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很快成了他们这个小集体的老大。
他前世没有孩子,这一世倒像个父亲一样,时时关照他的小伙伴们,教他们互相尊重,注意安全,不要跑那么远,等等。
有时候又童心未泯地跟他们一起疯。
他的身体很瘦,不过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与其他孩子无异,丝毫看不出缺了半颗心神的不足。
他在家也会帮秀兰干活,注意秀兰的情绪,避免了很多次的挨打。
然而王亮屡屡却不能幸免。
有时候只是因为很小的事,比如交代什么事,什么话,忘记了,比如不好好吃饭,或者在街上玩把衣服弄脏了。
王亮有时候也很不开窍。
那天村里来了个磨香油的,在南边街上摆摊,用那个脏兮兮的机器现磨现卖。
秀兰在那打了半斤芝麻酱。
当天中午,拌了一小碗,一家人蘸馒头吃。
到了下午,孩子们继续在街上玩,王亮突然饿了,就独自跑回家,拿着凉馒头啃着,突然想起厨房还有芝麻酱,就掰了一块馒头直接蘸着吃,没有放盐调味的芝麻酱,一下让他恶心的受不了,当时就吐了。
秀兰在院子里收拾,听见动静进了厨棚,问清缘由之后,打了王亮好几巴掌,一边打还一边骂:“没放盐放水调开,那能吃吗,五岁了连这都不知道吗,傻不傻啊你。”
说是五岁,其实还不到四周岁,王亮哪里懂这些,当时就委屈哭了,顶嘴说:“我不知道,你就打我!”
他一哭,声音就大,声音一大,秀兰就更生气,伸手比划着说:“不准哭了,再哭我打死你。”
王亮不听,继续大哭。
秀兰就下手狠打。
这时候王耀正好回到家,立刻护着王亮说:“怎么又打人!”
秀兰说:“你给我起开,看我不打死他。”
王耀看着秀兰那狰狞的表情,立刻联想到自己前世从小被骂到大,挨打也不少,这些都是其次,每次看到秀兰生气的表情,仿佛是妖魔鬼怪,恨不得吃了自己孩子。
王耀梗着脖子说:“你就会打孩子,你生我们干嘛,那里有刀,你杀了我们啊!”
秀兰气得就去拿刀。
王耀知道秀兰是在虚张声势,不过他还是拉着王亮跑了出去。
跑到街上,王亮还在哭个不停。
小伙伴们安慰了半天,一点用也没有。
王耀说:“别哭了,越哭越挨揍,听见没?”
王亮不听。
王耀说:“你要再哭,以后我可不管你了。”
王亮这才不哭了。
天快黑了的时候,母亲们都来街上喊孩子们回去吃饭。
别人都回去了,只有王耀和王亮坐在那里,王亮问:“老二,咱们回去吗?”
王耀说:“做人得有骨气,等咱娘来叫咱们。”
“噢!”
秀兰早就消了气,见孩子没回来,就上街来喊:“不回来吃饭是不是想饿死?赶紧回来啊,不回来没你们的饭了。”
说完转身就回家。
王耀说:“看到没三儿,我就说咱娘一定会来叫咱们的。”
说完就拉着王亮回家吃饭。
几天后,秀兰让王耀去小卖部买味精。
王耀就带着王亮一起出发了。
买好了以后,王耀让王亮拿着味精,并且交代说:“千万别掉地上。”
王亮奶声奶气地说:“知道了!”
二人手拉手走着,王亮拿着味精,看着袋子上沾着几粒,就舔着吃了。
那味道又甜又腥,冲地他鼻子难受,肚子反胃,当场又吐了。
王耀吓了一跳,忙问怎么了。
得知原因之后,王耀交代:“你回家就当没事,别跟咱娘说听见没?”
王亮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当天晚上,秀兰做好了饭,一家人吃饭。
王亮却一口菜也不吃。
秀兰问:“怎么不吃菜?”
王亮说:“有味精,难吃。”
家里的饭菜一向没什么油水,味精是秀兰最依仗的调味品,每次放的量还比较大,听见这话,秀兰开始训斥:“有的吃就不错了,挑三拣四的,我给你两巴掌。”
王亮就低头吃饭。
秀兰喊:“吃菜!”
王亮不肯。
秀兰好言好语地说:“听话啊,好好吃饭,多吃菜。”
说着夹了一筷子菜递到王亮嘴边。
王亮伸手把菜打掉说:“我不吃味精!”
秀兰当即发火,拿着筷子往王亮头顶敲了两下。
王亮又哭了。
王耀赶紧拉着王亮回到屋里。
秀兰还在那里骂:“生你们这些讨债鬼,不听话,吃个饭挑这挑那,都别吃了,饿死算了!”
王耀在屋里哄着王亮,心里早就气急。
一口饭而已,至于这样说么,仿佛孩子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
他也不想再跟秀兰理论,哄好王亮,等秀兰消气,继续把饭吃完,这一天也就过去了。
秀兰总是这样喜怒无常。
平日里,本来好好的,母慈子孝,秀兰一个不满意就会突然发作,只有在两种情况下,秀兰对孩子才会十分冷静温和。
一种是刚睡醒,一种是生病的时候。
每次孩子睡醒的时候,秀兰总是温柔地说:
“老二,你醒了?”
“三儿,你醒了?”
老大夭折了,所有人几乎都忘记了,只有在秀兰心里,那个孩子是存在过的,所以她一直喊王耀老二,喊王亮三儿。
两个孩子都营养不良,每年换季的时候,兄弟俩轮流生病,咳嗽感冒,一感冒就发烧,除了感冒,每年还要吃坏几次肚子,上吐下泻,每当这时,秀兰就带着他去村里的诊所看病。
村里两个诊所,两个医生,一个是林大夫,一个是田大夫,田大夫用药保守,疗效慢,而林大夫还和几十年前的习惯一样,用的药量很大,每次都是几副药或者打两针就好了。
所以总是去林大夫那里多,去田大夫那里少。
秀兰将这些看在眼里,总觉得是老天没有保佑,所以她逢年过节烧香拜神十分虔诚,只盼着一家平安,儿子出息。
王耀总觉得秀兰过分,再省俭也不能吃这么差吧,每次王耀对此发表意见,秀兰总是说:“你看谁家吃的好?”
类似的话还有:
“谁家不吵架?”
“谁家不是这样?”
“不省俭点,以后拿啥给你俩娶媳妇儿?”
王耀无言以对,无力反驳,无可奈何。
他总不能跟秀兰说,以后通货膨胀多少多少,经济水平如何如何,自己以后会赚多少多少钱。
秀兰根本不会信,她只信自己省下的真金白银和压在柜子里的存折,毕竟依附田地生活的人,勤俭节约是他们必须要具备的能力。
秀兰夫妇舍得花钱的地方不多,盖房子算是一个。
那年夏天,他们下定决心翻盖东屋。
王大海请了村里的乡亲们过来拆房。
大家自带工具,先从屋顶开始,拆了屋顶,然后是芦苇杆,木椽子,房梁,接着开始拆四面土坯墙。
土坯是一块一块的,使用黄土混着麦秸压成的,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但是还很完整。
大家挑出些完好的,盖成了厕所,剩下的砸碎,运到村里没有盖房的宅基地里,等那地方盖房的时候,就可以垫院子用。
拆完了旧房子,又挖了地基,用木墩夯实。
后面从村里的小砖厂买来红砖,又进了沙子水泥,檩条,请来村里的盖房班。
两个月后,工程结束。
房子盖完的那天,盖房班的领头,用毛笔在一个木椽子上写下竣工日期:一九九四年七月初七。
王耀记得前世,他住在这个东屋,只要躺在床上就能看见这几个字,直到大学的时候,家里简单装修,屋里做了廉价的吊顶,这个数字才被遮住了。
这时候亲眼看着这个数字写上去,真是恍如隔世。
房子盖好,也到秋天了。
到了秋天,王耀就该上育红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