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农家子的科举之路 > 第726章 首先发难

第726章 首先发难

所谓“传檄天下”,就是传播檄文,而檄文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可以说,施太后被人当叛逆来声讨,本身就是奇耻大辱。

地方官府虽也有阻拦者,但传檄者突然发难,信兵动作迅捷,这檄文竟不知何时便传播开了。

而传檄三方的身份,更令天下人意外。

声势最大的是缅甸女王,萧瑢公开宣称自己是先帝遗孤,其檄文通译之后大意是:

“皇室称吾为滇王苗裔,然前大内暗卫顾卿就在吾身旁,可证吾身份。大长公主及皇室宗亲,亦可为证!父皇崩后,受张氏叛乱牵连,吾与皇妹随前东缉事厂督仇良流亡西南,皇妹于途中不幸病逝。吾得今上宽宥,命顾卿、西南将军沐声护持,与缅甸先王联姻。”

“陛下对吾之恩德,吾一直以来铭记于心,吾欲代天子守藩篱,缅甸世代臣属于天朝。然今闻父皇驾崩内情,如万箭穿心!为人子女者,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今泣血手书,讨伐施氏、以清君侧!”

萧瑢的檄文清晰明白,流亡西南是受张氏所累,她感恩皇帝的宽宥和保护。

她报仇的对象是施氏,她是要“清君侧”。

看到檄文的人心里嘀咕,缅甸女王也是一国之主,想来不至于虚构身份,且见过萧瑢的宗亲老臣还有在的,要证人不难。

说起来,姜总督当初还特意去缅甸见了这女王一面......

这么说来,身份大约是真的。

虽萧瑢说她流亡西南是受张氏叛乱所累,但外戚叛乱和先帝遗孤何干?难道皇帝连两个可怜的侄女都容不下?而致一个夭亡、一个下嫁外国。

这可非仁君之所为。

现在,先帝遗孤声讨施氏,要为亡父报仇,谁也不能说不应该,只能观望皇帝的反应。

而第二封来自安南的檄文,发檄文者的身份就更不可思议了。

竟是施太后的亲孙子、皇帝的亲儿子:已就藩安南的二皇子萧玦。

萧玦当初受姜丰蛊惑,觉得困在京中死路一条,不如主动提出和安南小公主联姻、就藩安南,还可以得一条生路。

他毕竟是皇帝的亲儿子,皇帝想到儿子小小年纪就藩到南蛮瘴疠之地,又解除了当时安南国主自缢带来的危机,对这个儿子多了几分体恤。

乃命安南总督莫明以亲王规格监造安王府,又选了精兵护卫、左右长史、内监宫女等随藩。

萧玦就藩已有数年,听说和安南总督莫明、指挥使钱勇相处得还不错,只等安南小公主成年便大婚。

皇帝本来觉得,这个二儿子也算有了好的结局,不用再操心了。

没想到在这个时刻,萧玦却发了檄文,指责施太后“性非和顺、素行阴险”、“弑君之罪,令吾羞为其血脉,今割腕血书、以大义灭亲!”

这两封檄文,可真如威国公等人预料,出自萧家人之手,但不是各大藩王,而是皇帝最亲的儿子、侄女,还是令人唏嘘感伤。

这来自血脉至亲的刀,可不正是令人痛不欲生呢?

如果......谋害先帝一事有先衡川王的手笔,那先帝就是被亲叔叔害死的,同样是血脉至亲。

如今算不算一报还一报呢?

都说皇室无亲情,不过如此。

而第三封来自琼海的檄文,则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发檄文竟是一个被贬的小官,此人是先帝朝的进士,原本在岭南为官。

皇帝登基未久,姜丰回乡经过他的治下遭遇刺杀。受此牵连,他被贬到更南的琼海,从前途无量的青年县令到饱受海风的垂垂老者,数十年升迁无望,他感到委屈和愤怒。

他的檄文,则不仅仅是针对太后了,而是把皇帝和姜丰等人都捎带上,说皇帝“受小人蒙蔽,任人唯亲。今揽大权之姜丰、施伦之流,皆其亲戚故交。天下有才学之士,不及裙带佞臣,岂非江山之大劫?”

一句话,别人能当大官是因为裙带关系、会拍马屁,他满腹才学却当不了大官是皇帝荒唐、有眼无珠。

现在爆出施太后谋害先帝一事,“皇帝岂能不知情?必是将罪责推到母亲身上,实乃不孝无担当,岂可当一国之君?”

噢......一个被贬的芝麻小官,不特意跳出来都没人在意的人,竟然能说出很多人不敢说的话,还真是颇令人惊讶。

不过有这第三封檄文的存在,原本怀疑姜家策划此案的人又有了些迟疑。这个被贬的小官无疑是姜丰的仇人,且檄文上直指姜丰是“小人佞臣”。

以姜丰如今的身份,被人这么指着鼻子骂,还挺没面子的。

这三封檄文引起了天下热议,连锁反应很快也出来了。

西南将军沐声发布告承认萧瑢的身份,但他也给皇帝做了辩解,他是受皇帝之令保护萧瑢,后萧瑢主动提出要下嫁缅甸,皇帝还命他协办婚礼,萧瑢的嫁妆就是大内护卫顾卿准备的。

从沐声的布告中可以看出,皇帝并没有害侄女之心,倒是颇为维护。

再想想萧瑢如今贵为一国女王,这结局也不算差?

而各大藩王见有了出头之人,也终于做出了反应。

他们响应了安王萧玦的檄文,要求皇帝“大义灭亲”!

皇帝不是想削藩吗?现在就让他看看藩王的力量!连亲儿子都背弃了自己,皇帝也真可怜啊!

这众叛亲离之下,以后还有什么资格号令宗室?再想改他们的封地,他们都可以不应诏了!

至于那琼海小官的檄文,言辞激烈却过于夸张,反而没多少人议论。

写得好的檄文是可以流传百世的,而被讨伐者的应对,也将载入史册。

但也不是说被讨伐了就一定会身败名裂。

三国时陈琳的《讨曹操檄》,演义中说这篇檄文传至许昌,正在犯头疾的曹操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顿愈,从床上一跃而起。

但实际上,陈琳这份“痛快淋漓、解馋解恨”,却夸大其词的檄文对曹操并没有什么实质损伤。

曹操看完还笑曰:“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

通俗来说就是,你个弱鸡不能打,文章写得再好有屁用?

其枭雄气度可见一斑。

唐朝时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那是辞藻华丽、朗朗上口,武曌看了这篇檄文,为骆宾王的文采所叹服,感叹“宰相安得失此人”?

更显得一代女皇求贤若渴的气度。

这两篇鼎鼎大名的檄文,反倒奇迹般地成全了被讨伐者的声名。

那么现在呢?

皇帝能否应对妥当?不想看到天下大乱的人都捏了一把汗。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