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红色时空小货郎 > 第2卷 强明 141章 满蒙偏师的命运

济尔哈朗,和硕庄亲王舒尔哈齐第六子,努尔哈赤之侄。自小生活于宫中,与皇太极关系莫逆,是努尔哈赤时期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皇太极时期四大亲王之一,与多尔衮本身地位不相上下。

济尔哈朗一席话,对在座所有王爷贝勒大臣都是一种“触动”。哪怕多尔衮本人,饶是智多如狐,听了济尔哈朗一席话后,也是热血上涌。

是啊,明军确实凶恶,几百上千的攻击已经证明不是其对手,甚至连明军的身边都摸不进去。可几千呢,几万呢?

上万的大清铁骑,漫天遍野,锐不可挡。

多尔衮脑海里,幻想着这一情节,感觉身体里充满着力量。

退一步说,如果明军真的能与自己数万大清铁骑相抗衡并战而胜之,那俺大清真的该想想此后的路了。

连多尔衮都着了济尔哈朗的道,并有不得不如此的想法。其他啥王爷、贝勒、大臣等的表现更为不堪,他们纷纷顺着济尔哈朗的话,请求摄政王下令对大明进行决战!

满清能够取代大明,很轻松地打垮李自成,虽然有吴三桂这个变数,但也不能说是偶然的。满清,此时确实是这个时代东方最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

与会的的将领们不得主动请战,还提供了各种骑兵状态下的可能战术。

最后多尔衮也被彻底感染,决定派大军与大明军队决一死战。

但这个决一死战,并不是蛮干。满清很快决定了,对大明实施两路作战。

一路为主力,在锦州一线,利用河流、城市、地形等阻击大明军队;另一路为偏师,计算派出1万名骑兵,走蒙古科尔沁部,然后会合蒙古骑兵2万人,合计3万人,对大明发起攻击。

在作出决定的当晚,1万名满清的骑就西出草原,以最快的速度汇合科尔沁部落骑兵后向大明边关冲来!

至于主力,自然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

这时间,朱碧华愿意给。

到了顺治元年,满清势力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其满清本族能战之兵已超10万,蒙古科尔沁部落能战之兵至少有4万,此外还有汉军八旗以及明朝降兵等,约数万兵马。总体上讲,满清能战之兵有20万以内!

如果说,获得时空间人载具的初期,朱碧华是想做生意帮助抗战时空,但这个载具有些规定又让朱碧华感觉很别扭,于是本就是佣兵出身的朱碧华,很自然地选择了战争模式。那时,他见到日本人就杀,说有多爽就有多爽。

但开辟大明时空任务后,朱碧华却大彻大悟了。在他看来,杀人,已经没快/感了。你用机关枪去热身一群拿着大刀长茅的人,会有快/感么?如果你有快感,那与变/态已相距不远了。

所以,别看他让大明皇家近卫军对满清骑兵格杀勿论的样子,但此举不过是震慑满清集团而已。

朱碧华不是杀人狂,不可能将满清给屠杀干净。但是,面对其侵略成性、咄咄逼人的情状,朱碧华又不可能不理他。

所以,对于满清,肯定是要消灭的。但是,却不是从肉体上消灭,而是从地理意义上消灭。

在这场有关未来的战役中,朱碧华在下一步大棋。

而多尔衮集团此时所走的每一步,都在朱碧华的计划之中。

朱碧华对满清不会灭族,但却要打掉其生力军。以清军10万骑兵计,至少要打掉6万人,保留三四万即可。

满清在调动兵力,河西走廊一线的清军,在广宁前屯卫陷落后,并没有再扑上来,而是大踏步后退。

满清的各路大军,开始向锦州云集而来。

清军开始在女儿河、松山、娘娘宫一线,构筑工事、设置鹿砦,以图将明军歼灭在此线。

如果朱碧华看到这一幕,一定会大笑不止。

在野外,在城市,几乎在任何地方,冷兵器都不是热兵器的对手,不管你有千般计,不管你有多强大的战力,只要手持热兵器的人达到一定的规模,都不是热兵器的对手。

但满清并不知道这些,他们还在按他们的理解,做着战争的最后准备。

大明皇家近卫军,慢慢地向着锦州方向推进,每天行三四十里,行一天歇两天,有如蜗牛与蚂蚁。

但那支来自于蒙古的偏军,却极为神速。仅半个月时间,不但组好了部队,还杀到了长城边界。

大明朝廷早就通过了沿途边界,遇不可敌之蒙古骑兵,在派出信使报信、传出烽火之后,可让开大道,让其长驱直入!

当隐藏于柳田坝皇庄的安天军接到来自蒙古骑兵入侵的消息时,总计三万的偏军已经在品外一分为二,一支部队约一万五千人,向着怀来、延庆方向冲来;另一支则向着山西腹地冲去。

“看来这蒙古部落也不消停啊!”朱碧华在飞天龙舟上看着蒙古骑兵如风一样掠过原野,心里也把蒙古的事记上了,看来解决种花家背方的威胁,不仅仅是罗刹人的问题,还有北方各野蛮部落。

朱碧华利用一个晚上,将2000名安天军分别调动到了两支蒙古偏军行军的路上。安天军的编制,与抗日时空战队相当,但在装备上,除了60迫外,并没有装备重火力。

但安天军的装备,肯定比大明皇家近卫军的更加强大。

皇家近卫军热武器营,士兵装备的是56式半自动步枪,此后他们其他各营,也会过度到装备“崇祯十七年式步枪”。连装备有3门60迫和4挺56式班用轻机枪。

但安天军的装备,普通士兵就是56式自动步枪。

每个班13人,装备11支56式自动步枪和1挺班用轻机枪。

每个排54人,装备35支56式自动步枪和3挺班用机枪,3门60毫米迫击炮。

变化在连级编制。

原抗日时空战队的连结编制有反坦克班和82迫击炮排,这两都取消了。直接编制三个排和一个炊事班,总人数170人。

一个营3个连外加一个警卫排的营部40人,营级编制550人。

整个安天军,一共六个营,3500人。比最早说的,多了几百人。其实编制5个营的兵力貌似也够了,但最后想了想,为了给大明多留点掌握现代火器的士兵,同时也让这些人能够多受现代理念的熏陶,多几百人就多几百人吧。

所以派到山西和延庆大山里阻南的安天军,是各两个营,各有1100人。

现代部队,虽然火炮平时是分到各编制部队的,有利于其作战训练磨合,其在单独出战时也非常方便。但在更大部队组合作战时,其火炮大多都是集中到一起,以形成火炮集群。

安天军一个排是3门60迫,一个营是多少呢,是27门,两个营一起作战,就是54门60毫米迫击炮。

这次蒙古南侵犯边,执行的是战略骚扰,以便调动位于关外的明军精锐,所以他们过沿路县城时,大多数是略作攻击,便绕城而过,尽可能地深入到大明的腹地,以对大明形成威胁。

至于他们深入大明腹地后,能否回到蒙古草原,那是根本不相信的。

大明军队或许火器厉害,但他们行军速度也能有骑兵厉害么?所以,与明军打阵地战,明军可能很厉害,但要说打运动战,骚扰战,侵袭战,那明军绝不是蒙古骑兵和满清骑兵的对手。

所以这两支偏军,抱定了想法,要与大明军队进行一番运动战,看谁比谁更厉害。

他们为什么不攻打县城?因为他们如果要攻打县城,就有可能被拖在某个县城附近,从而给大明军队以可乘之机。但如果他们打一下即走,经常处于运动之中,大明的火器部队,怎么能找到他们?

当然听说大明军队有飞天龙舟,可那飞天龙舟不也只有一只么,他在辽东出现就不能在大明腹地出现。

不得不说,满清与蒙古人思考的问题,还是颇具针对性的,也看到了大明军队的弱点。

唯一可惜的,蒙古人与满清人所看到的大明的“弱点”,压根就不成立,是他们假想的。说到底还是他们不了解这种超越时空而存在的武器装备,到底有多恐怖。

譬如济尔哈朗提出的问题,啥下雨不能打,当然那对火绳枪来讲是可能的,所以其想法完全是一厢情愿。

不过这也只是他们战略的一隅,从更大的层面讲,多尔衮只希望攻入大明腹地的偏军,能够让辽西明军顾此失彼,从而给清军以可乘之机即可。至于能否达成战略目的,他真还没什么信心。

蒙古骑兵想要挣表现,他们的速度有如风一般卷过长城一线。

以正常的用兵常识,像他们这种运动速度,大明军队绝对只有吃灰。过去的大明军队,之所以还能与蒙古骑兵和满清骑兵正面接战,是因为蒙满两军南下之时,一般都要攻打城市,而且其战略是以劫掠为主,但这次,战略完全不同,那就是侵袭、骚扰,让大明上下心神不宁。

也因为这样的战略,蒙古军偏军一万和五千满清骑兵结成冲锋大队,迅速越过张家口、宣化,到了怀来境内的北辛堡。

这支满蒙联军算是看明白了,此次作战,沿途明军基本上不作抵抗,除了县城要守之外,所有关隘门洞大开,任满蒙联军通过。

于是,满蒙联军很正常地理解为,北辛堡驻军,也会让他们正常通过。

可惜的是,当他们一个牛录的前锋或到达北辛堡下时,立即遭到了数十只56式突击步枪和几支班用轻机枪的射击。

清脆的枪声,让冲在最前面的蒙古骑兵,压根就来不及做出反应,就被打得七零八落。

重要的是,北辛庄上的守军,可是居高临下,每支枪的视界都非常好。

骑兵一人冲锋,威胁不大;数十人冲锋,颇有声势;数百人冲锋,很难匹敌。满蒙联军以300骑兵冲锋,不过是想威慑一下大明守军罢了,没想到这一威慑,就把自己给威慑没了。

其实对于火器部队也是一样,步枪愈多,火力愈凶猛、密集,对敌之杀伤就愈厉害,愈不可救药。

远处观战的满清骑兵甲喇额真,看到这一幕,顿时就想到了出发前摄政王的面授机宜。当时摄政王说,遇到这种火器时,要特别冷静,要摸清楚这种火器的杀伤距离、火力密度,以及满清铁骑应对这种火器部队的办法。

“立即组织一个千人队,冲击北辛堡!”甲喇额真觉得摄政王说得有道理,自己确实应该试探。

不一会儿,一个蒙古千人队骑着战马,轰隆隆地再次向北辛堡发起攻击。

蒙古骑兵也好,满人骑兵也好,他们攻击这种堡垒,是非常有经验的。先进行骑兵冲锋骑射,不断地击杀和消耗守堡士兵,到了守堡士兵死伤得差不多了,士气极为低落之时,便开始架梯攻城,双方展开近距离搏杀。

但这只是蒙古人和满人的经验,也是大明军队过去的经验。但此关此时,却再也不是过去的经验能够起作用了。

骑射,在自动步枪面前不过一笑话;战马,在火药子弹面前也不过一笑话。

不过北辛堡这次,依然只是几十只步枪和向挺机枪向着蒙古骑兵开枪,并没有再增加攻击人数。

“胜利在望!”

看到有骑兵终于冲到了堡墙之下,后方的满清甲喇额真兴奋得手舞足蹈。一些观战的骑兵也发出清脆的吆喝声,展示他们性格中豪放的一面。

嗖嗖嗖……

一排排利箭射到了堡墙之上。

“隐蔽——”安天军早有观察员,在关注着蒙古骑兵的攻击,看到有密集的箭支飞来,立即要求众人注意隐蔽,以保护自己。

安天军士兵带有防护头盔等,但面部及四肢在铁箭之前,依然是脆弱的。当然,这种隐蔽也不需要钻进啥洞中,主要注意防护就行了,好在这些持枪士兵的身边,早就放好了各类小盾,只要举在自己的斜上方,就能避免利箭射中。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