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靖难没我造反快 > 第166章 大儒

泉州,思德书院。

大儒梁学之身穿长衫,虽须发皆白,却依然神采奕奕。

“夫仁政者,乃治国之要义也。其旨在于以仁爱之心,施政于民,减轻赋税,薄其徭役,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如此,则百姓安乐,国家昌盛矣……

……百姓受倭寇袭扰久矣,倭寇侵扰,乃沿海之患,海禁则能遏制其势,保障沿海安宁。海外贸易虽能带来利益,然亦易引外敌窥伺,唯有恢复海禁方可避免此患……”

就在众学子认真听讲之时,突然,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哗啦!

大门被推开,只见一群身穿皂服的锦衣卫冲进了书院。

梁学之眉头一皱,放下手中的戒尺,疑惑地看着这群不速之客。

“诸位有何贵干?”

一名军官上前,问道:“你就是梁学之?”

众学子纷纷侧目,有人忍不住小声嘟囔道:“竟敢先生名讳,真是无礼!”

梁学之看了看对方的领口,绣着蓝色花饰,应该是名百户,官阶不低。

“请问尊驾怎么称呼?”

“锦衣卫北镇抚司百户李谦!”

李谦拿出自己的百户腰牌,再次问道:“你就是梁学之?”

梁学之点点头:“正是!”

“你的案子发了,跟我们走吧!”

李谦没有任何解释或客气,招了招手,立刻有人上前拿人。

“慢着!”

梁学之脸色变得黢黑,冷冷道:“不知老夫所犯何罪?能否明示?”

李谦也不隐瞒,直截了当地说道:“考场舞弊,贿赂考官,收受大量礼金,怎么,还需要说的更清楚些吗?”

此言一出,众学子如同炸开了锅一般。

立刻有人站起身来,指责道:“你们定是搞错了,梁先生素有大儒之名,怎会做出此等行径?”

李谦等众人声音渐渐小了,这才说道:“主考官翰林学士黄淮已经招认,收了你三千两银子,将考题泄漏与你,而你的学生王永和也承认,春闱之前,给你送了五千两,由你将其举荐到黄淮门下,这买卖做得好啊,朝中有了靠山,还能白赚两千两!”

“……不对,我好像说的少了,这个买卖赚的不止是两千两银子,还有名声,思德书院每一届都有人上榜,这是多大的殊荣,这样的书院,每年有多少人挤破了头往里进,想必学费收的不少吧?”

梁学之脸色黑的发紫,怒道:“你……满口胡言,这是诽谤,老夫根本就不认得……”

“还嘴硬,看看这是什么?”

李谦早有准备,拿出一封信,扬了扬。

梁学之的脸色再次发生变化,嘴角一阵抽搐,说不出话。

李谦举着信,大声道:“这是你们的梁先生亲笔信,如今人证物证俱在,谁还有问题,站出来!”

众学子纷纷低下头,谁也没想到,事情竟然会发展到这等地步。

素有大儒之称的梁先生,竟然背地里还做这等事?

事实上,他们并不清楚,梁学之有大儒之名,却只有秀才功名,是因为他在乡试的时候作弊,被革除了考试资格,永不录用。

当时花了不少钱才将事情掩盖过去,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发现了一条捷径。

只要买通考官,根本不需要作弊,甚至不需要文采,依然能上榜。

而自己的大名已经上了礼部黑名单,不能再考,无奈之下,他只好退而求其次,创办书院讲学,然后通过行贿受贿,将自己的门生送出去。

如此一来,既能结识朝中大官,从自己手里出去的门生,以后飞黄腾达,自己也能沾光,简直是名利双收,不亦乐乎!

有人忍不住,上前问道:“梁先生,这是真的吗?”

梁学之气急败坏,说道:“老夫还不是为了你们,能让你们有机会高中!”

“我等读书明理,想要踏进朝廷,凭的是才学!”

“你们醒醒吧,还以为自己是才高八斗的天才呢?如果不是老夫打通关系,别说春闱,你们连秀才功名都拿不到!”

众学子更加难过,感觉自己的信仰崩了。

长久以来,一直奉若神明的恩师,竟然是这样的人……

“带走!”

李谦一声令下,身后的校尉当即上前,将梁学之强行带走。

梁学之面如死灰,一言不发,任凭别人推搡着往前走。

众学子神情非常复杂,有惋惜,有诧异,有愤怒……

李谦看了看众人,说道:“你们交的银子,朝廷会帮忙追回,还有一件事,陛下已经颁下旨意,全国各地都在修建官学,到时候都去官学读书吧!”

“官学……收费多吗?”

“官学不收钱!”

李谦留下一句话,转身离去。

众学子闻言,面面相觑。

还有这种好事?

与此同时,各地都在抓人。

黄淮及其手下供出不少人,全都被抓回京城审问。

在看热闹的人眼中,似乎是锦衣卫又在迫害读书人,可是,这次不同。

因为全国各地的读书人都没有反应。

这种现象就很奇怪,读书人受迫害,竟然没有人站出来。

有些人坐不住了,准备暗中撺掇一把,煽动年轻学子去闹事。

然而,他们却发现根本没人上当,无论是京城,还是各州府,年轻学子非但不去闹事,反而很配合当地查封书院。

按照朝廷新发布的诏令,书院不得收取高额费用,并颁发了学费标准。

书本费、伙食费和其他杂费,全都要经过详细的测算,按照实际花费收取,不得盈利。

这些年来,书院多收的钱,要全部退回去。

对于一些世家大族而言,这点钱不算什么,只要将来仕途亨运,搞钱很简单。

可是,对于那些并不富裕的人家,这些钱几乎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不知有多少人读书读到破产,最后功名没考上,家没了。

有人欢喜,必定有人忧。

士绅集团本是一个整体,他们能长久不衰的关键就在科举。

如果科举这条路断了,以后在朝中谁来说话?

这些天,孔公耕住在京城,每天都有人前来拜访。

所有人都很清楚,唯今只有衍圣公府可以扭转局面。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