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 第444章 何必当初

第444章 何必当初

入驻宫中,李四把自己家都般宫城里,其实也是告诉洛阳人以及数万军兵:我就没打算走,他刘玄机即便打过来,我也跟他死磕到底。

同时也是宣示自己对洛阳城的控制权。也是在告诉长安的二哥,这边是兄弟我的,你就别惦记了。

十月末,双方开始分批交接俘虏和粮食,交接的地点在黎阳,李元徽直接把这事交给新上任的兖州刺史,淮阳郡王李玄道负责。

同时还让尉迟敬德和韩全等人拣选精锐补充护军。

除了这事之外,李元徽琢磨的就是军队的问题。

江淮主力还没有北上,左右武卫都在两淮,只有徐乾德所统率的五个折冲府是以中原和洛阳人为主,所以并没有调走。现在洛阳地区的兵力,能调动的就是左右威卫二十个折冲府,和自己的亲兵了,在加上徐乾德五千余人。

这点兵力防守洛阳很勉强,拉出去跟刘玄机作战凶多吉少。

而换回来的人,李元徽也不敢用,是知道这些人有没有问题?外一里面有北燕的暗桩,在关键时刻来一手临阵倒戈,事情可就热闹了。

所以对换回了降卒李元徽统统都打包送走,各归本籍。

不过洛阳的世家豪族倒是有不少年轻子弟带着部曲参军,李元徽也都授予了他们军职,单独成军,军号“神武”。

段武宣和娄浚为左右都督,跟背嵬军一样,算是齐王天策府统率的亲军,而不是卫府军体系。

而段武宣空出来的护军位置,由段武达接任。

淮阳郡王李玄道调任兖州刺史,空出来的右武卫将军则交给了人在江淮的张坚。

张坚作为最高跟随李元徽的元老,又是齐王府张侧妃的兄长,关系亲厚,战功不少,官职一直都不算高。

要知道张家那可是出人出力出钱,还嫁了两个女儿在齐王府。

这次封张坚为右武卫将军,也是代表了另一个态度,那就是你们的付出,我都记得。别急,有功必赏。

随后,李元徽又请李源下了個诏书,封张林为吴国公。除了以军功被封为广陵郡公的张共烈,其余几个儿子,也全都是封侯爵。

入府较晚的十四娘,被齐王府中尊称为小张夫人的张出尘,也被封为丹阳郡君。

张家直接就一门显贵了。

但这种显贵是旁人羡慕不来的,张坚作为江淮军中的威望不低于朱德裕的大佬,早年那是带着张家的部曲投军,又提供了许多的军资。

张坚的五叔张共烈更是在发动了万人投军,提供的军资更是不计其数。

此外,张家还掌握齐王府的钱袋子,主管着对江东的贸易。

所以李元徽在齐王府势力正式拥有独立自主权之后,就对张家进行了酬功。

这泼天的富贵,也是人家自己付出换来的。

不过有些人却没有注意到张家此前付出的大量人力和物力,以及最初的追随。

只看到了齐王府有大小两位张夫人,其中一位还是侧妃,颇为得宠。

此外还有段氏,段武达段武宣两兄弟全都担任要职,难道就跟段夫人在齐王府内得宠没关系?

于是,就在李元徽针对洛阳周边的所有的关隘、卫城进行巡视,敦促修整和恢复武备,同时最洛阳的队伍加强训练和思想建设之际。

洛阳的世家大族却有不少已经开始琢磨着,想要在族中选个颜色过人的小娘送入齐王府之中。

毕竟金匮之盟已经定了,大唐虽有河北之败,但仍旧占据着天下最大的疆域,未来可能要成为大唐皇帝的齐王,都这么明显还不下注?那是在等什么呢?

换句话说,就这时候下注都已经晚了,但再不下可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但想往王府之中送人,也不是简单的事。

跟随李元徽从城外回到城中,回到郑善道准备跟父亲打声招呼就去休息,结果看到就伯父郑言来了,正跟父亲郑果在堂上说话。

郑善道心知这肯定是有要事商议的:“拜见伯父,拜见阿耶。”

郑言道:“六郎不必多礼,一路颠簸辛苦了吧。”

郑善道回道:“齐王以亲王之尊,尚且披风沐雨,宵衣旰食,我这作为齐王的僚属,又怎么敢说幸苦呢。”

郑言点了点头,郑果却问道:“六郎,以你之见,这洛阳能守得住嘛?”

“洛阳北有黄河之险,西有崤函,东有虎牢,北燕想要进军洛阳,如果走河内,就要面对我兖州之军袭扰其后,若是先攻兖州,想要攻入洛阳就得攻打虎牢天险以齐王行事之风,固守洛阳应该无虞。”

郑善道也仔细斟酌了,才回复了。

郑果继续问道:“那以你之见,北燕就无法攻取洛阳了?”

“非也,刘玄机若是在白沟之战后,接着大胜之势,一路追击,那洛阳很难能够守住,但因为李青州袭扰其后,焚其粮,才使得燕军无力南下,因此耽搁的越久,北燕拿下洛阳的机会也就越小,而齐王又擅长抚慰人心,等到冬日,或者明年开春,形势上可能是北燕大军压境,但我认为洛阳必然不会有失。”

郑果听过之后,很满意,却没有任何的表示。

倒是伯父郑言道:“当初昭德太子妃为齐王说亲事,你还看不上齐王,说什么李家四郎最是顽劣,虽然是嫡子,但定然没什么作为,为此还埋怨太子妃不顾郑家,后来邙山之役后,我还找过陛下说亲事,为此还落了个没脸,现在看,如何?”

听到兄长的话之后,郑果直接脸一黑,没话说了啊。

他能说什么啊?他当初给兄长一通埋怨,完了兄长还埋怨太子妃。

现在看呢?当初他要是答应婚事,那现在齐王妃就姓郑了。为了甚至多一个郑皇后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但现在就只能说,看走眼了。

李家这四郎目前就是大唐实力最强的那个,控制的地盘和军队比太子和晋王都要多。

又有了金匮之盟,将来甚至有望成为天下至尊。谁知道荥阳郑氏到底错过了什么啊?

郑果无奈道:“现在说这些做什么?”

郑言却道:“不是我非要说这些陈年旧事,昭德太子故去之后,赵王承安原本已经没有机会继承大宝了,但金匮之盟,事情就有了些转机,我荥阳郑氏本就是山东士族,中原冠姓,现在齐王主政陕东道已经数年之久,却只有六郎凭借着过去的情分在天策府任职,余下子弟都在朝中,你我现在也赋闲了,难道不要为子孙计?”

郑果闻言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荥阳郑氏是传承几百年的顶级门阀,底蕴深厚,但家族传承却需要每一代的族人伺机而动,苦心经营。

不然从汉末开始,世家大族泯然众人,或者干脆阖族被诛的例子难道还少见吗?汝南袁氏,颍川荀氏,如今还有什么门第可言?

而现在,也就到了他们需要做选择的时候了。

荥阳郑氏在朝中军中,族人的分布上已经有些断层了。郑果和郑言在前朝一个是大将军,一个是九卿之一。但现在大唐全都是虚职,赋闲。因为他们的姻亲是已故的太子,所以即便是李源也不会重用郑氏。

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反而是在天策府当中的郑善道。所以荥阳郑氏要想扩大影响力,就必须下注赌未来。

而齐王李元徽,无疑就是他们目前最好的选择。

以至于郑果自己心里都在感慨,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