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剧透历史:从大明朱元璋崩溃开始 > 第3章 朱元璋:等等,这个事情发展趋势好像不太对吧?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皇帝位,大赦天下。】

【以次年(1399年)为建文元年。朱允炆把三位文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引为心腹。】

【六月,命兵部侍郎齐泰为兵部尚书,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共同参军国事,七月,召汉中府教授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

【同时大赦天下,蠲免百姓拖欠的赋税。】

【朱允炆还诏告天下,求贤访能,推行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措施,赐给年老的百姓米肉絮帛等物资,令官府收养鳏寡孤独废疾者。】

【同时重农桑,兴学校,考察官吏,赈罹灾贫民,蠲免赋税等,又令侍郎暴昭、夏原吉等二十四人充采访使,分巡天下。】

......

大明,洪武帝朱元璋时空。

老朱通过光幕看着未来时空的孙子刚上位做的一些事,微微颔首,表示肯定。

不错,蠲免百姓拖欠的赋税是对的。

求贤访能也是对的。

推行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措施,赐给年老的百姓米肉絮帛等物资,令官府收养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也是对的。

重农桑,兴学校,考察官吏,赈罹灾贫民,这些也是对的。

老朱松了一口气,看样子,至少从现有的表现来看,这个孙儿干得还可以,中规中矩的。

“乖孙,你干的不错!”

得到皇祖父赞扬的朱允炆,表面装作谦虚,实际内心乐开花了。

开心的同时,朱允炆又有担忧,未来时空的自己,不会干一些皇祖父不喜欢的事情吧?

要是这样,说不定自己的皇太孙地位就不稳了。

.......

【接著,建文帝朱允炆开始改革法制】

【朱允炆改进了明太祖所实行的严厉的法律制度。洪武帝曾经颁行了一整套法典,使之成为全帝国的法律准则。】

【朱元璋有时用“诰”的形式来给法典做补充,有时又用“榜文”的形式来发布典型的案例。榜文第一次出现在《大诰》中。】

【这种《大诰》在1385年和1387年之间曾经编纂、修订和扩充。它们出现在1397年版的《大明律》中。】

【《大明律》把这些诰和榜文都收在它的附录中。朱允炆认为他祖父的律令法典的某些部分过于苛严,特别是那些在诰和榜文中所定下的惩罚条款更是如此。】

【据说,他在他祖父生前即已敦促洪武帝从他的法典中取消73条这样的条款。】

【在他即位以后,他禁止以诰文为根据来进行审理和判案。】

【同时停止张贴榜文,这就使他用正式遵守律令的手法,巧妙地掩盖了他事实上对他祖父的指令的否定。】

【这些变革后来被永乐帝一扫而光,他恢复了太祖的所有严厉的诰文和榜文中的法律效力。】

........

大明,洪武帝朱元璋时空。

“哎呀,愚蠢,愚蠢!”

老朱怒火中烧,一连气冲冲指着朱允炆骂了两个愚蠢。

朱允炆像个鹌鹑一样缩着,丝毫不敢反驳。

“咱看你啊,就是和儒家那些读书人靠得太近了。”

“这些读书人心黑得很,他们教你做一个仁君,其实就是为了把你,规训成符合他们利益的样子。”

“你压根就不懂,为什么皇祖父要实行严厉的法律制度?”

“蒙元九十多年的残暴统治下,压根不存在什么像样的法律。”

“整个天下,基本被地方豪强和中央高官随意践踏。”

“那个时候的法律松弛到什么程度?”

“基本上就是地方豪强只要能从贫苦百姓榨出蒙元朝廷想要的税,之后地方豪强可以任意对待治下的百姓。”

“只要地方豪强能交上税,哪怕地方豪强将地方屠杀一空,蒙元朝廷也不管。”

“那些读书人,怨恨着老朱呢。他们觉得那时候生活在蒙元统治,他们这些权贵豪强是最舒服的。”

“他们当然舒服了,他们只要有钱就可以随意抵罪,杀人强奸放火怎么样都行,堪比一方诸侯。”

“实话告诉你小子,不少贫苦的蒙古人跟着我打天下,反而是很多汉人豪强拼命帮蒙元抵抗。”

“哼,咱老朱现在还记得,当初咱平定天下,将蒙元驱逐出塞外的时候,他们当中有的人失望的模样呢?”

“你父亲还在时,就明白这个道理,怎么你就不懂呢?”

朱元璋一顿口水狂喷,喷到朱允炆这个小鹌鹑缩成一团的站着。

老朱喷着喷着,突然想起了一个问题,光幕说的永乐帝是谁?

永乐帝难道是孙子朱允炆的儿子?

........

【继位不久,建文帝朱允炆就急忙忙的推行自己的削藩大计。】

【朱允炆为皇太孙时,便已担心诸多藩王拥兵自重、多行不法,开始考虑削弱藩王的权力。】

【之前,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两爷孙就曾经有过类似问答。】

【朱元璋曾对朱允炆说:“朕将抵御胡虏的大任托付给诸王,可令边境不乱,留给你安宁”。】

【朱允炆却问:“胡虏不安定,让诸王防御,可若是诸王不安分,谁去抵御呢?”。朱元璋默然。】

【朱元璋问朱允炆的意见,他认为应该“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朱元璋也认为他的看法确实无可代替。】

【朱允炆又曾在东角门问黄子澄:“诸王地位尊贵,又都拥有重兵,多不法,怎么办呢?”】

【黄子澄说:“诸王的护卫兵只足以自守,倘若有变,发六师出征,谁又能抵抗呢?汉朝叛乱的七国并非不强,还是灭亡了,势力的大小强弱不同,而顺逆之理也不同啊。”朱允炆很赞同他的话。】

【朱允炆一继位,马上就对诸藩王封地里的行政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设置了宾辅和伴读,并让翰林学士以儒家的为政传统教育和辅导诸幼年王子。】

【王子们还进一步不准参与文、武政事;这个命令显然与《祖训录》中的规定大相径庭。】

【这些加强了皇帝对藩王控制的新条令,是意在取消半自治性质的封国的总战略的一部分。】

.......

大明,洪武帝朱元璋时空。

老朱眉头紧皱,自己怎么嗅到一股不好的气息,怎么感觉好像事情在往不好的方向发展了?

自己这个孙子朱允炆,竟如此急躁?

本来老朱看历史书的时候,觉得汉景帝削藩就已经够激进、过于急躁了。

没想到,自己这个孙子似乎看起来,比汉景帝还急躁。

自己明明跟这个孙子说过,要徐徐图之,不可以过于急躁。

记得自己说的时候,孙子朱允炆都连声应好,现在看来,至少敷衍自己,压根没有把咱老朱的话听进去啊。

看来自己一死后,未来的朱允炆就开始放飞自我了。

老朱现在有点动摇起来,自己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的这个决策,真的是做对了吗?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