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靖难没我造反快 > 第164章 两张考卷

众学子整好队形,鱼贯而入。

小宦官在前面引领,直至奉天殿前的广场上。

“陛下驾到!”

所有人立刻俯身拜倒,口呼万岁。

朱允熥大步走出奉天殿,王忠搬着椅子跟在身后。

“平身!”

“谢陛下!”

“谢吾皇万岁!”

“学生叩谢圣恩……”

众学子尚未做官,对于这些规矩还不熟悉,口号参差不齐。

朱允熥却并不在意,说道:“今日来了不少人,能有两三千吧?”

众人束手而立,不知道该不该接话。

“既然来了,朕就陪大家伙好好聊一聊,都坐下吧!”

朱允熥自己先坐下,面带笑容,神色淡然。

众人面面相觑,四下看去,纷纷露出疑惑的表情,坐哪啊?

朱允熥见状,笑着道:“听朕口令,席地而坐!”

场面稍微有些喧哗,有些人养尊处优,乍一听说要坐地上,有些懵逼。

不过,有些人家境贫寒,席地而坐早已如常,便直接坐在地上。

奉天殿广场上用的是汉白玉石板,被太阳晒的久了,坐着还挺舒服。

其他人见状,也是有样学样,盘腿坐下。

朱允熥问道:“你们前来请愿,是不是为了张榜的事?”

众人窃窃私语,却没人敢答话。

朱允熥看向最前排一名学子,问道:“你叫什么?”

此人吓的一机灵,赶忙站起,躬着身子回道:“学生宋谷亮,问圣躬安!”

“朕安,坐下回话。”

“是!”

宋谷亮再行一礼,然后小心翼翼坐下。

“宋谷亮是吧,祖籍何处?”

宋谷亮跟弹簧一下蹦起来,回道:“学生祖籍南阳……”

“坐下,坐下说!”

“是!”

宋谷亮一会站起,一会坐下,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你跟朕说一说,为何进宫请愿?”

“学生……”

宋谷亮下意识想要站起来,但是忍住了。

“学生跟随诸位同僚前往贡院,等候张榜,却看见锦衣卫冲进贡院抓人,抓的还是主考官黄学士,因此心中不忿,特来情愿,望陛下明察秋毫,制止锦衣卫迫害忠良之行径!”

朱允熥点了点头,说道:“你们看见锦衣卫抓人了?”

“正是,学生和诸位同僚都看见了。”

“没去拦一下吗?”

“拦了,没拦住。”

“为何要拦?”

“因为,因为……”

宋谷亮突然语塞,是啊,为何要拦?

只因对方是锦衣卫,抓的人是翰林学士,自己就要去阻拦?

朱允熥见状,继续说道:“你们可知道锦衣卫抓人的前因后果?”

宋谷亮感觉后背全是冷汗,低着头,说道:“陛下教训的是,学生莽撞了!”

这时候,有个人站起身来,行礼道:“启禀陛下,黄学士为官多年,在士林之中享有清誉,锦衣卫此举有戕害忠良之嫌。”

朱允熥对此不置可否,而是问道:“你叫什么,祖籍何处?”

“学生王永和,祖籍泉州府。”

“泉州府,好地方!”

朱允熥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师承何人?”

王永和说道:“家师泉州儒生梁学之。”

此言一出,众人哗然,竟然是有名的大儒梁学之,据说此人才华横溢,但是,自从考中秀才之后,便不再继续参加科举,而是潜心著书,在江南一带颇有名声。

朱允熥四下看了看,问道:“那个谁,韩尚书来了没?”

“来了,来了……”

远处传来一个声音,众人循声望去,只见礼部尚书韩颓之满头是汗,身后跟着十几名书吏,每人搬着一口箱子。

“陛下,老臣来迟,还望恕罪!”

韩颓之走到近前行礼,心里却是有苦说不出。

熬了一宿,本打算回去补个觉,结果还没走出贡院大门,就被拦下。

按照皇帝陛下的要求,将所有考卷的誊抄稿拿到奉天殿。

“卿家来的正好,找出南阳学子宋谷亮和泉州学子王永和的考卷。”

“是!”

韩颓之拿出名册,找到两人编号,然后按照顺序,从箱子里翻出两份考卷。

朱允熥招了招手:“你们两个过来看看,是不是自己的考卷。”

两人非常激动,躬身上前,在卷子上扫了一眼,纷纷点头。

自己写的文章自然记得清楚,只需看个开头,就知道了。

朱允熥又拿出拟公布的榜单,说道:“这是今日准备张贴的榜单,朕看过了,王永和的名字在榜单上,很遗憾,没有宋谷亮的名字。”

王永和闻言大喜,宋谷亮则满脸失望。

寒窗苦读十余载,好不容易考中举人,再进一步就是前程似锦。

万般努力止步于此,不禁让人唏嘘。

朱允熥又说道:“趁这个机会,朕和大家伙一同来学习一下两位的大作。”

说完之后,分别将两张考卷递给两人。

两人接在手里,却同时露出迟疑的神色。

王永和说道:“陛下,这……”

朱允熥抬手打断,说道:“给大家伙念念吧!”

“可是……”

“有什么问题,稍后再说!”

王永和神色迟疑,却只好点了点头,然后打开卷面,高声朗读起来。

“自古天地恒久,地之开辟未曾变易,民众之聚亦历世而不改。然何以成就盛世,使万民归心,国家昌盛?此间之关键,非他,乃行仁政而王之道也。吾今开题,欲论此道之精髓,以明仁政为基,则王道自御之理……”

众人认真聆听,这篇文章的开题是“仁政为基,王道自御”,其中对于仁政的理解颇为深刻,特别是写到“以民为本,以公为心,以法为度,国富则民强”,将仁政和王道放在一起,展开论述。

只不过,王永和诵读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很奇怪。

既然已经上榜,应该对自己的文字颇为自豪才对,为何看起来有些难堪?

等王永和念完,宋谷亮拿起他手中的试卷,开始诵读。

“天地之间,亘古以来,地不改辟,民不改聚,此乃自然之常理,亦为社会之定则。然何以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吾人当深思之。孟子有云,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此言深得治国之要,乃吾辈今日开题之旨……”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