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仙侠 > 大明世祖 > 第1161章 铁路

在万众瞩目中,江流儿还是出现了。

十六岁的少年星眸皓齿,穿着体面的长袍,脚步轻盈:“这时候还叫我?”

“最近围棋大会要开了呀!”

面对江流儿的抱怨,小芸则羞愧难当,而方百则抱怨道:

“半个月不见人影,还以为你失踪了呢!”

“不好意思!”江流儿无奈道:“棋院都在研究怎么比赛呢!”

“话说,真的能成为棋待诏?”小芸难掩心中的激动:“女人也能参加吗?”

“应该可以!”江流儿点点头,瞥了一眼方百:“只是很难哦!”

方百也苦笑道:“男女棋力差别太大,我估计能进前百就算是不错了!”

江流儿来到棋馆,见到了嚣张气焰的棋鬼王,忍不住道:“兄弟贵姓?”

“棋鬼王!”

江流儿忍不住摇头,这名字搞不好犯忌会,还容易挨打。

“请!”

两人猜先,棋鬼王执白先下。

中国两千年都是白棋先下与座子制度,而日本在一百年前就变了。

而所谓的座子,就是开始时双方在四个星位上各摆上两枚棋子,以确定黑白双方各占两个角。

半个时辰后,棋鬼王低头不语:“我输了!”

“围棋之道,跌宕起伏,没有谁是常胜不败的。”江流儿安抚道:“你的天赋很不错,所以要更加努力才是!”

“莫要骄傲不满,小觑天下人!”

突然,棋鬼王捂脸哭了起来:“我想参加围棋大会!”

江流儿哑然。

围棋大会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参加的,棋力高低无法辨别,那就靠钱吧!

凡想参与的,必须报名费一块钱。

围棋不像是象棋,精通此类的基本上都是读书人,一块钱不多不少,正好进行选取。

江流儿见此,刚想言语,一旁的小芸则喊道:

“要不你在我棋馆当客卿吧,负责指导别人下棋,包你吃住,一个月给你三块钱!”

一旁的客人则热闹起来:“小芸,你是招上门女婿吧!”

“指定是看上了这少年!”

“再瞎说,棋盘费翻倍!”小芸恼怒起来。

这下,所有人止声。

因为围棋大会的缘故,京城在短短数月时间,迎来了数万人。

来自于各大藩国的棋手,全国的优异棋手们,蓄势待发。

黑木秀哉与跟随师兄藤泽荣男,以及师妹中川百合一起,代表中川棋院参加围棋大会。

而江户幕府则鼎力支持围棋四大家,本因坊家、井上家、安井家、林家,尤其是本因坊四世,本因坊道策,更是种子选手。

“北京的人实在是多!”

中川百合忍不住惊叹道。

相较于江户的河道纵横与屋檐低矮,北京临街房屋的,基本是两层,面事,各种幌子,招牌数不胜数。

沿街叫卖的吆喝声,更是连绵不绝。

各色的小吃,特产,以及商品,让人目不暇接。

一个物产丰富,富饶的北京,深深地刻在众人心中。

“这里比江户好,没那么多火灾!”藤荣泽男轻缓了口气。

黑木秀哉则沉声道:“那冒着黑烟的火车,才是最让人震撼的,短短四个多时辰,就从天津抵达了北京城。”

“天朝上国,果然厉害!”

三人与几个随从行进在宽敞的街道上,逛了一圈后,就在悦来客栈住下。

为迎接五月份的万寿节,围棋大会在四月中旬展开,二十天的时间决出优胜者,为皇帝献礼。

据礼部所奏,此次海内外报名的棋手,达到了一万八千人。

故而,一棋决胜负,两两进行对决。

十天的时间,就只剩下十八人。

令人惊奇的是,十八人中,大明只占据了八席,而日本则占六席,朝鲜两席,秦国两席。

齐国,辽国等只是凑个热闹,并无多少厉害的棋手参战。

也是如此,战况尤为激烈。

对于朝野来说,日本的异军突起,着实让他们惊讶不已。

“难道日本仅比大明略逊一筹?”

朱谊汐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白了关键:

“日本废除了座子制度。”

礼部尚书张同敞难得陪皇帝下棋。精神奕奕的,生怕下错了子让皇帝输了。

“陛下圣明,座子制度先下星位,限制了先手优势,但同样也让局势更加平衡,长考众多,观赏性不强!”

“棋局就没有日本人那般激烈,显得很是呆板!”

说白了,开局沿用固定了的格式,对于围棋来说就限制了发挥,难度飙升,对于新人来说是不利的。

这就跟钓鱼必须要用蚯蚓,不能打窝,不能用米粒,泥鳅等,限制太多,从而束手束脚。

甚至因为几千年不变,格式单调,棋谱的重要性大肆提高,一定程度上压过了能力。

例如,点三三就不能用。

不能点三三的围棋,还叫围棋吗?

朱谊汐思考着,废除座子制对于围棋来说,不亚于砸开锁链,任其自由舞蹈。

对于大明的围棋未来,还是挺不错的。

不过这件事不需要官方下令,而是让围棋届自我革命!

而怎样打破既得利益者呢?

不外乎上行下效了。

作为棋子的,则是棋待诏们了!

毕竟皇帝都不行座子了,你们行座子干嘛?

不过围棋只是小道,朱谊汐最看重的,莫过于通过围棋大会,对诸藩国施加的影响力。

“这次有多少的藩国文人入京?”

“禀陛下,约莫千人左右,仅仅是日本就有三百人,朝鲜两百余人……”

朱谊汐点点头。

在政治上,藩国隶属于大明,如年号,政治体系,衣着,乃至于文字等,几与大明等同。

同时科举遍录藩国,一则是筛选人才,二则是培养藩国官员的亲善度。

光是上层也不够,棋会则更民间一些,也是能更增强文化向心力。

聊了一会儿,张同敞才算是敢言语了:“陛下,太子去岁又离京去了两广,怕是不利于国本……”

朱谊汐眉头子蹙:“不遍览地方,怎知民间大事?”

“太子的事,我自有主张,你就莫要多言了!”

“是!”张同敞忙低头。

在西臧待了近三年时间,太子朱存渠深刻地改变了高原的局势,从而让高原从农奴制变更为了封建地主制。

大量的自耕农和中小地主成为主流,涌入西臧官场,从而奠定了大明的统治根基。

随后,为稳固局势,两广总督于成龙就地免职,去往西臧继续督抚高原,担任康臧总督。

太子也功德圆满,从高原而归,在北京城待了大半年。

随后,他又被任免为两广总督,单独改土归流的重任,着重解决琼州府的改土归流问题。

可以说,这位二十八岁的太子,倍受皇帝信任,已经足以担负封疆大吏的职位。

但这样的培养,对于文官们来说已经足够了,太子在京城坐镇是最安稳的策略。

朱谊汐对于文官的担忧是表示理解的,但对于自己突兀去世这种事,他是怎么也无法想通。

虽然大明皇帝四五十岁死亡算是平均水平了,但我可是穿越者,六七十都算是侮辱了。

不过,朱谊汐让太子在外,除了有培养的意思在其中,更大的原因则是避免二龙见面。

作为储君的太子,天然就对人心具有吸引力。

他倒是不怕太子造反,上演父慈子孝一类的,关键是怕太子被裹挟,利用,不知不觉就站在皇帝对立面。

例如北魏孝文帝的太子,就成了保守派的代表,拒绝汉化,不得不被废。

皇子或者太子一旦涉及政治,就不免的成为利益集团,皇帝就不可能置之不顾。

这也是宋、明两朝把太子虚抬的原因,直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元朝允许太子参政,父子相斗,政变频发。

朱谊汐自然不会虚抬太子,同时也不会给予太子握有大权。

索性中和一下,就让太子长待在地方算了。

一边能培养能力,一边要避免坐大,实在最佳选择。

由于长时间别离,偶尔见一次面,父子关系就颇为融洽,比历史上那些皇室强多了。

至于皇后,有皇孙陪着,太子就不算什么了。

紧接着见面的是工部尚书赵郎星,他与张同敞可谓是互相调了位置。

五十岁的他,已然精力旺盛。

“陛下,从北京抵达吉林的铁轨已经修建成功,只待试行几天后,在万寿节当日通行,为您献礼!”

“别搞时间限定,只要能安全通行就成!”

京吉铁轨的畅通,让朱谊汐的心情好上不少。

这条铁路是由京沈铁轨延伸而去的,把时间都算上,那就修了足足有八年时间,长度达到了两千里。

耗费了钱财,达到了近两千万银圆。

几乎是一万块一里路。

而要知道在内陆平原,一里的平均成本只要四千块。

京吉铁路一成,朝廷对于东北控制力将会达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原本从北京到黑龙江需要赶路三四个月,如今一个来月就成了。

当然,有了铁路,东北的粮食,木材等物资,也会更快的地输送至北京,加大了朝廷对东北的剥削。

毕竟朝廷这些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决定对其大范围移民,没有便利的交通是很难让移民搬迁的。

“除了京吉铁轨外,京开铁路也将在年底通车,实乃可喜可贺之事……”

赵郎星兴奋道。

北京至开封的铁路建设与京吉铁路不一样,属于纯粹的汲取物资。

河南水运不发达,那就只能通过铁路来将粮食向北输送了,省去大量的运输成本。

对于北京来说,运河和海运固然可取,但铁路运输的成本也并不高,用三条腿走路更加稳妥。

朱谊汐微微颔首。

这几年来,除了惯常的兴修水利,朝廷最大的工程就是修铁路。

每年的财政支出,稳定在千万左右。

除了京吉、京开两条铁路外,

甘肃已经成了稳定西北的定海神针。

接下来要修的铁路并不多,绥远九原至库伦的九库铁路;西肃铁路的延伸,肃州至乌鲁木齐的铁路。

乘着有钱,自然是要进行大建设。

而对于南方那种需要开山钻洞的地形,朝廷倒是没什么修路的打算。

因为遍及南方的河流,足以代替铁路的作用了。

不过,朱谊汐倒是觉得,可以沿着大运河,修一条京宁铁路。

彻底缓解运河的压力,使得大运河真正成为货物运输的主流。

余下的倒是能在北方修修补补,南方施工难度太大,还是留给后来人吧!

“铁路运送盈利几个?”

皇帝问起了关键问题。

“陛下,蒸汽车头愈发有力,即使满载十车厢,一个时辰也能走四五十里,运煤运粮倒是方便,运人自然是不在话下。”

赵郎星思量一番,道:“如今京绥线年盈三十万来万,京津线年盈百万,京保(保定)线可盈二十来万!”

“西肃线则只有十来万了……”

三条线路之中,京津只有三百里,但却是北方最发达的城市,故而盈利高。

京绥虽然经过了大同,但一路上荒芜的地方实在太多,人口也少,军事大于经济。

话虽如此,但在这个时代,铁路运输成本是极低的,仅次于水运。

一般的话,二三十年就能收回成本,剩下的就是纯赚。

这也是为何内阁对于修铁路极为支持的原因,实在是亏在一时,利在百年。

每修一条铁路,就相当于增加一条财源,比纯粹的攒钱好太多。

这些年朱谊汐也是看开了,国库存个七八千万就差不多了,余下的还不如撒出去促进银圆流通。

只要他的内帑不缺钱就成。

片刻后,见皇帝没了兴致,赵郎星这才离去。

“阁老的位置太香咯!”

朱谊汐摇摇头。

首辅朱谋,次辅阎应元,群辅刘湘客,严起恒,如今还得增添一人,形成五人模式。

这下,八部尚书们岂不急了?

回到后宫,坤宁宫却热闹非凡。

原来是皇帝四十八岁的大寿,临近的梁王、福王,以及齐王、越王,还有秦王,也陆续抵京,为皇帝拜寿。

太子也匆忙而归尽孝道。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