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明末太子:父皇咋把龙袍披我身上了? > 第881章 可以没有崇祯,但不能没有太子

崇祯愣了愣,不得不说,朱慈烺说的很对,以史为鉴,都是有迹可循的。

倭国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养不熟的白眼狼。

其实,自古以来,前朝历朝历代,并不是不愿意远征,而是真的条件不成熟。

而且,每次的征战,都会劳民伤财,朝廷或许灭了强敌,但是也灭了己方的百姓。

因为,这种事情,不是没有朝代做过,汉朝武帝就做过。

汉武帝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为大汉扬威万万里!

做到了真正的‘犯大汉者虽远必诛’!

强悍且无敌。

有一则野史传闻,汉武帝当朝时期,在汉朝边境,有一部落,杀害了一名汉人,被上报给当地官府,当地官府请奏汉武帝。

汉武帝当即出二百军士缉拿凶手,那二百军士历经三五年,跋山涉水,将真凶缉拿归案!

当时,便有大汉文人感慨,曰:“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如此大汉才是真正的天朝上国。

汉武帝征伐一生,成就了他千古一帝的名声,可是到了晚年,他微服私访,看到百姓们衣衫褴褛,形同乞丐,哪怕是如此,百姓们也是无所怨言,汉武帝不住落泪,从此不再远征,与民休养。

而反观大明,如今南方的水稻在不断的研制与改良之下,产量不断的提升,番薯,马铃薯,玉蜀黍等等,都有产量的上升,大明百姓都有了余粮,比起大汉来说,要强上太多了。

武器方面就更加不用多说,当今世上最为强大的西方国家,亦不是大明的对手。

军队战斗力,也无须多说。

如今真真应了朱慈烺那句话,‘明军军饷不满,尚有战斗力,明军军饷若满饷,不可敌’!

国库方面,大明比十个大汉都要丰盈!

而民心方面,这些年随着朱慈烺一系列的改革政治,民生,让百姓们安居乐业,甚至已经开始实行种地补助,读书免费……

崇祯与朱慈烺在大明百姓们的心中,名望滔天!

如今哪怕是有人想要造反,想要鼓动百姓们去反了崇祯,怕不是那个造反的人话还没有说完,就会被百姓们把脑袋砍下来。

这就是崇祯和朱慈烺如今的名望。

如此大明,占据天时利益人和!

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和大不列颠帝国开战,必定是百战百胜,无往不利!

不得不说,崇祯有些赞同朱慈烺的话,但还是拢着袖子,嘟囔着说道:“就算是朕同意,内阁大臣,满朝文武也不会同意的。”

朱慈烺瞧着崇祯嘴硬的模样,不住觉得有些好笑,道:“父皇不妨请阁老们来御书房?”

“请就请。”崇祯说着就看向了王承恩,道:“大伴,将阁老们请来御书房议事。”

“遵旨。”

王承恩默默退了出去。

没过多久,钱象坤等阁老就来到了御书房,朝着崇祯和朱慈烺见过礼以后,崇祯就直奔主题,将朱慈烺想要出征的事情,告知给了内阁的阁老们。

内阁的阁老们当场就惊了。

“不行!”

“坚决不行!”

“太子殿下乃是国之储君,怎么能总是轻易涉险!”

“太子殿下,您上回可是说过的,下次不会再出征了,您可是储君,君无戏言,可不能出尔反尔啊!”

“是啊,太子殿下,如今大明还有许多的政事等着您主持,您可不能出征啊!”

“没错,前段时间,臣等已经将新的教学读物,编撰了一部分,正在审阅,最后还需要您来拍板啊,还有其他的教学读物也在逐渐编撰,这可是国之大事,此刻,您不能轻易离开京师啊!”

“……”

钱象坤等人纷纷劝慰着。

崇祯一脸得意的看着朱慈烺,这回可不是他不同意啊!

阁老们都不同意啊。

朱慈烺无奈之下,就把刚才跟崇祯说的话,又跟钱象坤等人说了一遍。

钱象坤等人闻言眼睛都瞪大的跟铜铃似得。

不得不说,朱慈烺说的好有道理啊!

他们虽然早就知道朱慈烺不能以寻常的小孩来看待,但是朱慈烺屡屡发言犹如惊雷般,让人耳目一新。

朱慈烺这一番道理,依旧是如雷贯耳!

响彻不绝!

钱象坤等人面面相觑,朱慈烺说的很对,但是,他们很清楚,朱慈烺绝对不能亲征,万一要是在海上出了什么事情,那大明大好的局势,谁来顶梁?

钱象坤等人虽然是老臣,有着丰富的治国经验,但是,他们都很清楚,他们比不上朱慈烺,他们只能够辅佐朱慈烺。

朱慈烺很多的政策都是空前绝后的,没有朱慈烺,他们很难支撑下去,尤其就是现在正是大明的关键时期。

他们虽然不知道什么上升期,但是,他们却能够清楚的感受到,大明正在发生一种质变。

这种质变一旦完成,大明将会彻底脱胎换骨。

所以,说句大不敬的话,哪怕是崇祯死了,朱慈烺都不能死啊。

“殿下,您说的很有道理,但是臣依旧不能同意您前往!”

“因为,现在已经到了大明的关键时刻!”

“先前,您所实施下去的政策,大多数都已经完成,还有一些,正在持续下去,比如不断的改良种子这些事情,只要为政者坚持下去,那就一定能够完成!”

钱象坤站了出来,沉声道:“不管是陛下,还是臣等,毫无疑问,都会无条件的支持下去!”

“可是,眼下科举改革迫在眉睫,该怎么改,还得您来主持大局,总不能一刀切了吧?”

“那样天下的读书人会造反的,他们读书多年,忽然更改科举制度,他们会不服的!”

“所以,该怎么改,什么时候改,都要有人能够站出来主持大局!”

“其次,如果一旦您发生什么不忍言之事,陛下和臣等固然依旧会支持新政,可是,科举制度万一矫正过往,那好事顷刻间就会变成坏事!”

“而科举制度的改良,又关乎着大明的未来,涉及到政治,民生,还有军事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果不能够培养出所需人才,比如格物司,如果没有后继之人,那么当毕大人他们这一代人干不动了,下一代人该怎么办?”

“连徐大人的儿子尽得徐大人的真传,尚且无以为继,可想而知,当毕大人他们老去,格物司岂不是要沦为武备司那般?”

“日后只会制作武器,而不是格物?”

“所以,此事事关重大,还请殿下三思。”

其余阁老们也是跟着劝说了起来,他们大致意思都相差不多。

除了科举,学院方面,还有医疗也在逐渐改善,大明朝廷准备在明年开始汇聚天下名医,组织一次交流大会,编纂书籍!

并且,这一类也将会纳入新的教学习册之中。

此外,还有很多,比如用收音机推广大明朝廷的政策,宣传大明朝廷下达的政策等等,这些事情,他们都是没有做过的,也需要朱慈烺来主持掌舵。

除了这些,还有一点,他们经过这些年跟朱慈烺的相处,朱慈烺一次次的打破了他们的想法和认知,他们已经很能够接受新的想法。

可是,在他们看来,征战依旧不是正事,征战是穷兵黩武,是暴君的行为,不附和天朝上国的气度。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