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 第474章 貌合神离

武德十年,六月,长安,明德门。

太子晋王以下,诸王、宰相、诸卫大将军、国公、六部九卿等全长安的官员权贵全都在门外,打着各自的仪仗等候着关东六州一都之主齐王殿下。

太子和晋王两人各自坐在伞盖之下等候,两人的伞盖几乎连在一起了,做的位置也非常近。

两人也一直都在说话。

从这个角度来说,似乎是兄弟情深。

但晋王和太子麾下的亲信属官却泾渭分明的站在两个区域,至于朝臣们,则看着这兄弟两人极为亲近的表象有些疑问。

这俩是真的公私分明,还是装的兄弟情深?

武德六年开始,太子在病重之中召回了晋王,托之以监国重任。

而晋王也是不负众望,将国事和军务处理的井井有条,朝野皆称其用事贤明。

不过随着皇帝回到长安之后,太子的身体也渐渐好转,兄弟二人最初还能和睦共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兄弟两人在国事的分歧也越来越多,矛盾也越来越多。

围绕着太子和晋王势力,渐渐开始浮出水面,形成了两个明争暗斗的利益集团。

这也让兄弟两人只能被动的在这种情况下渐行渐远,而这种态势却是李源非常乐见的。

甚至他之前就想打造出这样的局面,却没有能够实现,自己就兵败河北。

如今他已经几乎失去实权了,却没想到局面对他有利起来。

兄弟两人于是开始想要得到李源的支持,毕竟是天子,还是开国天子。

并没有完全成为傀儡。

不过到目前为止,两人之间的斗争还处在可控范围内,所以朝堂上针锋相对的两人在下了朝以后,还是经常一起射猎,一起宴饮,仿佛兄弟之间没有隔阂。

而这次之所以召齐王回长安,也是因为战略的制定出现了分歧。

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和整军备武,关中的元气已经渐渐恢复了,这几年太子和晋王先后组建了一百二十个折冲府,训练严苛,装备精良,已经渐渐有了精锐的模样。

如同一柄反复捶打的横刀,只等开锋了。

粮食方面经过快四年的积累也足以支持大规模的用兵。

所以,一统天下再度被提上了日程。

原本众人的共识是,先北后南,先难后易。

先把最难啃的骨头,也就是北汉给解决掉,随后在挥兵向南,一统天下,成就不世之功业。

但这是白沟之战前的共识,随着形势发生变化,计划自然也就赶不上变化快了。

太子的想法是保持不变,先干掉威胁做大的北汉,而后天下“传檄可定”。

但李三郎的意思是,北汉强势,主动进攻河北在战略态势上,很难取得优势,这几年一直处于守势,所以不如集中力量先灭掉西魏,然后是东魏,最后合天下之利,收取河北,灭亡北汉,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

两人的意见相左,其实不光是战略上的分歧,更是对战略主导权的的争夺。

李源对此也是不知道该怎么站队才好,他觉得两份战略都有可取之处,但却不愿意公开支持一方。

这种情况下,征召齐王入朝制定战略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为无论是太子还是晋王的方略,都脱离不了齐王在关东的策应,甚至是兵力、物资、粮食上的支援。

所以,李元徽也是不得不入朝。

终于,负责瞭望的士卒高声提醒道,齐王的队伍已经距离城门只有数里了。

二里。

一里。

原本还处于松散的队形,已经完全按照礼部的制定的顺序和规格排列起来,太子站在队伍正前方,晋王落后他半個身位,身后是诸皇子皇孙。

李元徽走下马车之后,群臣开始参拜,而他则走到两位兄长跟前见礼。

“拜见两位兄长。”

“四弟不必多礼。”

兄弟三人寒暄几句,李元徽让两个儿子过来拜见伯父,太子和晋王的诸子则出来拜见四叔。

其中也包括长兄李孝俨的儿子们。

李元徽特意注意了大哥家的老四,兰陵王李长恭,有十六了,长得真是俊美无比,身形修长。

大哥的家老五安德王李延宗是个小胖子,李元徽觉得这兄弟俩听名字应该就有名将的潜质,以后可以召到身边终点培养培养。

至于二哥家的李承乾、十四岁了,行礼的时候感觉就在走程序一样,心性看着就有些浮躁。

倒是十岁李承泰,同样也是个小胖子,比李承乾规矩多了,看着也很精明,始终洋溢着笑脸。

至于三哥家嫡长子的李承誉,也有十三了,看着就不像武家子弟,跟他父亲的姿貌魁伟形成鲜明的对比。

总的来说,李家下一代看着还算是可以,没有成为高家的趋势。

李唐不能成为北齐高家,最少在他活着的时候不能,这是他最低的奋斗底线,任何有精神病潜质的疯子他死前都得送走。

不管是儿子还是侄子,或者兄弟。一视同仁。

郊迎结束之后,太子和晋王约好了过几日宴饮,李元徽自然是满口下来,随后入宫,拜见天子。

在武德殿上,李源看着数年没见的四郎,颇感欣慰道:“四年未见,四郎可还好?”

李四答道:“有劳阿耶挂念,儿臣在关东除了要当心北汉之外,也就没什么忧虑了。这几年关东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儿臣家中则是后院安宁”

李源笑道:“好,我听说你又添了好几个子嗣,想必日子该是不错”

李四也笑了笑,他其实想说没有阿耶你厉害啊,现在皇子数目都是二开头的两位数了,皇孙的数量,没有皇子多,这还不算公主呢,真是老而弥坚啊。

不服不行。

父子说说闲话,叙叙家常,过了大半个时辰,李四感觉李源有些疲倦了才告辞回去。

“好好,你也该去休息休息,一路舟车劳顿,过几日给你接风洗尘。”

“是,阿耶保重身体,儿臣告退。”

除了武德殿,一路回到了长安永兴坊的齐王府。

回到王府,太常寺卿慕容无忌已经在等了,见到李元徽躬身一稽。

“大王。”

“无忌不必多礼,坐下说话。”

“谢大王。”

慕容无忌相当于李元徽在长安的代言人,并替他搜集长安的讯息,并且与朝臣沟通。

传达齐王府的意志。

因此他其实担任什么职位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必须给他一个符合身份的官职。

因此即便资历有限,还是能够担任九卿之一的太常寺卿。

两人几乎没什么废话,短暂的寒暄之后就直接切入了正题。

慕容无忌用非常简练的语言,将朝堂局势、朝中大臣的派系,卫府军驻防情况,以及东宫和晋王府最近的争端,一一说了个明白。

两人一直交谈到入夜,李元徽不由感叹道:“无忌有定策佐命之才啊。”

(本章完)  。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