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农家子的科举之路 > 第890章 太子劝父

第890章 太子劝父

散朝之后,皇帝命人把太子召来。

此时,太子萧璟正在东宫练习批复陈年旧折,学习处理政务。东宫属官和伴读们也都在各司其职的忙碌着。

过些天殿下要去出席理工学院的开学仪式,这是殿下第一次正式和“科学生”见面,发言稿要好好斟酌,展现礼贤下士的风度......

听到皇帝传召,太子詹士说道:“殿下,今日小朝会,恐怕是议裁撤锦衣卫一事,您要慎重。”

萧璟点点头,随传召内侍往养心殿而去。

才走出几步,有小内侍追出来:“殿下,您的披风,起风了。”

萧璟任侍从给他系上披风,淡然笑道:“不过一丝秋风,你们就这样紧张。”

历朝历代,哪年哪月不起风呢?

到了养心殿,萧璟恭敬请安,一抬头就发现皇帝眉心紧皱,脸色凝重,不由得说道:“父皇忧心国事,也该保重龙体。满朝文武领朝廷俸禄,就该为父皇分忧。凡事皆要父皇操心,要他们何用!”

皇帝看着太子孺慕、担忧的眼神,心中一暖......太子这话虽然有些孩子气,却也正中他的心坎。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子代上天以牧万民,百官皆其统属,当各司其职、各行其政,如此天子垂拱而治、天下太平。

“可惜......他们不仅不能为朕分忧,还给朕添堵!纵使有忠心的,又能力不足,还要朕给他收拾烂摊子!”皇帝叹道。

萧璟走近,给皇帝倒了一杯参茶,说道:“既然能力不足,调换其他人就是。天下之大,总有能人可用。而其既然忠心,总有用武之地。”

皇帝抿了一口参茶,淡淡说道:“你知道朕说谁?”

萧璟笑道:“傅冲吗?其人确实忠心耿耿,武艺才能也算不错,依儿臣看,他纵使考武进士也能中的。但他执掌锦衣卫确实没什么建树,此次还犯下大错。把他调到别的职位,如禁卫军中或津港守备,既给朝臣一个交代,于其自身而言也是一个好前程。”

皇帝沉默了一会儿,说道:“待其从高丽回来再说,是否调任,都得先把锦衣卫的事情处理好。”

萧璟目光动了动,从父皇的语气听来,对裁撤锦衣卫一事已经松动了?

皇帝让太子在身侧坐下,又说了今日小朝会的事。

“连自幼追随朕的王玢都能反对朕。”皇帝笑容有些冰冷,“朕可真是孤家寡人。那一刻,朕可真想让人把王玢拖出去廷杖一百大板。”

不是文死谏吗?那你去死好了。

萧璟温声安慰:“父皇无须生气,王玢既不好,把他调到西北吃沙子就好了。他自诩为国为民,西北民族众多、信仰与中原不同,正是难处理。派他过去任个安抚使,也好让他知道为国为民不是空口说的!”

皇帝想到王玢在西北风沙之地苦哈哈的样子,心情终于好了些,微微笑了笑:“不错。你外祖家经营西北多年,外头看着风光,内里实在艰难。就让这些养尊处优的忠臣过去见识见识好了。”

虽如此说,皇帝却没有真的想把王玢调去西北,国家大事不是赌气能决定的。

至于把姜丰调去西北,那更是不行......万一他拉着一支军队,一路向西收复故土怎么办?这种事他真的做得出来的。

见皇帝心情好了一点,萧璟又说道:“儿臣听今日之事,倒有一些感悟。”

“嗯?”

“儿臣想,这满朝文武是忠是奸,不能从其所说的话来判断,而是观其言行。一件事是好是坏,也不能光从个人立场来判断,而是看最终的结果。譬如当初说组建远洋水师,户部就极力反对,认为劳民伤财、掏空国库,但最终水师从扶桑、虾夷等地搬回银矿、金矿,户部就高兴得支持扩大水师规模了。”

“又比如姜丰当初征讨暹罗,朝中许多人也说这是妄开衅端,不合我天朝上国王道之为,但如今连暹罗在内,整个南洋皆为我朝藩属,皆沐王道之光辉。可见霸道和王道,是相辅相成的。”

“再如......大夏独立,如今许多人指责陈璋等人狼子野心,数典忘祖、背弃朝廷。但从长远看,大夏独立也是必然的,也并不见得是坏事。”

皇帝瞟了萧璟一眼,不置可否地说:“我儿长进了,你接着说。”

“是!”萧璟似乎受到鼓励一般笑道,“儿臣听闻,西洋人一开始占领殖民地,是为了掠夺资源。他们把殖民地积攒千年的财富抢回国内、把金银铜铁的矿产也一船船的运回国内、对殖民地百姓征收重税,以此完成国内的原始积累。”

“但当原始积累完成,海外贫穷落后的殖民地就成了累赘,而殖民地的百姓因为贫困和压迫不断的反抗,也令宗主国疲惫不堪。更要派出军队远驻海外、征讨,国内百姓也有怨言。如此尾大不掉,还不如让殖民地独立了,省得拖累宗主国。”

“这是自然而然会到的一步,大夏不过是提前到了。”

皇帝看了萧璟一眼,淡淡道:“你这番话倒颇有见识,是从何处听来?”

萧璟道:“是和理工学院的先生们交流所得。”

皇帝话锋一转:“但这番话用在南洋小国或者非洲国家都是对的,北美却不对。北美大陆地大物博、人口少,不会出现你说的累赘情况。”

“然而地大物博人口少,便需要大量各族移民,不是最适合移民建国吗?”萧璟说道,“据说当初姜丰派人去刺杀北美的英吉利移民首领,那人原已准备好了建国纲要,姜丰后来的建国纲要,还参考了那人的。同样是独立,在华人手里总比在洋人手里要好。”

皇帝半晌不语,而后说道:“你赞同姜丰的治国方略?”

太子微笑:“父皇明鉴,姜丰也好,王玢、施伦也好,都是皇权之下的刀剑。这刀剑若是锋利,能为我所用,便用之。若是钝了,就磨一磨,若是锈了断了,便换新的又何妨?儿臣认同所有对江山有利的方略,却不是认同某一个人!”

这指点江山、睥睨天下的气势,令皇帝都不由得微微一怔。

他的儿子,已经弱冠,是个大人了啊!

太子身上,流淌着萧家皇室和北军岑家的血,让他尊贵威严的同时,又有岑家的勇武血气。

看着英姿勃发的儿子,皇帝心情复杂。既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欣慰自豪,又有种一代新人换旧人的唏嘘感慨。

朕还未老,太子却已长成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