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 第443章 入宫

第443章 入宫

谈判的过程就是一场拉锯战,两边的主要负责人是于智宁和刘道和,就是讨价还价,以及磋商细节和交换流程。

刘玄机则因为欣赏窦识这个年轻人,天天约他去看打擂台,甚至偶尔处理什么公事还会询问窦识的意见。

窦识对这种礼遇也坦然受之,丝毫没有因为阵营问题而敝扫自珍,反而是给出了几个让刘玄机眼前一亮的建议。

而在这期间,窦识也多少知道一些北燕这边的情况。

这一日,刘玄机依旧在城头上看打擂,窦识受召前来陪同,不过来的时候却见到一个身材高大的武人跟着刘玄机身边,看面容上却有些眼熟。

刘玄机也没卖关子,直接介绍道:“这位是我大燕征东大将军,青州都督,杨公。”

窦识闻言才知道这是杨侃,随后拱手示意,弘农杨氏跟扶风窦氏因为同在关中的,也算是世交。

杨侃也点点头,算是还礼。

刘玄机继续道:“这几日谈的也差不多了,我这里却有一事相求,还请窦郎君玉成。”

窦识道:“汉王有事请吩咐,若有在我权责之内,只要于国事无损,绝不推脱。”

刘玄机道:“大唐攻略青州之时,杨大将军北奔归朝,家眷却落在你们唐国,白沟之战,杨大将军险些生擒你家齐王,我听说你家齐王回去之后大怒,本想要杀杨大将军的家眷,后来却是被人劝阻,你家齐王能有如此海量,能否放归杨大将军的家眷?你们唐国若有什么要求,也可尽管提来。”

窦识闻言顿了顿,然后道:“大王在我二人出发之前,却有叮嘱,若是汉王想要换回杨将军的家眷,需要将白沟之战我大唐陷于贵军之手的官员放归。可以一个人换一個人。不知道汉王意下如何?”

“好,那就如此办!”

刘玄机当即拍手道,大战之中俘获的唐军将领、官员怕是数以百计,把李源的朝堂都给清空了一半,这些人之中有些人对接下来的战事之中很可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有些人则完全就是累赘,养着都费米。

但却不能一刀杀了,因为即便是眼下看着累赘,也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有什么作用。

特别是有些人在关中还是很有些影响力的。

刘玄机此举自然是为了收杨侃之心,而杨侃也的确是感激涕零。

在北燕,杨侃跟韦孝矩这两个关中士族出身的将领,此前都是跟一群边地武人出身的将领之中格格不入的。虽然两人都是大将军,但实际统领的兵力非常少,韦孝矩之前负责壶关防守,手下不过是三千人,即便是后来指挥袭取紫霞关,所辖的万人之中也都是刘玄机的亲信,实际上很难指挥的动。杨侃更是只有自己的部曲千余人。

但这场白沟之战,两人也算是立下了投名状。

杨侃带队首先击破唐军大阵,缴获了大唐皇帝的仪仗,俘虏一众高官,还差点就一槊结果了齐王李元徽这个北燕大敌。

要知道杨侃家眷还在李元徽手里呢,还敢这么干,一点水都没放,这还能不信任?

韦孝矩更是直接水淹数万唐朝败兵,俘虏了好几万人。这是一点不给自己留后路。

在刘玄机以下,这场大战议定的战功最高的三人,韦孝矩、杨侃以及正面硬抗的苏定边。

虽然还没有封赏,但谁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已经晋升为太师、总百揆的刘玄机,接下来就要加九锡了。

同时给汉王国增邑,就等着走最后的程序了。

刘玄机其实也在释放一个信号,那就是我们这个政权也不是全都是河北人,关中人也是能够得到重用的。

于智宁和窦识离开邺城之后,经由河内返回了洛阳。

河桥已经整修完毕,两人在过河桥的时候却非常担忧,因为河水看起来非常浅,这样一来,冬天的时候河桥基本上就失去作用了,燕军可以出击的地方可能就不止一个河桥了。

进了洛阳城,两人一路来到行台,也就是前朝的尚书省。

等进了官署之后,正看着几位同僚,李青莲、李百室、独孤颍等在堂上商讨事情,却不见齐王。

一问才知道齐王现在已经在宫中了,将家搬到了李源旁边的宫室,称之为长春堂。

之所以不叫宫,是为了不僭越。

住进宫里这个事,其实本身就已经僭越了。

但整个洛阳现在都是李元徽的地盘,还把太极宫这个最核心的地方留给李源,甚至有些人都觉得李元徽很克制了。

你就叫宫能咋样?你去住太极殿又能咋样?

于智宁和窦识这边也只能转道皇城,正好李百室也有公务要请示,几人也一路同行。

李百室一路上跟两人也了解了一下,具体的情况。

大体的条件就是大唐要用二十万石粮食,来换四万五千俘虏。另外还有杨侃的家眷,换十几个文官武将,换什么人李元徽定。

李百室听了之后也是叹了口气:“洛阳这边的粮食也是勉强够吃,没有太多剩余,看样子要动用路洛口仓和回洛仓的存粮了。”

进入长春堂,内侍把他们引到了书房,李元徽这边正在撰写些不知道什么东西,见到来人有些惊喜,不过他还是先让李百室把事情说完,随后才询问其于智宁和窦识的北燕之行见闻,以及谈判成果。

对于交换那些事李元徽基本上是不感兴趣,草草问过之后就不再纠结谈判得失,反而是对刘玄机选拔勇士的事情,很感兴趣。

这不就是选锋吗?

这倒也不新鲜,先锋的打法孙子兵法上就有,作为战场上重要的突击力量,往往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战争的胜负。

巧合的是李元徽最近也在准备推出选锋制度,也就是各军都要选出一队精锐来,用最好的武器和甲胄,用来做关键时刻的尖刀。

但一个打一百个,这事听着怎么那么耳熟呢?

窦识最后又说了刘玄机要交换俘虏的事,李元徽听完了之后也没有说什么,本来杨侃的家眷他就不准备动手,不杀关着也没啥用,换回几个能干事的总好过白养那些杨家的妇孺。

听到于智宁说窦识反问刘玄机,那一百燕赵人士是否英勇的时候,李元徽直接拍手叫绝。

“哈哈哈,以彼之矛,陷彼之盾,好好,九郎真可谓是能言善辩”

而最后,于智宁则说起了刘玄机三辞三让,并已经加封太师,总百揆等诸事之后,李四的神情才开始变得严肃起来。

“刘玄机这是要篡位了啊,就是不知道这慕容炬,能不能有点骨气啊”

把希望寄托在对手内部出问题,那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就像是诸葛亮制定隆中对:“待天下有变,命一上将率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率益州之军以向秦川.”

因为即便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刘备集团的实力远不如曹魏。

所以,只能待天下有变。

但现在李元徽占据了中原地区,从战略形式上说,就有点曹操对袁绍的态势了。

特别是现在,关中精锐丧尽,大唐国力大损,北燕气势正盛。洛阳方面首先要考虑的甚至不是如何击败北燕,而是要守住中原和洛阳。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