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大宋风流皇帝 > 第453章 见辛赞

“另外,朕再给你个恩典!”

“朕允你继一子,等你死了,也有个香火。”

康履一怔,随后却是摇了摇头,“陛下,自奴才断了这烦恼根,就再未想过过继和香火的事情。而且,奴才入宫,便是断了一半凡尘,若是有了后人,怕是心思也要乱了,臣只愿意为陛下效力,等到死了,陛下万年之后成仙,奴才若有福便继续伺候陛下。”

“这便是奴才最大的荣耀。”

“陛下恩典,请恕奴才不敢授,奴才斗胆请陛下收回成命。”

赵构心中也有些感动,他自然明白康履的意思。

“行,既然你这样说,那朕便允了!以后朕殡天,你接着伺候朕便是。”

“奴才谢陛下隆恩。”

随后,赵构又朝着刘子羽说到,“此次蟠龙军兵行山东,康履的奏报朕都看了,此次与金人之战大胜,你有大功。”

“……授刘子羽银青光禄大夫,其子刘珙……晋振威校尉、册封骑都尉!”

父子二人心中大喜,尤其是刘珙,这次他可是占了大便宜,竟然被封了骑都尉的勋位,虽说他现在实授的官职不高,可有了这个勋位,他就能够担任最高军都指挥使级别的职务。

“臣,谢陛下隆恩。”

赵构摆摆手,而后说到,“如今你们尽皆在蟠龙军任职,所以官职就先不变动了,毕竟,蟠龙军交给他人,朕有些不放心。”

刘家父子欢喜颔首,在蟠龙军任职,不管是身份地位还是实惠,可都远非其他兵马能比的。相比而言,哪怕一地宣抚使也比不上。而且,虽然有康履这个上官,可军中之事尽皆是自己做主,已经极为难得。

至少,刘子羽对于现在的官职很满足。

随后赵构的视线看向辛赞和小弃疾!

“罪臣辛赞,参见陛下!”

“平身!”

“朕闻你虽在金为官,却依旧心系大宋?”

“罪臣惭愧!”辛赞应到,“臣先祖世代为宋臣,臣身上是汉人血脉,虽在北地,却不敢忘故国。”

“不错,也正是有你们这般人,所以,朕才要继续北伐!因为朕知道,北地还有万万百姓在等着王师前来。如今,咱们夺回了山东,总有一天会夺回西北、河北、河东,甚至夺回燕云之地。”

“祖宗之地,不可尺寸与人!大宋虽有万里江山,但是却寸土必争!从炎黄开始,至夏商周、至秦汉、至隋唐以及如今咱们大宋,历代先祖筚路蓝缕方才打下来的基业,如何能够沦为异族之手。”

“你虽然在金为官,但是却也知晓回返正途,而且当年北地沦陷,无数人被迫滞留,此非臣民之错,因此,你之过往,朕既往不咎,朕问你,你可愿继续在大宋为官?”

“罪臣愿为朝廷效力。”辛赞泣声开口。

有皇帝此一言,他所作的一切都值了,这是一个值得他献出性命的皇帝,也是一个值得他奉献一切的朝廷!

“好,之后朕思量过后,为你授官。”

“臣,谢陛下!”

“你这小娃娃叫什么?”

小弃疾跪在地上,朗声开口,“祖父告知我要效仿汉之霍去病,将来要为大宋征南逐北,因此取名辛弃疾!”

“哈哈!”赵构闻言大笑,“辛弃疾?不错、不错!不过你还太小了一些,你要学文习武,将来才能够为朝廷效力!既然你有此志,朕就给你机会,你现在好好跟着你祖父,待到过几年朕的皇子长大开蒙,你便是皇子伴读,跟着朕的儿子一同学习。”

“等你长大了,朕便封你为大将军,如此可好?”

“谢陛下!”小弃疾朗声开口。

一旁的辛赞更是心中狂喜,皇子伴读?这绝对是最大的恩宠,将来自己的儿子能够与皇子一同长大,那彼此之间的情分,能是等闲君臣可比么?只要儿子有能力,将来必定会成为朝堂重臣。

因此,他也赶忙再度拜到谢恩。

待到刘子羽父子、辛赞祖孙离开之后,康履便是凑到赵构面前,“陛下,奴才带回来不少好东西。”

“哦?”

“粮米、军资之类奴才都没要,之前上禀陛下后,便是直接送到了咱们大军手中,不过,那些金银、珍玩之类却是尽皆给陛下带回来了,最多两天时间就能够送到临安。”

“臣已经让人清算过,其价值虽然比不上上次出使高丽,不过却也价值三百余万银子。”

赵构闻言大笑,“好好好,果然不愧是朕看重的奴才,给你的恩赏,也值得了。”

两日之后,一行船只再度抵达临安,依旧是如同上次一样,由钱谷点查接收。

赵构选了一部分珍玩和百万银两,其余的尽皆给了钱谷。今年一年北方大战,钱谷这个三司使到处腾挪,日子过的紧紧巴巴的,几百万两银子不多,但是也能够安心几分。

如今,钱谷恨不得多几支蟠龙军,到时候还要什么税收?让陛下天天大赦减税。

这玩意儿几乎就是无本的买卖,虽说两万蟠龙军损耗也不小,军饷同样不少,但是相比赚回来的这些却是不值一提。如今,蟠龙军不过是出去了两次,这次还是到山东打仗,带回来的物事,足以折银七八百万,整个朝廷哪儿有这么赚钱的生意。

必须要说服陛下继续支持蟠龙军,要不然,这可是天大的损失。

实际上,赵构这样分润,的确是最好的选择。

这样的出海‘贸易’,只要不是傻子,就一定能够赚取大量财富,可如果尽皆归到封桩库和内库中,那满朝文武未必会支持。可现在,哪怕赵构想要停下,这些臣子都会前来劝说。

朝廷有钱,很多事儿就好办,更不至于拖欠俸禄。

就如同原本历史中,大明朝的郑和下西洋,赚钱么?同样是赚钱的,而且还不少。可这样赚钱的生意,为什么到了后期没人去做了?难道是朝廷不需要银子?历朝历代,大明朝朝廷几乎堪称最穷的一个,又怎么会不需要银子呢?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