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农家子的科举之路 > 第671章 高处不胜寒

第671章 高处不胜寒

姜衡猜得没错,大夏使臣踩着底线走了陈桥门,刺激了很多人。

其中最失望最生气的当属皇帝。

姜丰口口声声说大夏建国是顺势而为、迫不得已。大夏永远以藩属国自居、承认华国宗主国的地位、奉萧家皇室为最高统治者。

那奏折上也冠冕堂皇地写着,请朝廷为大夏各省命名、派驻官员。

这姿态摆得多低、多好看啊!

以至于百官议论纷纷,皇帝却还是愿意再相信姜丰一次!

皇帝以为大夏能永远做华国的殖民地国、成为华国最忠实的盟友和追随者。

姜丰飞得再高,也如风筝一般,线还掌控在皇帝手中。

这就是皇帝能接受的最大的底线。

如今大夏使臣的所作所为,却狠狠地打了他的脸。也许有些人暗地里笑话他错信了姜丰......

皇帝怎么能不失望不生气?

是独立藩属国还是直属领土,这其中的差别是巨大的。

像爪哇、暹罗这样的独立藩属国,拥有行政自主权,官员任命和升迁都无须经过宗族国同意;有军队防卫权,可以自行招兵买马;外交自主权,可以和外邦平等来往;财政自主权,无须朝宗主国纳税......

这宗主国和藩属国的关系,更类似于一种联盟。

联盟的成员国之间,是一种合作、互惠互利的关系,而非管辖的关系。

朝廷能容忍大夏建立殖民地国,却不能容忍这庞大的国家脱离华国的管辖。

世上的事都是有一就有二的,大夏今日能脱离宗主国的管辖而独立,来日就可能分庭抗礼、敌对甚至反客为主!

这种事必须防范于未然,一步都不能有。

............

这一夜,皇帝一人独卧龙床,没有召幸任何妃嫔,也没有去见皇后。

仲秋的夜,他裹着轻暖的丝被,仍觉得丝丝凉意从四面八方袭来,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与大夏妄图脱离华国自立一事相比,他那大侄女要做女王反而不算什么大事了。

夏国必须要受华国管辖,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不仅关系到皇室的脸面,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要控制夏国,首先要控制姜丰。

其他的人,陈璋、杨安、徐恭......都是聚集在姜丰身边的,树倒猢狲散,没有了姜丰,这些人谁也不能服众、不能成事。

皇帝看得很明白,陈璋等人千方百计让姜丰去大夏,就是因为只有姜丰有这个威信!

那么,怎么才能控制住姜丰呢?

姜丰手中有兵,朝廷不能擅动他的家人。

哪怕姜丰单枪匹马的回来了,只要杨安大军在外,皇帝也不能动姜丰。

可以想象,一旦姜丰死了,杨安等人很可能会为主上复仇。

到时候即使有施伦、徐康等人抵挡,即使能获胜,也是两败俱伤。

那就真的是亲者痛仇者快了!

皇帝知道,西洋各国一直在虎视眈眈,只等着华国露出破绽,而那个时候,南洋也会重新脱离掌控......

一切又变成了原来的样子!

华国好不容易才从英吉利国手中抢过了“日不落帝国”的位置,要因为内斗而失去吗?

这些都是皇帝不愿意看到了。

他已经成为功比秦皇汉武的一代大帝,不能那么糊涂。

皇帝暗暗握了握拳,他必须找到破局的方法!

事在人为,两全其美的方法肯定是有的,从谁身上着手好呢?

现在姜家的两个儿子都在京了......

若是把姜殊的婚事定下来,就能按原计划给姜衡赐婚,让姜丰回来主婚。

等姜丰回来了,便把他留在朝中,给一个合适的位置。

就算他要首辅之位也只能给他!

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

而姜丰若做了首辅,哪怕为了自己的政绩和史书上的名声,都得加强华国对大夏的掌控......

皇帝想到半夜,终于捋顺了事情,微微松了一口气......

这些事,皇帝只能一个人想,因为他不知道还能相信谁!

皇后本来是贤内助,但她屡屡为姜家说话,忠诚也存疑。

朝中那些官员,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没有谁是真正的纯臣。

纵使一开始只是贫家子弟、毫无靠山,入朝为官之后也会有同年、同僚、同乡,背后也有了利益牵扯。

父王曾教导他,这些文官士子,满口“忠君爱国”,真要到了国家存亡之际,却是最靠不住的。

比如前朝末帝时,“义军”四起,国库空虚、军费不足,末帝都不得不打起了宗室的主意。可那些大臣在做什么?他们依旧歌舞升平,依旧互相倾轧、依旧谏言皇帝......

一个个都十足忠臣的模样。

可当义军进京时,第一个纳头就拜的也是这些人。

天下姓赵姓陈姓萧,对他们来说有什么区别呢?他们依旧做官,家族依旧霸占着良田广厦。

到了那个时候,天天人人皆可投降,唯皇帝不可降。真正穷途末路的也只是皇帝而已!

文臣善变重利不可信,那么武将呢?

南徐北岑,原是军中最大的势力。

皇帝登基后,本来是想削弱徐家和岑家的兵权,提拔了姜丰、施伦这样的边疆督抚与徐、岑两家抗衡。

没想到,他的计划虽是实现了,督抚的势力却又大得不可控了......

现在,反而是徐、岑这样的旧势力比较可信了。

若说面对大夏军队,谁还有一战之力,也就施伦和岭南将军徐康。

但徐康亲自去大夏试探情况,还没有消息送回来;施伦却在这个时候出征鲜卑利亚,摆明不愿意插手夏国的事。

皇帝想到这里,觉得身上寒意更重。

他真的是孤家寡人了。所谓高处不胜寒,大抵如此吧?

............

从各国使臣进京直到万寿节正日子,京城都是一片热闹喧嚣,这太平盛世让外邦来使都赞叹不已。

华国的底蕴,果然不是小国可比的。

百姓们都在议论着这外国来朝的热闹,仿佛没有察觉到任何不妥。

而一些人却感到不安,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这些人几乎屏气凝神地等待着,不敢行差踏错一步,唯恐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该来的,迟早会来的。

终于到了万寿节这日,皇帝在大庆殿召见文武百官和外邦来使。

从大庆门直出御街到内城门,随处可见身着蟒袍的各级官员、远道而来的献宝人,琳琅的商铺、搭盖的戏台、演奏的乐班,盛世景观令人目不暇接。

而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礼部将大夏使臣的朝贺队伍安排在扶桑后面,同安南、吕宋同一列!

这倒让一些人糊涂了起来,怎么进城的时候和外邦藩属国一起,朝贺时却和本朝属地的在一起?

这大夏还能变来变去的不成?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