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穿越时空 > 第300章 好姐妹

这么一来,洪武位面,还有永乐位面都还没用上的线膛燧发枪,先在崇祯位面打造起来了。

主要是洪武位面也好,还是永乐位面也罢,他们的对手,基本上都是冷兵器,能用的火器,也都是最初代的火器而已。

他们用燧发枪,就已经是碾压对手的了。就没必要花费大量的时空通讯能量去传送有关造线膛燧发枪的机器。

反观崇祯位面,那就不一样了。

如果只是造燧发枪的话,根本就不领先这个时代。不要说西方了,就是大明朝自己,也都是能造燧发枪的。

至于纸壳子弹,定量火药这些,明末也已经有提出这种概念。并且只要有人用,那别人就能学得很快,立刻学过去的。

在武器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崇祯皇帝还人口少,意味着兵力少,物资匮乏就意味着后勤问题很大。

在这个多先天条件不好的情况下,朱海军只有帮崇祯皇帝打造超越当下武器水平的武器,走精兵路线,才有可能让崇祯皇帝能在这明末乱世中一鸣惊人。

但是,哪怕朱海军传送了钨钢等刀具,又给了车床设计图,把整个流程搞出来给崇祯位面那边,也依旧是有不少的问题。

主要还是明朝那边手工打造车床,是有精密度问题,需要不断地调试.

不管是枪管的厚薄,还是膛线的深度,螺纹形状等等,一开始的时候,都是存在不少问题,就没有一杆合格的枪管能打造出来。

堂堂大明皇帝,朱由检同学连年都没过,就待在军器局中,和那些工匠一起,研究解决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

因为只有他参观过洪武位面的军器局,又只有他能和朱海军讨论,设计的图纸,达到的目标等等,也都是他最清楚。

就这样,朱由检这个大明皇帝就化身为一名匠人,日夜待在军器局,就为能打造出一杆合格的线膛燧发枪的枪管。

说到这里,还真是多亏了左懋第,他把登州府的事务交给他,真的是帮了大忙。要不然的话,每天处理不完的事情,就没法让他待在军器局。

之前抄家得来的金银,还有沈廷扬那拦截来的银子,都交到了左懋第手中,哪怕是冬天,也让左懋第派人去莱州府购买铁料。

青州府那边,也通过对讲机联系李士元,让李士元和衡王像办法送铁料支援登州府这边。

这些事情,都要左懋第负责。除此之外,左懋第还要根据崇祯皇帝的旨意,处理各地衙门遇到的问题而太平军老兵们没法解决的,然后再汇总成册。隔一段时间,就让他们到府城来学习,并把册子带回去。

这册子还是要用简体字写,又得让左懋第在处理公务之余还得自学拼音和简体字。

总之,一句话,左懋第忙得和狗一样。

就是有这样一个萧何,李善长式的人物在,才让崇祯皇帝在崇祯十八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终于打造出了第一杆技术上合格的线膛燧发枪的枪管。

崇祯皇帝兴奋之余,立刻赏了这些工匠每人一匹绸缎,来自南明弘光帝当初馈赠的那批。

接下来要解决的,是怎么批量打造合格的线膛燧发枪,或者说,怎么样更快速度的打造合格的线膛燧发枪。

核心问题已经解决,这剩下的事情,崇祯皇帝就不再像之前一样住在军器局,主要交给那些匠人去解决。

接下来他要发愁的,是原料问题。甚至连燧石,都要想办法去采购。

相对于他以前在京师时候,只要动动嘴皮子,就能去做的事情,如今的他,必须每一件事情都去操心。

正在这时,沈廷扬终于通过对讲机联系他了:“陛下,微臣已经把太阳能手电筒卖给郑总兵了……”

说着,他把换到的物资说了一遍,让崇祯皇帝听得喜出望外。说真的,这绝对是雪中送炭!

完全可以说,沈廷扬对太平军的功劳,绝对不会比左懋第小!

沈廷扬听出崇祯皇帝的狂喜,便连忙给他降温道:“陛下,这批物资是已经过长江口,往登州府去了。但是微臣回到江南这边之后,发现江南的局势更为不妙了。”

“那高杰死讯传来之后,黄得功领兵攻打高杰驻扎在扬州的兵营,双方为抢扬州府又打起来了。扬州府这里的有钱人,都是人心惶惶,他们怕是不会出高价买那些宝石琥珀了!完毕。”

让沈廷扬拿去换钱的那些弹珠琥珀等等,其实算是奢侈品,太平盛世会是高价,但是在这乱世,特别是天天在府城打仗的威胁存在,又有多少人会继续像太平盛世一样享乐。

这个道理,崇祯皇帝子然也懂,于是,他便宽慰沈廷扬道:“沈卿能从福建换来如此之多的物资,已经是大大超出了朕的预料。相对而言,扬州府这边那些,已经算不得什么了。”

“沈卿不必多虑,能卖多少钱便卖多少钱。换到的钱,可以采购棉花,燧石,铁料等物资,或者多引一些铁匠、木匠之类的匠人过来。”

“要是没钱了,就来一趟登州府,朕让天师再赐下一些别的东西给卿带去。要黄金的话,也可以。天师已经指点朕,在登州府这边有金矿,等天气暖和一点,朕就派人去挖。完毕。”

登州府和莱州府是山东产金矿的地方,是这两个地方的矿产中最为丰富的。不说多大储量,只是让崇祯皇帝用用,还是够的。

沈廷扬听到崇祯皇帝的这些话,不由得很是欣喜。有天师如此相助,何愁不能中兴大明!

于是,他便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那微臣就赶往扬州去办事了。完毕。”

说完之后,他又想起什么,在犹豫片刻之后,他便再问崇祯皇帝道:“陛下,史可法史大人在扬州府领兵坐镇,据微臣所知,他对陛下一直是忠心耿耿的。要是微臣暗中通知他,或许能让他为陛下效力,不知可否?完毕。”

沈廷扬之所以要提这个事情,是因为他和史可法的关系非同寻常。

在崇祯十六年的时候,时任漕运总督的史可法,就向朝廷保荐沈廷扬为光禄寺少卿。

此时,崇祯皇帝听到他的这个要求,眉头一皱,并没有立刻回答。

虽然说,朱元璋有给崇祯皇帝讲过怎么去分辨忠奸。但是此时的他,真拿捏不定,是不是可以向史可法暴露身份。

从他自身这边来说,他是极度缺乏人才。不管是文官武还是武将,都是急缺。如今还只是登州府一地,就已经非常缺人才了。以后地盘再扩大的话,人才绝对是个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史可法能够为他所用的话,当然是很好的。

另外,如果史可法能为他所用,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史可法手里掌握了不少资源,也都能为他所用,补充物资紧缺的问题。

但是关键的问题是,如今他都还记忆犹新,连左懋第刚看到他的时候,都只是想着要尊他为太上皇而已。那史可法会怎么想,真不好说?

再一个,南京福王的拥护者之一就是史可法。从这个角度来说,估计他也只是认南京的福王,而不是自己这个过气的皇帝。

一旦被史可法暴露了身份,那引发的一系列后果,就绝对会打乱他已有的计划。

崇祯皇帝想到这些,还是有点左右为难。

收服史可法,有很大的好处,但是万一收服失败。就有非常不好的后果。

孰轻孰重,实在难以决定。

沈廷扬等了一会儿,没见崇祯皇帝说话。他大概猜出崇祯皇帝在顾虑什么,便连忙又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史大人在南京那边很不受重用,被排挤出了朝堂之外。以微臣之见,如果他知道陛下还活着,定然会改为拥护陛下。完毕。”

崇祯皇帝听到他这话,倒是也知道这是为什么?

史可法书信别人,说“福王朱由崧是神宗的孙子,按辈分、排行应当立为君,但是他有七大缺点:贪、淫、酗酒、不孝、虐待下属、不读书、干预官吏。潞王朱常淓是神宗的侄儿,贤良而且聪明,应当立他为君。”

结果这份书信被马士英给了已经当了弘光帝的福王看,所以被排挤出了朝堂之外。

朱海军有给崇祯皇帝分析过,说拥戴福王还是拥戴潞王,其实还是党争的延续而已。东林党人怕拥戴福王登基之后,福王会因为万历三大案而报复他们东林党人。

从潞王原本历史上的表现看,这也是个无能之辈,有个屁的贤良而且聪明。

此时,崇祯皇帝听到沈廷扬的再次说话,想了下,便对沈廷扬说道:“此事容朕再考虑考虑。在朕明确之前,不得向任何人泄露朕的事情!完毕。”

他决定回头找朱海军商量一下,这样他才能心里有谱,给出最终的答案。

沈廷扬听了稍微有点失望,不过想想皇帝也没有明确拒绝,便只好应了下来。

此时的崇祯皇帝不知道的是,虽然沈廷扬没说任何有关于他,或者是有关登州府的事情,但是南京这边,另外有人却已经在谈有关登州府的事情了。

就在南京的一座深宅大院内,有两男一女坐在那喝茶聊天。

其中一个男的是花白胡须,明显是个老头,另外两个男女,则明显才二十出头。

但是关键的问题是,那女的和老头坐在一起,而另外那个年轻男的,则是坐在他们对面的。

从那对男女的表情神态上看,他们也不是父女关系,爷孙关系也不像,而是非常亲密的那种。

就听那个年轻男的对那老头说道:“恩师,学生于年前看得一桩怪事,学生想来,师娘必定会是喜欢的。”

那老头一听,转头看了娇妻一眼,然后才转回头看向年轻人,好奇地问道:“大木看到了何等怪事?是你师娘喜欢而不是老夫喜欢?”

大木是郑森的表字,不用说,这个年轻人便是过完年返回南京国子监的郑森了。而他的老师,便是南明有名的水太凉,如今弘光朝的礼部尚书钱谦益。

至于陪伴在钱谦益身边的,当然不可能是他的正妻,而是小妾,明末有名的秦淮十二艳之一的柳如是。

此时,郑森听到钱谦益的问话,又看着师娘带着好奇的眼神看着他,便马上回答道:“学生年前偷偷去了一趟登州府,发现一支叫太平军的队伍控制了登州府。”

一听这话,钱谦益有点意外,便皱着眉头问道:“山东不是已落入北虏之手了吗?为何还被一支反贼队伍控制?”

什么太平军,一听就知道,这肯定是一支造反的队伍。

柳如是听了,也是插嘴说道:“就这,为何师娘会喜欢?”

郑森听到他们的话,便一一回答道:“登州府那边具体的事情,学生也不知道,就只是匆匆停留了下就走了。学生说师娘会喜欢,是指在登州府,好多女的都出门做事。有当店小二的,也有女掌柜,还有女老师,甚至都还有女兵,听说还有女官,不过学生没见到。”

柳如是听到他这个话,果然睁大了眼睛,好奇的说道:“这是到了女儿国吗?呵呵呵呵……”

说着话时,她便掩嘴笑了起来。

郑森看到他师娘果然很有兴趣的样子,便马上回答道:“那倒不是,女儿国里都是女人,但登州府那边还是男人多,只不过和别的地方不一样的是,女人都有出来做事,啥都有。”

柳如是听了,带着笑意说道:“这么说来,还真是个有趣的地方,要是有机会,还真想去看看。”

钱谦益听到这话,连忙摇头说道:“如今兵荒马乱的,盗匪横行,这么远的路,去不得,去不得。”

郑森一听,连忙说道:“这倒无妨,要是师娘想去,可以坐学生的船通过海路前往,便无问题。”

他家什么情况,钱谦益和柳如是当然是清楚的。坐郑家的船,从海上到登州府,除了老天爷,谁敢为难?

柳如是一听他的话,看到钱谦益表情有点不好看,便笑着对钱谦益说道:“妾身也只是这么说说而已,老爷是朝廷的礼部尚书,如何能远行。妾身也要陪在老爷身边,就算没有盗匪,那也不会离老爷而去。”

说到这里,她转头看向郑森道:“要是大木以后再去,回来给师娘讲讲那边的趣事如何?”

能明显听出来,她其实是好奇那个地方的,也很想去看看,但是因为钱谦益,她不可能去,就只能作罢。

又聊了一阵之后,郑森告辞离去。而钱谦益是朝廷的礼部尚书,也要到衙门去的。

柳如是一个人待在府里,安静之下,不由得让她又想起了郑森所说登州府的情况。

说起来,柳如是是个很有主见的女人,对于登州府那边女人的自由,也很是向往。说真的,她还真的非常想去看看,郑森所描述的登州府,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情况。

柳如是甚至想着,以她的才华,当教师是没任何问题,说不定都还能当个女官!

想着这个,她忽然想起了她的好姐妹,同为秦淮十二艳之一的董小宛。

此时的董小宛,已经嫁给如皋才子冒辟疆为妾。是董小宛仰慕冒辟疆,一直追他,最终感动冒辟疆,才娶了她为妾的。

本来的话,他们生活在如皋倒也是幸福。但是无奈身处乱世之中,崇祯十七年,如皋的形势也急转直下,困苦的生活终究激起民变,城内杀人如麻,冒家逃难,结果又遭遇兵匪,财物丢掉大半,不得已返回如皋。

战乱后的如皋,一片破败,冒家缺米少柴,日子变得十分艰难,多亏董小宛精打细算,才勉强维持着全家的生活。

为此,冒辟疆不得不又到南京寻找机会,但是并没有机会而不得不返乡。

在冒辟疆返乡之前,柳如是有见过他一面,因此知道他家的情况。

柳如是很容易就想到了,以冒辟疆和董小宛两人的才华,他们两人应该都能在登州府找到事做,甚至两人都能当个官。如此一来,岂不是不用为养家糊口而东奔西走了?

以前的时候,董家欠下大笔债务需要小宛归还,但众多债主存心敲诈,挟持小宛去当人质。

刚好钱谦益和柳如是去游苏州,而柳如是是董小宛当初在秦淮卖艺时的好姐妹,钱谦益也曾与小宛有过颇深的交情,他虽然那时免官闲居,但在江南一带名望甚高。由钱谦益居中调停,三天内筹集三千金还清债务,又帮小宛赎身,帮了个大忙。

如今,柳如是想来想去,感觉还是要帮下自己的好姐妹才好。

想好了之后,她便等钱谦益回府的时候把想法说了。对此,钱谦益倒也没有让她为难,同意了她的想法。

于是,柳如是便立刻写了封信,派人送往如皋,给她的好姐妹带去一份希望。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