时说那里要种一盆花,兴致勃勃的。

卢远扬跟着忙活了两天,终于有些耐不住性子,找到姜丰,期期艾艾地问道:“姐夫,你看我上任的那个事?”

他在这里看了几天,发现大湾比他想象中要繁华许多,心中对那大佳腊城也多了几分期待。就他所见,侯鸿这样一个奴仆出身的人,都能主管着户房事务。他怎么说也是个童生,还是姜丰的连襟呢!

做个县令只怕都大材小用了!

姜丰笑道:“妹夫别急。我这一走就是好几个月,连新年也不在。如今回来了,正要宴请全岛文武同僚。届时各县的属官也会来。大佳腊那里虽然知县空缺,也有其它官员、皂吏,到时候一并来了,你和他们熟悉熟悉,再去上任不迟。”

“是!是!我听姐夫的!”卢远扬听完姜丰的话,又高兴了起来。

姜丰一回来,就命人通知全岛官员来赴宴,这又过了十几天,鸡笼城码头上停了两艘大船,这是南屯练兵的徐恭等人来了。

徐恭的东海水师其实和姜丰不相统属,只是大家都在一个岛,又“合作”过几次,徐恭觉得姜丰颇对他的胃口,两人继续合作下去了。

城内城外则更加热闹,从内陆来的各县官员、高山族的土司等人,带着僚属、仆从,车马声嚣地进了城。

这个城是新建的,城中的大路铺了水泥,马车行走在水泥地面上平稳多了。街道两旁则是新建的骑楼样式,各式各样的店铺也都开张了,看起来和内地繁华的大城也不差什么。

姜丰就在知府衙门开宴。

“我在离京时曾对陛下说过,随便混过一个任期极容易,想将一处荒芜之地变得繁华要难得多。”姜丰站在上首,举杯对众人说道:“大湾能有如今这样欣欣向荣的面貌,离不开诸位的辛苦,我在此谢过大家!”

说完,举杯一饮而尽。

众官员也一齐举杯喝了。

姜丰又说道:“有句话叫做莫欺少年穷,换句话说,也可以叫做莫嫌此刻穷。现在大湾府许多地方还是一片空白,来日我们将它打造成全世界最繁华的都市、各国商贾名流纷至沓来,比扬州还强些!到时候在座诸位的大名自然永垂史册!”

这话说完,众人心中都涌现出了一股自豪感。

他们有的是大湾本地人,有的是跟着姜丰过来的,还有的是后来从白水州招募的......不论他们来自哪里,都一起参与到了大湾的建设中。

眼看着一座座工坊建起,各种本地产的商品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新建的府学里,一群口音别扭的孩子们摇头晃脑地念着书;甚至也有了来自岭南、闽省和周边各省份的商贾......

而这一切,都是在众人的手下、眼前兴建起来的,这就是他们此生做过的最好的文章!

酒过三巡,众人一一给姜丰敬了酒,开始热闹地说笑起来。

姜丰脸上微红,神智却还清明。不用说,他的酒又是兑了水的。

徐恭走到他身边,笑道:“姜大人可算回来了,此前你给我的那份名单,说是此时在世的西方学者,我让人去找西方来的传教士、海商核实了一翻,有些有名,有些没有,还有的已经去世了。也难为大人,怎么得到的这份名单。”

姜丰揉着太阳穴笑道:“此事是要事,我明日再找你商议。现在我醉了,脑子里可转不过弯了。”

两人碰了碰杯,又说笑了几句。

一个婢女从后院出来,站在姜丰身边轻声道:“大人,夫人说了,你别喝太多的酒。”

她这声音虽小,姜丰周围的人都听到了,众人一起戏谑地看着他。都说姜大人惧内,外任多年,连一个妾都没有。也不知道内里是个什么光景。

姜丰皱了皱眉,无奈地说:“知道了。告诉夫人,我并没有喝多。”

婢女答应了一声就退去了。

徐恭拍着姜丰的肩膀大笑道:“我可不敢再给大人劝酒了,不然就要得罪夫人了!”

“哪里的话!”姜丰豪气地说,“我在家里就是说一不二的,我夫人哪里管得到我?”

听到他这“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话,众人都一起笑了起来。

接下来几日,姜丰又轮番接见各地官员,听他们汇报各地的建设情况。

总结出两点,一是水泥是好东西,各地都需要。只是如今依赖白水州进口,都不够用;二是缺钱缺人。

姜丰又召集府衙众属官开会,最后定出几条措施。

一是兴建本地的水泥作坊。之前和施伦合作,是因为大湾这里缺匠人和设备,如今白水州的水泥已经量产,他们可以从白水州引进匠人和设备,把大湾的水泥厂也开起来。

二是推出“开荒令”,招募内地的失地佃农。凡是来大湾开垦荒地的,地都归开垦者所有,免税三年。

本朝经过了几代人的发展,人口繁衍众多。内地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土地兼并的情况,土地集中在大地主、大世家手上,失去土地的百姓沦为佃农,生活非常艰难。

相信有了土地作为诱惑,可以诱使这些失地佃农到大湾来,填充大湾的人口。

又细细地商议了一些细节,姜丰把岛内发展的工作交给了唐昕和郑达、苏垒等人去处理。

而他,终于要和徐恭商量对外拓展的大事了!

“之前你说到请西洋学者的事。我的计划是这样的,你们化整为零,假借海商的名头到西洋各国,寻到人之后,把人绑架了到海上。”姜丰端着一杯茶,缓缓地说道:“你们自称是海盗,就说是收了仇家的钱,绑架了他们要赎金的,然后把人带回来。”

“回到近海,再派一批人充作大湾官兵,把‘海盗’打败,救出那些学者,安置在大湾岛。这样,我们大湾的官军就对他们有救命之恩了。”姜丰侃侃而谈。

徐恭愣了一愣,说道:“大人高明!”

这贼也是你,官也是你的,真是太不要脸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