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红色时空小货郎 > 第2卷 强明 136章 大西军

陈枣的话,不是瞎说。

渤海大道,作为大明一号工程,代表现代时空理念,朱碧华早有建好后纪念之想法。而最有效的纪念方法,莫过于立碑制册。

立碑,说明工程起源、过程;制册,将所有参加此项工程之人员按籍贯、村落分名列入,并永世保存于大明皇家图书馆,供后人永世纪念。

渤海大道,里程不过百余里,但工程之浩大与复杂,却是有史以来之最。

仅是前期的配套工程,就让没什么现代工程经验的大明有些鸡飞狗跳。当然大明也是有过大型工程的,譬如早期修建长城,后来疏浚黄河,但那种施工方法是传统似的、农业似的。而渤海大道,则是工业化的。

虽然工程基本层面,还是以手工人力为主,但是在运输环节,却正好使用了农用运输车;在材料环节,虽然也在使用石头,但石头主要用于装饰雕刻,主要材料水泥、钢筋、河沙等,皆以工业手段备制。

为了保证渤海大道工程的顺利推进,同时也是保证塘沽经济开发区的顺利开工,安天军最先建设的,就是水泥厂。

而且这水泥厂,一建就是四座。

当然这个水泥厂是非常小型的,朱碧华的时空商人载具,只能运载100吨以下的机器,水泥厂的各种备件,也只能是符合这个要求。

特别是,这个水泥厂的工艺水平,还不能太先进,因为一遇到电子设备等,在大明就有些运输不了,最后专家团队把大明初期的水泥生产厂定义在1900年的水平。

水泥在种花家早期被称为“洋灰”,1886年,广东商人在澳门青州岛创办了一家水泥厂,这是种花家已知最早的水泥厂,距离水泥诞生的1824年,只不过才62年。1889年,李鸿章批准由开平矿物局总办唐廷枢在唐山创办水泥厂,1892年建成投产,日产量不足30吨,年产量不足1万吨。

定位为1900年代水泥工艺,大体上相当于这个时期,生产的主要工艺流程,已经是机械化,但相当多的配套工艺,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与人手。

在大明建水泥厂,朱碧华也没有贪大求洋,当然由于已知技术与工艺的支撑,朱碧华也不会再去建啥年产量万吨的袖珍工厂,而是每炉可产60吨,每厂8座炉具炼制,平均每天可生产240吨的正规工厂。

平均每天生产240吨,每年至少可生产8万吨。这个数字,在21世纪自然是小水泥厂甚至是淘汰的产能,但它在20世纪80年代,却是全国各地方国营的骨干企业。

每个工厂生产8万吨,四个工厂年产32万吨。这个数字,三年内基本可供塘沽建设的需要。

还是那句老话,朱碧华发展这些产业,技术不缺,钱不缺,设备不缺,最缺的就是人才。大明有烧窑的人才,但却缺少烧水泥的人才,而且水泥厂已经是社会分工和机械化生产程度较高的产业,特别是其生产工艺,必须是仪表监测、标准控制,而不是大明制窑的经验烧制。

没办法,朱碧华只得在民国时空,请来了几个水泥工程师,利用最早建成的水泥厂,让他们手把手地,培训水泥生产人员。

安天军这种白手起家,辛苦培训人员的做法,后来也成了批判儒家学说的有力武器。

儒家学说,重视动口轻视动手,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造成了整个社会无视技术,轻视技术,工匠地位低下,生产技术停止不前的恶果。

明明种花家人民在宋末就有了资本主义萌芽,有了很多机械发明,可在社会中却得不到应用。

……

渤海大道、塘沽经济开发区开工,李自成手下大将集体去现代时空参加“明史学习班”培训,让大明这具病体,开始注入了一线生机。

在这几件事之后,朱碧华才静下心来,处理张献忠集团。

无疑,张献忠比李自成,更枭雄一些,更心狠手辣一些。李自成尽管事业做得大一些,但其手法与政治主张上,却有“亲民”意识,至于张献忠的做法,百分百是成王败寇那种。

所以清朝人撰写的明史,说张献忠在四川杀了很多人,“八大王,剿四川”。固然有为清军入川杀人洗脱罪孽的成分,但张献忠胡乱杀人,也确有其事。

对于这样的人,如以后世的律法,只有判处死刑才对得起死去的冤魂。但处理一个张献忠很好办,要杀他也是罪有应得,可整个大西军,难道也杀了?如果那样,岂不是以杀止杀,朱碧华所谓的历史正义又在哪里?

所以,张献忠可以死,但大西军却不能一杀了事。

而且大明末期全国人口,只有不到6000万,张献忠手下就有几十万,这杀了,岂不可惜?

也即最初定下的改造这支队伍的策略,并没有改变。

但是这支队伍却比李自成的大顺军还难改造。因为大西军最能打的四员将领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都是张献忠的义子。

此外大西军的中军王尚礼、前军王定国、后军冯双礼、左军马元利、右军张化龙等,都是张献忠最得力的手下。

这一点,大西军与大顺军区别很大。譬如大顺军的刘宗敏,就可以同李自成叫板,占领北京城后,李自成叫刘宗敏带兵去山海关打吴三桂和清军,刘宗敏竟然敢说“要去你去”,于是李自成只好亲自提兵去山海关,后来还是刘宗敏发现这样也不对,才提本部人马跟上。

这种情况,在张献忠的大西军,绝对不会出现。

也就是说,张献忠是大西军绝对的主宰与领袖,如果谁有刘宗敏那么不晓事,张献忠手下头号大将孙可望,绝对会挥刀砍下其人头。

当然这或许也是张献忠势力一直没有超过李自成的原因。只用近亲之人,其他有将之才就会疏离。

鉴于张献忠集团这种情况,除李定国之外,安天军仔细思考后,并请星时空提了很多多参考意见,决定反向安排张献忠集团。

所谓反向,那就是与大顺军完全相反。

朝廷对大顺军进行分离,至少分离为三部或四部,且将帅全部打散;但对大西军,除李定国另有他用外,其余军队则继续由张献忠统领。

朝廷对大顺军能战之部的安排,一般是改编后投放到澳洲与美洲,作海外殖民之先锋;但对大西军的安排,则准备让其向西北,向中亚,向欧洲挺进。

所以在给张献忠等人的历史资料中,很自然地含有此前的历史资料。

1502年,莫斯科大公国在“伊凡大帝”领导下,灭掉了蒙古人的“金帐汉国”;1552年的远征之战中,莫斯科大公国灭掉了喀山汗国,使得罗斯人第一次超过了蒙古鞑靼人的势力,从而导致了其向东方扩张的趋势。

1598年,俄军打败库楚母汗,征服了整个西伯利亚汗国,到崇祯年间,俄国的势力已经超过叶尼塞河,到达勒拿河、楚科奇半岛和鄂霍次克海。

与大顺军谈判,朱碧华可以欺其方,把李自成与手下弄到一起谈判,并造成刘宗敏冲动的机会。

与大西军谈判,朱碧华却采取了另外的方式,则与张献忠一个人秘密谈判。因为在谈判中,有朱碧华对张献忠个人的承诺。

如果张献忠按照朱碧华的理念,达到地图上某一地区并建立政权,朱碧华则承诺给大西国提供最先进的装备、技术、设备等,并派给张献忠不少于100万人的民众。

当然,张献忠的任务也不会轻,他需要沿途扫荡各种势力的据点,对于敢胆反抗者及拒不投降者,一律格杀勿论!

为了保证不让大西军去当炮灰,朱碧华承认给张献忠的大西军派遣不低于16门60迫火炮的炮兵队伍。

很自然地,这支炮兵队伍的炮弹供给,将会由朱碧华亲自送货上门。

“你是要让大西军去为你当炮灰?”听完朱碧华的主张,张献忠一眼就看出了朱碧华的目的。

“大西王,你好歹也是一个枭雄。你难道看不出,这对你来讲就是一个赌么?而这个赌,比你当年在米脂自称八大王时,可不是要强多了?

而且,我还要派100人的队伍跟随你一起前进,而且100人中,还有我从天上人间国带来的5名指挥官呢,难道,我能让那些人去牺牲?

我承认,我是想利用你,为俺种花家打出万事江山,可如果你这次事业成功,岂不是同样史垂青史?

而且,我可以向你保证,只要你行军作战时,与我派来的炮兵行走在一起,保证你沿途作战的人生安全!”

“这些罗斯人,如此凶恶,我怕不是对手啊!”张献忠又想到一个问题。

“他们不过善于骑马作战罢了。所以你到了准葛尔后,在那里呆两年,训练出5万骑兵,然后我给你准备1000以快枪,一鼓作气,两年就可打到欧洲!”

“按你说的,我要和你签订一份契约!如果你骗了我,我要让你遗臭万年!”张献忠咬牙切齿地说道。

“签契约?好,签就签!如果你真的成了皇帝,可别忘了我的存在啊!”朱碧华爽快地说道。

如果能够在崇祯年间,给欧洲人添些堵,这是朱碧华绝对乐意看到的。

让张献忠去欧洲,并不是要去做啥种族灭绝之事。

遏制俄罗斯人的势头,将莫斯科拿来打一打,是必然的。同时在进军路上把一些不听话的角色给拨掉,大明在那里重新建立政权,也是必须的。

当然,如果能够在黑海与里海一线,给欧洲人心头上扎根刺,这绝对是朱碧华特别意愿做到的。

双方签好协议,安天军协助大西军进行整编。

整编第一项,是对大西军进行分流。

大西军以其说是个军事组织,还不如是一个政治+经济+军事的组织,因为他身边除了能战之士外,还有“老营”与“女营”。

注意,老营虽然是张献忠他们的父老乡亲所在,作战也亡命得很,但毕竟年纪大了,不太适合当兵。

所以朱碧华建议其50以上的老人,无条件地分流为当地的百姓,以耕种为生;

36岁至50岁的中年人,全部进入辎重、后勤及生产制作领域,或负责站岗放哨等相对轻松之事,作战冲锋,是断断不能用他们的。

17岁至35岁之间的青年,为大西军主力,建议其以现代的军为单位,每军编制3-5万人。

16岁及以下的少年,编制为少年营,上学读书与军事训练,各占一半。在西进途中,也要保证上学读书之基本时间。

此外则是女营。女营一律作辎重营或生产营,负责为全军生产衣被之物。

当然这个分流,朱碧华只作建议,具体决定不拿。毕竟此去西边,中途遥远,而且朱碧华绝对不会跟随前进,让大西军拥有自主权,也是应该的。

根据大西军的实际情况,总人数60万人的大西军,仅分流为当地百姓的就有20余万人。后勤、辎重、女营等有近20万人;而真正的能战之兵,还不足20万人。

好吧,对这个庞大的队伍,朱碧华也不想说啥了。不带女人去西方,貌似也很麻烦。算了,就带上吧,反正他们到了欧洲,可以自动组建家庭。

此去欧洲,40万人,可能沿途会有战死,但更有补充。所以其总数是不少的。

这支队伍,如果要保证供给,以每人每天消耗2斤粮食计算,仅粮食每天就需要80万斤;以每人每天1两肉食计算,就需要4万斤肉食。

当然80万斤粮食折合成吨数,也就不高了,不过400吨罢了,但如果让朱碧华每天为大西军送四趟粮食的话,那还是把大西军就地消灭了更好。

因此在协议之中,朱碧华每月给大西军的粮食是300万斤,大约是大西军正常消耗的八分之一,其余的部分,要么向商家买,要么以战养战。

不过朱碧华向张献忠建议,拿出一些钱来,组建一支商队,专事从大明贩运货物到西方,既保证本军之供给,又能为此生钱财。

张献忠深以为然。

第二项是立军纪。

此前,大西军就是一支打家劫舍的土匪队伍,如果说有军纪,也是对内部将士的。对于外部百姓,基本上都是随性处理,烧杀抢掠淫,可谓无所不作。

立军纪,张献忠感觉很难。兄弟们活不下去了,才拿刀造反,图的就是一个快活,你现在要立军纪,这让兄弟们作何想?

当然张献忠这话,不表示不立军纪,而只是在陈述困难,尽可能多地为兄弟们争得利益。他也知道,安天军来到大明后,这大势已经变了。如果不好好整编一下,大西军也就是安天军一个冲锋的事。甚至,别人不冲锋,只用炮就把大西军给灭了。

但朱碧华给大西军所立军纪,最终也得到了张献忠的同意。

不得对大明普通百姓烧杀抢掠,对于地主的作战行动,可灵活掌握,但求尽量少杀,可将其掠至西方,让其向西人传递孔孟之道。

大西军内部啥十杀令,太吓人了。那个最好只针对作战本身,其他违令,其危害有轻有重,其处分也应有轻有重,而不是一律杀头。

第三项是确立战功评定体系。

此前大西军作战,也有战功评定体系,但大多注重其功,而忽略了牺牲。战功评定体系,理应包括战死之人,给予哀荣与奖赏,以激励活着者继续战斗。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