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农家子的科举之路 > 第758章 奏折进京

第758章 奏折进京

苏常义毕竟是在县衙任过职的人,看问题就比寻常乡民有高度。

人人都说姜丰在大夏建国、担任总督,同乡都有自豪感。但苏常义却忧心,姜丰回朝后,朝廷会不会秋后算账?

姜丰听着舅舅话里话外,要自己做好自保的打算,心中感动,安慰道:“舅舅放心,今年发生了那么多事,朝廷还要用我,不会把我怎么样的。”

“唉!”苏常义应了一声,“当官的最难就是善始善终,你看前朝那些做到首辅的,都还有被贬谪到天涯海底的呢。你舅母担心阿垒,他一个商人能有什么了不得的事?我担心的是你。”

苏常义年纪虽大却不糊涂,自家儿子是依附着姜丰的。只要姜丰不倒,苏垒能有什么事?姜丰若倒了,整个苏家也讨不了好。

姜丰只得给苏常义讲大夏的新鲜事,什么蒸汽动力的火车,不用马拉;烧煤的火力发电厂,建成后,全城都可以用上电灯......

“以后全城拉上电缆电线,电车也可以有了。现在还是马车,虽然安排人打扫,路上还是少不了粪便。”姜丰一一说着。

这些火车、电灯、电车,在苏常义听来无异于天方夜谭,一时听住了......

直到姜丰和熊楚楚离开后,苏常义还纳闷着:“没有牲口拉的车,怎么走呢?”

苏舅母好笑地说:“你这老头子哪里想得明白?孩子们说,这叫科技!大夏都有了,以后咱们这里自然也会有,说不定我们还能看到呢!”

苏常义摇了摇头,他年近七旬了。读书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就是说没几个人活得过七十呢!

姜丰坐在马车里,感叹地说:“舅舅年纪大了却为我提心吊胆的,想他年轻的时候,也是很威风的。”

苏老太太年轻守寡,靠的正是娘家的兄弟护持才守住家业、拉扯大儿女,这个在衙门做总甲的老舅更是功不可没。

熊楚楚笑了笑:“舅爷是县衙的总甲,手下一群衙役,在乡间自然是威风的,谁不给他几分面子?但这总甲的身份,到了州府都不够看了,何况到你如今的身份?”

苏常义知道自己再也无力保护外甥,自然是提心吊胆的。

“我一定要好好的,为了这些关爱我的亲人,也要好好的。”姜丰似发誓一般地说。

施太后停灵百日就会出殡,灵柩要送回衡川府和先王合葬。

姜丰算着日子,打算九月初启程,等回到京城,也出了国孝期了。出了孝,朝廷的一切政务都得回归正轨。

太后灵柩回南,是走陆路的。到时候他走水路,经长江到苏杭再从运河北上,正好完美错过。

如此,既不用在京中哭灵,又不用在衡川府接灵、送葬......

姜丰在衡川府安度中秋、走亲访友,另一头周佳恒也乘着大海船抵达了京城。

和周佳恒一起抵达京城的,还有大湾回复“公议谥号”的奏折。

其他省也陆续回复了奏折,有站在皇帝一边,赞成“贞宣后”谥号的,也有站在内阁一边,赞成“思”、“刚”这种平谥的,还有两者都不站,自己给出建议的。

但总的来说,还是内阁占上风,支持的人多。

皇帝看到一封封回复奏折,脸上没什么表情,手背的青筋却凸了出来。

所谓“人死为大”,就算母亲有什么过错,人都没了,还赔上了施家,难道还不够吗?

非得步步紧逼,让他连孝子都做不成吗?

连母亲都护不住,他这皇帝做得也够窝囊的!

得知姜丰回朝,皇帝心中有了些底气......

姜丰在大夏的问题上处置得很好,皇帝觉得姜丰这是向他宣誓效忠。

无论姜丰想怎么治理这个国家,总离不开他的支持。

在国家发展的方向上,皇帝和姜丰的许多看法是一致的。那么,他们也就有了共同的利益。

从国家大局来说,皇帝有信心,姜丰会支持自己!

得知大湾的奏折到了,皇帝立刻命人送来。

同时送来的有两份奏折,一份是唐昕写的回复奏折,还有一份是姜丰的请安奏折。

皇帝的目光在两本折子上犹疑了一会儿......事到如今,不知道为什么,他突然有了不祥的预感。

假如这里是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先看哪一个呢?

停顿了一瞬,皇帝还是先打开了姜丰的请安奏折。

这封奏折是姜丰亲笔写的,看到久违的字迹,皇帝一瞬间有些恍惚。

姜丰离开两年多......快三年了吧?

这两三年间发生的事,却像半辈子一般。

姜丰的奏折用词还是一如既往的恭谨,先是表达了对皇帝的问候,请皇帝节哀、保重龙体,然后说自己远道而归,要回乡探望长辈、祭奠英年早逝的外甥,请皇帝体恤他的思亲之心。

至于太后谥号,他已和大湾文武高官公议,意见由唐昕呈上。

皇帝的手指下意识地在“祭奠外甥”一列摩挲了一下,姜丰的语气平静恭谨,但这句话却让他心中一凛......

微微吸了一口气,皇帝打开了唐昕的回复奏折。

果然,大湾也支持内阁的决议。甚至,大湾态度更决然,不仅否定了“贞”字,还引经据典地把“宣”字也否定了。

皇帝刚要动怒,又看到后面的补充建议:虽“贞”、“宣”不适合太后,但陛下不妨多选几个字,用三个字四个字也使得嘛!

嗯?

皇帝眉头一怔,似乎这也是一个办法?

多用几个字,即使是平谥,也是有多个意义的,综合起来,“思”字追思几过的意义就不明显的。

当然,他也明白,多用几个“平谥”也比不上一个“上谥”,不过是掩耳盗铃,糊弄不懂礼法的百姓而已。

但,天下最多的,就是不懂礼法的普通百姓啊!

“姜丰......”皇帝叹道,“这倒也不失为一个折中的办法。”

太后停灵百日总要出殡,要是到出殡日谥号还定不下来就难看了。

此事也不能再僵持下去了!

皇帝再次召集内阁,将各地督抚公议的情况告知他们。

章成贺已经得知大湾的意见了。

不仅如此,他还收到了姜丰给他的一封信,信的内容很简单,只是提醒章成贺,作为首辅,他百年之后也可以得皇帝赐谥号的。

章成贺想了一遍,觉得姜丰的暗示还挺有道理的。

现在把皇帝逼迫太过,将来轮到自己,皇帝也赐一个涵义“深远”的平谥怎么办?

虽说是非公道自有后人评说,但皇帝一意孤行,也不一定有人会为他仗义执言。

最重要的是,这封信表明了姜丰的态度,此事不宜再拖延。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