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大清话事人 > 379 海兰察颇有定力,无奈林淮生步步紧逼!

5日后,

吴军登陆总兵力超过了2万。

蜂窝煤、大米、白面、活的牲畜、蔬菜、盐巴油脂、常用药材也运来了130船次。

林淮生岿然不动,

一个上午听完了20几个参谋的汇报,口授了10几道军令。

电光火石之间,

他明白陛下为何不亲征江北了,如此沉重的负担,健康人都受不了,何况患病未痊愈的陛下。

想到这里,

他又有些担忧,不知陛下的病情到底如何。

江宁君臣奏对时,陛下卧床看似没有大碍,但是他总有些心神不宁。

……

斥候匆匆进帐:

“报,江北大营清军按兵不动,扬州城城门紧闭。”

林淮生点点头,召来一参谋:

“传令,第1军团5个营携带20门大炮,西出20里构筑前哨大营。若清军大举围攻,坚守待援。”

“遵命。”

1个时辰后,

2500士兵开出大营,携带辎重车辆120辆。

清军斥候只是远远窥视,并不出手。

吴军登陆场在江都,距离仪征的江北大营实际距离只有50余里。

林淮生此举,

是试探,也是挑战。

如果,海兰察继续稳如老狗的话,他会像下跳棋一样,以前哨基地为跳板,再向前拱5個营。

……

江北大营,

海兰察听说后,沉默了一会。

对帐内的一群总兵副将说道:

“吴贼当中有聪明人,看穿了本官的用意。”

“僵持下去对我官兵是有利的。我们背靠苏皖,粮饷补给源源不断,吴军就不一样了,他们要越过长江补给。这其中就存在很多风险。”

徐州镇总兵王世仁,低声说道:

“台风~”

“嗯。”

海兰察在仪征驻扎超过1年,知道夏秋之际的台风威力颇大。

一旦台风起,长江就是天堑。

也许,10天左右吴军都得不到补给。

“本官其实很希望吴贼分兵掠夺江北市镇,如果他们先去打扬州或者通州就更好了。”

众将官若有所思,扬州城兵力空虚,城防兵力仅有2000,都统原来是故意的。

海兰察想法是好的,可惜李郁和林淮生都不傻。“

……

“都统,大营有6万兵丁,我们不惧吴贼。大不了面对面的厮杀一场。”

“是啊。火器咱也有!”

这半年,京城各衙门一共督造火绳枪1万余杆,其中3000杆拨去了湖北,6000杆拨到了江北大营。

兵部督造的240门红衣大炮、300多门子母炮,也顺着运河运到了仪征。

甚至,

还允许徐州镇自设火绳枪造办处,工部派员督造。

海兰察眼里冒着寒芒:

“诸位弟兄,各自回营鼓舞士气,备战吧。”

“嗻。”

……

海兰察重点巡视了3支精锐。

第1支是大清的“刀锋”——索伦马队,800人,一人双马。

他们都是海兰察的亲戚、族人、同乡,年龄跨度很大,从15到50。

很多人看着就和憨厚老农无两般,但拿起弓箭的一瞬间,精锐弓骑兵气质挡不住的外溢。

“都统~”

“要打仗了,有什么困难吗?”

一名30余岁的索伦汉子,咧开满嘴大黄牙:

“吃的好,住的也好,都统能不能给我们补点箭矢~”

海兰察拿过他挂在马鞍上的撒袋(箭囊),

挨个抽出箭矢数了一遍。

快箭2、梅针箭6、响箭1、月牙鈚箭2。

周围众人也纷纷拿出自己的撒袋。

多的有19支,少的只有5支。

而一个撒袋是可以装二三十支箭矢的。

箭壶少一些,一般在12支。

但索伦人不太喜欢笨重的箭壶,成本还高昂。他们一般会选用更轻更能装的挤压式撒袋。

……

“军需官何在?为何不给索伦劲旅配齐箭矢。”

海兰察怒目圆瞪,几乎要吃人。

谁料眼前的矮个子军需官,却是一点不怵。

他伸出戴了2个硕大玉扳指的手,拱手道:

“回都统,下官也是谨遵朝廷制度。兵部有规定,索伦兵所需箭矢需自行购买。他们,没银子~”

不知为何,

在这一瞬间,海兰察很想把这个狗曰的撕两两半,生吞活剥了。

大约是感受到了杀气的缘故吧,

军需官不由自主的哆嗦了一下,赶紧折中道:

“下官是这么想的,可以先赊着。青鹤翎每5支1两5,鹅翎每5支1两,普通快箭每10支1两。这个价格已经低于兵部的成本价了,属于下官权限之内的最大程度~”

海兰察深吸一口气,点头认可了这个方案。

望着眼巴巴的族人,

他从袖管里摸出了1张100两的银票,算是凑个份子。

……

欢天喜地的索伦人赶紧的凑到军需官面前,报名字赊箭矢。

从30支到60支不等。

箭矢挺贵,比现代人想象中要贵。

否则就不会有著名的那句:

notthestoney.useupthelrish.thedeadstnothg.

乾隆把索伦人视若珍宝,

但是并不妨碍他同时把索伦人看成nothg。

打赢后,

索伦人会用军功赏银支付赊账。

如果不幸战死,就从抚恤银里抵扣。

如果抵扣后,还欠了兵部的账,就等他的儿子长大,继承老爹的债务,继续为大清皇帝效力。

……

兵部不会忘记这笔债务,哪怕持续十几年。

直到遗腹子成长为合格的索伦战兵,然后告诉他,你爹当年欠了大皇帝一笔债。

现在,

需要你狠狠的杀敌,尽快还清这笔债务,争取过上幸福的生活。

一个索伦人只需征战到60岁,还活着的话,一般就可以在兵部的册子里勾掉了。

可以拿着这几十年南征北战积攒下来的银子回黑龙江老家,安心的养老过日子。

当然,

假如个人经济负担比较重的话,

也可以向兵部申请,发挥余热,继续加入我大清军队,编入银发军团,和孙辈们一起征讨四方蛮夷。

而且大清皇帝在军功赏银和抚恤赏银方面,一视同仁。

哪怕是80岁的索伦兵,也不会打折。

其实,

横向比较起来,大皇帝对于汉人真的不算差。

只是严格限制了汉人的教育权,但没有用一生还不清的债务来捆绑汉人。

看看同时期的蒙古人、索伦人,哪个不是债务缠身?永远还不清大皇帝的恩情。

……

海兰察视察的第2支精锐是陕甘绿营。

大清朝绿营总兵力60余万,其中陕甘绿营就有9万。

同时,陕甘绿营还拥有不少于3万匹战马,占据了整个绿营战马数量的4成,是清王朝一支重要的机动力量。

延绥镇、陕安镇、河州镇、汉中镇、西宁镇、宁夏镇、凉州镇、肃州镇,陕甘8镇都来了。

每镇出兵2000到3000不等。

江北大营总计6万兵,陕甘绿营2万人,占据了三分之一。

“参见都统。”

“都做好准备了吗?”

凉州镇总兵哈马木,粗野的说道:

“都统您就擎好吧,我甘肃健儿打那帮江南怂蛋,手拿把攥。”

周围一顿哄笑,

海兰察瞥了他一眼:

“不要大意。江南贼兵枪炮犀利,若是时机不对,你的马队未必能冲进去。”

众人收敛笑容。

清廷为了解决八旗的就业问题,经常派旗人补绿营的缺,担任千总以上军官。

所以,陕甘、四川、山西绿营当中,都有比例不小的八旗军官。

同时,和南方同行不同的是,他们装备有各类火炮!

……

海兰察特意观察了一下伙食。

臊子面、油泼面,每人还可以加一勺辣油,一筷子蔬菜,三五块随机种类的肉。

兵丁们端着大海碗,蹲着稀里哗啦的咥。

他盯了一会:

询问一名海碗见底的士兵:

“你吃了几碗?”

“2碗。”

能把脸埋进去的大海碗,分量确实不小。

然而海兰察却问道:

“吃饱了吗?”

“饱,饱了。”兵丁黑红的脸庞,有些局促。

……

海兰察换了一种方式询问:

“还能吃吗?”

“能!”

他又望向周围的几个兵丁,同样的问题得到了同样的答复。

“告诉伙房,继续揉面。揉到他们吃不下为止。”

“谢都统~”

几名兵丁红了眼眶,端着海碗不知所措。

海兰察笑笑,拍拍其中一人的肩膀:

“军中粮食管够,吃饱了打仗才有力气。”

“嗻。”

没一会,伙房端出来一盆油泼面,往地面一顿。

“自己捞!啥时候吃不下了,吱一声。”

4名兵丁对视一眼,蹲下用筷子捞面。

呼哧呼哧,头就没抬起来过。

这几人隶属于西宁镇巴燕戎格营,从接到兵部调令到正式进驻江北大营,才短短1个月,肚子里的油水还不多。

……

视察的第3处军队比较特殊。

来自各镇各营的5000多名炮手,临时组成了一个火炮营。

“参见都统。”

“报报你的家底子。”

“嗻。”

原宁夏府从六品文官,因金川军功累积至甘州城守营副将,一副文人模样的李久霖单膝跪地:

“营中计有红衣大炮410门,子母炮550门,各类小炮300门。”

“大战在即,你部有困难吗?”

“回都统,有。炮多,炮手少。”

“为何现在才讲?”

“之前是够的,10天前兵部又拨了一批炮,炮手就不够了。”

海兰察一愣,拍着炮筒说:

“如何解决?”

“末将请令,挑选2000人编入本营。”

“短短数日,炮术如何能成?”

“一边打,一边带吧。老炮手负责重要环节,新兵听令搬运。”

“本官准了。你这就去办吧。”

……

李久霖,汉军旗人,身份比较特殊。

他的来头比马忠义大多了,祖上是鼎鼎有名的南明晋王李定国!

李定国死后,其子李嗣兴投清,曾任宁夏总兵。

有清一代,

李定国的子孙都是顺利的,安然无恙的。

虽不如施家、祖家,可也官运亨通。

爱新觉罗氏有一点挺明显,就是尊重实力强悍的对手,尤其是在战场上暴打过自己的。

这些人投降后,往往能得到尊重、善终。

战死在湖口战场的副都统歧征说的那句话,确实是发自内心。

“假如苗有林现在来降,朝廷至少给个总兵,以后官拜提督也不在话下。”

这或许也契合了人性。

有实力,才能得到尊重。

……

海兰察巡查完毕,心中大定。

路过西宁镇帐篷区域时,见一大群人围着。

“他们在干什么?”

一名闻讯赶来的千总,脸色古怪,说道:

“回都统,刚才说没吃饱的那家伙,一口气吃了12碗面~”

听了这话,旁边的人都忍不住笑了。

海兰察大步走过去,望着那个一脸幸福正在打饱嗝的兵丁,

直截了当,问:

“还能吃吗?”

“不能,不能了。吃饱了,额真的吃饱了。”

海兰察欣慰的一挥手:

“再赏他一坛酒,顺顺食。”

立马有人捧来了一小坛子酒,大约2斤~

“喝吧,都统赏你的,可以破例。”

汉子拍开泥封,咕嘟咕嘟全部喝光,用袖子抹了一下嘴。

“好汉子,本官希望在请功的名册上看到伱的名字。你叫什么?”

“老麦。”

“以前是做什么的?”

“麦客。”

海兰察点点头,他西征准噶尔曾路过甘肃。

知道甘肃有一种职业,每年到了麦子成熟季,就去关中帮着割麦。这种人被称为麦客。

……

3日后,

清晨,一场小雨过后,

吴清双方的第一次交锋不期而至。

第1军团已经把前哨大营挪到了江北大营的鼻子底下,距离仅有5里。

这个距离,

已经接近火炮的最远射程了。

第1军团的1队巡逻兵,主动攻击了在附近逡巡的清军斥候。

用抬枪打翻4人,之后嚣张的出营就地宰杀了他们的战马,大卸八块,扛了几块位置不错的马肉回营煮起了肉汤。

锅里的水刚沸腾,清军的报复就来~

200陕甘马队护送着3门红衣大炮出营,准备炮轰前哨大营。对付这种临时工事、大炮有奇效。

第1军团的士兵自然不会等着挨打,拉出50散兵、100滑膛枪手主动出击。

线膛枪加米尼弹,

远距离给清军马队造成了20几人的伤亡。

清军被迫丢弃大炮,后撤50丈。

在得到了大营数百火绳枪手的增援后,卷土重来。

前哨营的吴军也不甘示弱,增兵增炮。

一番混战,双方各有伤亡。

在狼烟直冲云霄时,双方混战的兵力规模已超过2千人,而且在持续增加中。

……

辰时末,

海兰察下令,出动5000步兵、2000马队以及50门大炮,拔掉吴军的前哨大营。

吴军遂放弃野战,转而据守大营,以拒马、辎重车辆连成临时工事。

巳时3刻,

东面增援的吴军赶到,2000步兵就地列了4个松散的方阵,方阵之间间隔半里。

他们在等待炮兵赶至。

6刻,

炮营赶到,卸下炮架和牵引车,分出人手将骡子后撤数里集中看管。

牵引车——介于骡子和炮车之间的一种2轮车辆,其作用就好比出国旅游时的充电转接头。

马骡无法直接牵引2轮炮架行军,所以中间必须增加一个牵引车作为转接器。

吴军炮兵内部,

已经正式将6磅以及以下口径称为轻型野战炮,定位为随同营级规模步兵支援作战。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