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都市 > 这个男二我帮定了[慢穿] > 第 127 章 明月奴44

宋歌的盐场一切准备齐全,人员到位之后,就可以开工了。

宋长煦给他寻来两个煮盐匠,大梁国只有在南边极少数地区靠海,这些煮盐匠并没有多高深的技艺,只能算是熟练工,那些老手是不可能被放出来的。

宋长煦把人交给宋歌的时候,对他道:“阿照,我知道你书看得多,但书上和实际操作并不完全相同,这两人煮盐多年,你若是有疑惑,可让他们多试几次,慢慢练手。”

宋歌应下。

这两个煮盐匠大约三十来岁的模样,皮肤黝黑,正是年富力壮的时候。两个人身上穿着粗陋布衣,脚上也是一双麻鞋,站在宋歌面前明显有些局促,显然已经被人训过话,也听说了“玲珑心”的名号,看宋歌的眼神甚至比看宋长煦还要敬畏。

宋歌带他们去了盐场,询问了一下他们如何获取食盐。

两个人老老实实全说了。

就是海边晒盐的常见法子,南海环境好,有天然火山石可提供海水过滤,他们也就守着涨潮、退潮,出把子力气。

有一个道:“小大人,我们还有盐田,每日要耕作,日头好的时候可以晒出更多盐。”

另一个知道的略微多一点,但也对核心技术不太了解,只比划了给宋歌看:“冬日急需盐的时候,还会让我们煮盐,小人煮过三个冬季的盐巴,用这样头盔大小的一个锅,煮干了海水,就能得到一些盐了。”

宋歌对那个锅好奇,问道:“是什么样式的?”

“有两种,一种是陶锅,煮完之后刮盐很麻烦,而且经常被火烤碎了,另外一种就是上面发下来的铜锅。”

宋歌问道:“没有煎盘?”

两个人一脸茫然,摇头说没见过。

宋歌又问了一些问题,就知道这个世界的煮盐水平了,难怪在这里盐是紧俏货物,原来连煎盘都还没有出现。

煮盐和煎盐听起来差不多,但技术上却差了近千年。

宋歌带那两个煮盐匠去了工坊里面,又叫了几个兵士过来给他们帮忙,先提纯了一次盐。

煮盐匠战战兢兢,他们不敢乱看,只觉得这里房舍高大且新,一切用具也都新奇得很,而给他们打下手的人竟然是一个个的兵士,在看到对方搬了一缸卤水过来的时候差点吓得给对方跪下。

“兵爷……”

“小声些!”

“是是,小人自己来!自己搬!”

“干什么,这是我的活,你只管做好你自己分内工作就是。”

士兵老大不高兴,他们内部按拳头排序,他今天好不容易能近身为小学士工作,这人竟然还想抢功——他们这些兵士私下都喊宋歌叫小学士,对比朝中那些高阶文心的大学士们,只差在年龄上,这么喊着喊着也觉得特别亲切。

士兵趁着转身的时候,呲牙小声道:“还有在这儿别叫兵爷!”

煮盐匠战战兢兢:“那、那叫什么?”

士兵得意道:“叫我工友!”

这是他们在盐场学到的新鲜词,“打工人”、“同事

()?()”

、“工友?[(.)]???.の.の?()?()”

一类的新奇词语,是他们百夫长值班的时候竖起耳朵从小学士自己自言自语时说的,回来之后,他们私下也跟着学,十分为打工人这个身份而自豪。

宋歌问了煮盐匠如何提纯,在看到他们只用草木灰之后,又结合以前看过的修改了一下步骤,加速了提纯。

两个煮盐匠站在一旁,看着那位小大人像施魔法似的,撒了一包粉料进去,就肉眼可见地让卤水里的杂质去掉了大半,卤水变得厚重如同一块青色琥珀,一时间都愣住。

还有一个煮盐匠用携带的一根灌木草茎泡进去,看着那根草茎漂浮在卤水水面上,煮盐匠立刻道:“比之前浓度高了!()?()”

宋歌原本打算用试纸,看到他那个草觉得有趣,要来几根。

“这是何物?()?()”

“回小大人,这叫黄鱼茨,是专门长在盐水边上的,小人们都是用它的老茎来测盐水浓度。您瞧这里,以它悬浮的位置为线,上头是淡水,下面是卤水。”那煮盐匠露出几分高兴,“您这卤水浓度高,这段草茎一直在水面上稳稳当当浮着,说明下头的都是浓稠卤水,一定能煮出更多的盐!”

宋歌对这天然测试草很感兴趣,听说价格并不贵,就吩咐了一旁兵士,让他们去采买一些来备用。

这种小技巧也是书上不曾提起过的,属于当地煮盐匠口口相传的土法了。

煮盐匠带了一套自己的工具,宋歌先让他们示范了一回,自己守在一旁看。

两个煮盐匠带的是陶土罐,但是却找不到合适的炉灶,工坊里面的灶坑最小的也有磨盘大,大的更是可以放下几十个这样的陶土罐,他们傻眼了。

宋歌道:“是我没想到陶罐这般小,去把我用的那个小灶先挪过来。”

一旁兵士应下,迅速去办了。

没一会就把小灶给他们挪过来,松木搭建的临时灶台,大约是用了挺久,上面封存的红泥已经有些陶化,反而看起来干净结实。

那两个煮盐匠连忙开始煮盐,他们配合惯了,慢慢就做得顺手起来。

陶土罐大约有头盔大小,双耳,看起来有些粗糙,开火熬煮一阵之后卤水晶核很快生成,一颗颗细小盐粒开始在边沿出现。那两个人越发小心掌握火候,额上都冒了汗,约莫一刻钟后,他们平时熬煮出的盐块并没有出现,反倒是在边沿出现了一圈雪白细散的盐。

盐沫越来越多,一直没有成形,等卤水干了之后,才勉强成了一层“盐壳”。

两个人手忙脚乱,取了那层盐下来,大约是熬煮的时间太长,陶罐都被高温烤出了裂纹,眼瞅着已经废了。

他们两个小心翼翼把那层盐壳捧着送到宋歌面前,忐忑道:“小大人,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没有盐块……但是、但是盐很白!我们从未见过如此白的盐,一定是上品。”

他们因为没有获取盐块而忧心,但宋歌却觉得很惊喜。

宋歌叫了管事过来,这也是宋长煦给他送来的一位专事管理的人才,以前在宋府做二管家,人精明且沉稳,如今跟了宋歌,更是

一心一意做事。

?本作者爱看天提醒您最全的《这个男二我帮定了[慢穿]》尽在[],域名[(.)]????????

()?()

管事也曾给府中采买过盐,瞧见先惊讶于这样如玉的好品色,很快就拿了一把竹勺出来,舀了一大勺放进嘴里品尝分级。()?()

他动作太快,宋歌都没来得及拦下。()?()

很快,管事脸色就变得扭曲,几次扭曲之后,还是硬把那口盐给咽了下去。()?()

宋歌连忙让人给他拿水,道:“别咽了,漱漱口,再喝些清水。”

管事喝完水,回话的时候嗓子都哑了:“小主人,这盐……和平时吃的都不一样,平市面上最好的白盐也咸上许多,好像也没有什么苦味,我刚才不知它这么咸,一下吃了太多,未能品尝出太多着,老脸泛红。

宋歌道:“不怪你,我提纯了一些,是比市面上的盐浓度高出许多。”

他又让周围一名士兵试了试,他们都是武魄,吃盐的次数却不太多,士兵吃得小心翼翼,这次只试了十几颗盐粒,刚一入口面上就浮现出惊喜来:“咸的、咸的!而且一点都不苦了,这盐好吃!”

他怕自己尝的不准,还把小瓷碟里的盐粒分给周围的人吃。

周围兵士吃了之后,反应也都一样,先是小心翼翼,紧跟着就是一脸欣喜。

……

宋歌之前心里一直有个猜测,现在终于可以确定了。

为什么之前军中吃的盐多?

因为含有杂质,不纯!

而之前煮盐匠把卤水熬煮之后会凝成盐块,也是因为硫酸钙等杂质,而宋歌提前准备的时候,已经做了一些提纯工作,其中还用到了“蜃灰”——用蛤壳烧制而成的石灰。

这比草木灰的效果,可是要好上太多,速度也快。

所以才得到了这样洁净且高纯度的盐粒,也就是散盐。

不过在这个世界,这种在宋歌看起来勉强达到及格线的散盐,已经是上上品的盐了,甚至要超过他们认知的白盐。

普通吃的盐,粗黄且杂质多,再好一些的是粗盐,之后才是富贵之家吃的白盐,至于雪盐则是豪奢之家,或者食用俸禄的人才可以吃到的盐。

像宋家,宋长煦和夫人有俸禄,其中就包含了一些雪盐。

宋歌一直在家中吃饭,极少外出,因此并没有感觉到和上一个世界有什么区别,一直到开了盐场,才品出些不同。

宋歌也试了一下,他觉得咸度可以了,但还是略微有一点苦味。

他一边想着,一边又改良配方。

原卤水再次进行洗涤、净化,把最后那一点略带的苦涩味也彻底洗掉,最终得到的盐颗粒变得较大,颜色也变为了纯白。

这一次宋歌终于满意。

而一旁的管事哪怕得知小主人拥有盐场之后也淡定的表情,终于在此刻裂开了,整个人结结巴巴道:“雪、雪盐,这是雪盐啊!”

他在宋府当二管家多年,也曾在年节的时候分到过一小罐,全家两年了都没舍得吃,他甚至还记得细品之下的味道,那咸味儿可没这个足。管事再看向宋歌的时候,神情从之前的恭敬再

次加深许多()?(),

他听过玲珑心的传说()?(),

只是此刻()?(),

从来没如此切身实地感受到神迹。

要不是担心小主人不喜∞()_[(.)]∞17∞????∞()?(),

管事简直想给他磕一个。

他老眼含泪,哆哆嗦嗦讲不出话。

能亲眼瞧着雪盐出现,他真的死而无憾了。

天赐为卤,人造为盐。

这雪盐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只有在南坊一处小海湾才有,那里沙子和海泥洁净,才会诞生珍贵的雪盐。

但是他看到了什么?他们小主人,竟然从黑卤水里也炼出了雪盐啊!

管事激动地拿袖子抹泪。

宋歌倒是很淡定,在确认无误之后,很快安排各工坊进入正式生产流程。

他自己画图制造了一些简单的机器,要不是被系统禁止使用上一个世界的技术,他甚至还想造几个蒸发罐出来,试试“真空制盐”。不过这里人力资源充足,哪怕是古老一些的煎盐法,效果也不错。

直径几米的铜铁煎盘被放置在炉灶上,随着周围兵士的不断搅动,刚添上去的浅浅一层卤水,几乎是水液刚滚过就浮现出了白花花的盐粒。

煮盐匠以为要停下收盐,但却看到兵士们开始两两配合,一人继续添加卤水,一人在旁用扫帚将盘内的盐扫到边沿,取到盐之后放在一旁已经准备好的竹篾上,沥去卤水,变成干盐。

如此往复,动作不停。

两个煮盐匠看得目瞪口呆,他们很快就发现,这比他们用小盔煮盐快得多,而且只要人手足够的话,甚至可以昼夜不停歇地开工啊!

这可比他们之前节省多了,不论是木材和人力,都节省。

尤其是这大煎盘,虽是铜铁,但比铜锅、铁锅用料少多了,出盐也多!

他们两个正在看着,忽然又瞧见有一队兵士上前来,整队人有序地搬走了竹篾上的湿盐,又送去了一旁的小工作间内,紧跟着就瞧见他们把湿盐放进了一个模样古怪的大肚子机器中,一旁兵士合拢盖子,七八个人开始奋力踩踏脚下挡板,扇叶旋转,巨大的轰鸣声响起——

那两个煮盐匠从未听过这种声音,吓得差点跪下。

他们只看着那些兵士操作着机器,不一会,竟然就从那大肚机器里取出了白花花、干燥的食盐!

他们的眼睛瞪大,嘴巴从进来就没合上过,这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

那是宋歌做的简易离心机,为的就是甩去多余的水分,这样脱水之后,还要再送去下一个工作间用热风干燥,干燥之后的盐就是成品食盐了。

这种食盐再用竹筒装起,用黄泥封口之后,几年都能保持刚出盐场时的状态,盐粒细腻颗颗分明,口感很好

宋歌刚开始接触到这种竹筒的时候,还很为这个世界的竹子感到惊奇,这简直是天然的“塑封”包装,密封效果好极了。

而他欣赏竹筒的时候,完全不知道,整个盐场的人已经把他神化了。

虽然盐场的事不能往外说,但架不住内部人员私下崇拜。

甚至兵士们为了给宋歌站岗的差

事还私下设置了一个“小擂台”()?(),

试图用拳头来抢夺这份极其具有荣誉的差事。

宋歌本人对这事毫不知情。

他现在对盐场抱有极大的热情?()??。?。??()?(),

在全力开工之下()?(),

第一天生产的盐总量在100担左右。

这产量()?(),

都引来了宋长煦。

宋长煦对民生诸事也知道颇多,他知道有一处井盐作坊,那里煮盐,一年的产量是500担。

宋歌这一天就达到了人家数月的产量,实在让人震惊。

等亲眼瞧着宋歌这小盐场运转熟练,产量还在节节攀升的时候,宋长煦坐不住了,他直接住在了宋歌这里,日夜守着。对此最高兴的莫过于伏三易,他终于可以带着作业一起过来了,虽然在盐场也是抄兵书,但比一个人孤零零在宋府要好得多。

几日后,宋长煦听到有人盐场产量现固定在每天500担盐,他整个人喜得站起来,碰翻了身前的小桌都未曾察觉。

这可是500担雪盐啊!

不是黄盐、粗盐,而是雪盐——甚至比雪盐品质、浓度更高的极品盐!

宋长煦激动不已,起身道:“我过去看看!”

伏三易眼睛转了转,立刻扔下手里画了一半的兵法阵图,跟着跑过去,嘴里喊道:“太傅,我陪你一块去,你慢些,这里路滑我搀着你走——”

作者有话要说

小剧场:

关于在盐场工作之后的表情——

1

士兵:=口=!

管事:=口=!!

煮盐匠:=口=!!

2

宋长煦:好好好,我儿干得漂亮!

小宋(笑眯眯):还有些不足。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