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剧透历史:从大明朱元璋崩溃开始 > 第20章 李世民:莫非这个宋朝灭了我的大唐?

大明,洪武帝朱元璋时空。

老朱在光幕上,看到未来的老四,又开始重用宦官。

不禁开始担忧起来。

前面那个叫郑和的宦官还好,干的都是正事。

可是,老朱还是非常不安,自己反反复复说过。

宦官和外戚,都不能干政。

“老四,你怎么以后又用阉人干政了?”

“咱小时候叫你读的史书,东西汉阉人干政,还有历朝历代的反面例子,书都读到哪里去了?”

朱棣被骂的支支吾吾:“我,这个,那个,不是,父皇,这是未来的我干的,不是现在的我干的?”

“什么狗屁乱七八糟的,依咱看,都是借口,什么现在的你,未来的你。”

老朱可不管这么多,大手一挥,指着朱棣说:“你小子还敢顶嘴?未来的你,难道就不是你?”

朱棣被问的哑口无言,对呀,好像也对,未来的自己也是自己啊。

没办法,朱棣只好乖乖认错:“父皇,儿臣知错了。父皇教训的是。”

.......

三国,曹操时空。

曹操:“这朱棣,竟然又重用宦官吗?”

说起来也搞笑,曹操出身就是宦官之后。

曹操的亲生父亲曹嵩,是当时大宦官中常侍曹腾的养子。

因而即便不是亲生的血缘关系,也被当时的士族视为宦官之后。

士族跟宦官的斗争激烈而漫长,自然对曹操也看不起。

以前,曹操当时,没少因为这个被士族耻笑。

现在发了迹,曹操反而对宦官势力是严防死守。

.......

大唐,唐太宗李世民时空。

李世民感慨道:“这宦官干政的问题,总是反反复复,没想到到了明朝还有。”

李世民熟读史书,自然知道宦官干政的危害。

最出名的宦官,莫过于秦朝末年的赵高了。

然后到东汉一朝,宦官干政问题很严重,跟外戚干政问题并列。

.......

.......

.......

【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朱棣改北平为北京,名顺天府(与元朝大都区别);】

【随后迁徙各地富民于北京,称北京为行在。】

【永乐年间,迁都北京的准备一直在进行,如建北京城、建宫殿、疏通漕运等;】

【直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宫(即紫禁城,故宫)和北京城建成。】

【明成祖朱棣遂下令迁都,以南京作为留都。】

【由于洪武年间,北方的防务多由几位边王(如朱棣、朱权)负责。】

【而靖难后朱棣徙诸边王于内地,导致华北防务空虚;】

【又由于有唐朝之守外虚内、宋朝之守内虚外的教训、】

【故在军事上,定都金陵(南京)、遥控将领守卫边界的风险很大;】

【“天子守国门”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南京的建文帝影响较大。】

【在政治上考虑,作为朱棣大本营的北平更加适合作为帝都。】

【故考虑各种因素后,朱棣决定迁都北京。】

.......

大唐,唐太宗李世民时空。

光幕上有一句话,让李世民的注意力焦点一下子集中起来。

那便是光幕上的“又由于有唐朝之守外虚内、宋朝之守内虚外的教训”这句话

李世民眉头紧皱,光幕上说自家的唐朝守外虚内的教训?

自家唐朝,守外虚内?

唐太宗何等聪明,短短一句话就从中分析出大量信息。

既然这个光幕这么说,那意味着未来的大唐,会因为“守外虚内”而出大问题吗?

还有上面光幕提到那个宋朝,莫非是灭亡自己大唐的朝代?

李世民注意到,光幕上写自家唐朝是“守外虚内”,写宋朝是“守内虚外”。

两者基本是截然相反的。

光幕上的意思,是自家的唐朝精锐军事力量,过于集中在边防?

从字面上,李世民觉得应该是这么理解没错。

可是李世民想了很久,没想明白怎么回事。

因为,李世民拿出布防地图,看了又看。

至少,他觉得现在的精锐军事力量布防,是没有问题的。

现在的精锐军事布防,自己是深思熟虑过的。

其实,李世民不知道,这其实说的不是他。

光幕其实说的是唐玄宗时代。

现在李世民统治下的大唐,精锐军事力量分布其实是相对平衡的。

真正“守外虚内”,精锐力量严重集中在边军的是唐玄宗时代。

.......

西汉,汉景帝刘启时空。

汉景帝刘启的注意力焦点,同样在那句话上。

就是光幕上的“又由于有唐朝之守外虚内、宋朝之守内虚外的教训”这句话。

一方面,汉景帝颇为好奇光幕上所说的唐朝、宋朝。

另外一方面,汉景帝同样敏锐的察觉出这句话的背后信息。

光幕这句话的背后信息,其实就是暗示唐朝和宋朝的军事布防理念所导致的问题。

至少汉景帝是这么理解的。

这让汉景帝开始审视起自家汉朝的军事布防策略了。

汉景帝自觉得,同姓诸侯王的问题,自己不能说完全解决了,但已经解决了大半了。

自己平定七国之乱,便大大的削弱了藩王势力。

按照汉景帝对于当前局势的分析,中央朝廷最大的威胁,已经不是藩王们。

而是北面虎视眈眈的匈奴。

藩王的问题,基本到自己太子刘彻的时候,估计就可以处理到差不多了。

现在真正的问题,是大汉建立以来,便频频骚扰、虎视眈眈的匈奴人。

其实光幕上说朱棣迁都北平,意在天子守国门,缩短军事反应决策时间。

而自家的大汉,某种程度,其实也是天子守国门。

因为河套在匈奴人手里,其实大汉首都长安,随时在匈奴人的铁蹄威胁下。

所以,大汉疆土的西北角,集中了朝廷大量的精锐力量。

唉,汉景帝其实有想过解决匈奴问题的。

但是,现在大汉中央朝廷的重点,是在巩固削藩后的领土。

之前,迅速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便抓住时机,大量废国置郡。

这样,函关谷关外,便多了很多朝廷直接管理的郡。

当前的政务重心,在于全力消化这些削藩后多出来的郡。

而且,自己平定七国之乱这场削藩战争,虽然用时很短。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