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人在嘉靖,金榜题名 > 第59章 盘根错节的关系

一个月前,范凌恒知道自家师公是唐顺之后,当晚就因情绪激动而失眠。

唐顺之是谁?

16岁中秀才,22岁在南京乡试考取第6名,23岁成为进士,全国第一。

殿试结束的时候首辅杨一清当场准备点他为状元,但唐顺之因为其和自己老爹认识,说“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执意不受状元头衔。

朝廷五次派人劝他不要这么犟,可他就是不同意,还说榜眼、探花自己都不稀罕,最后被排在了第四。

但他的策论写的太好了,嘉靖帝亲自在唐顺之的试卷上批写“条论精详殆尽”,意思是条条框框都好到了极点,挑不出毛病。

唐顺之也因此成为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个进士考试没进前三,但得到了皇帝御批的人。

虽然今年五十三岁的他才是地方正四品巡抚,在大明一众天才中平平无奇,如果告诉你,这个正四品的官职,是唐顺之入了官场,花了不到两年功夫就达到的呢?

没错,范凌恒的师公才刚出仕两年!

听杨先生说,在此之前,自家师公在家闲赋一十六年,潜心读书,中间学天文、地理、乐律、兵法、兵器、数学、奇门遁甲无一不精。

“在学问一道,唐先生与我,犹如萤火之光与皓月之明的区别。”这是杨知县的原话。

所以,听说范凌恒这个小妖孽要去浙江,一开始杨知县是怀着考校的心思给他定的一月之期。

范凌恒在杨知县面前只说自己去浙江是为了学习经文,什么为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家族,顺便为自己换取好处,这些他委婉的讲了讲,没有细说,否则他怕杨知县刺激过度,先来个大义灭亲。

但现在杨知县看着面前这小子和他手里拎的零食,不禁有些头大。

一个月把他半辈子总结的经义要点记得滚瓜烂熟;随手拿出最先进的西方船只图纸;又捣鼓出一个能把纺纱效率提高四倍的机器。

包括潮阳县马上就要实行的均平里甲法,也是这小子领着衙内的书吏和县里的账房先生,把潮阳县近十年来的田赋、里甲役、地方杂役等所有户部册目查了个底儿朝天。

就用他那个什么阿拉伯数字,十几个人,不到半个月功夫,把整整两间房册簿梳理的明明白白。

而且,在查他到任之前的册簿时,还发现了盛县丞贪污受贿的铁证。

杨知县拿着证据,一举把盛县丞为首的金捕快、王皂吏员等人一撸到底。

空出来的位子,杨世芳把之前自己看好的一些人提拔了上去,当然,也给范氏留了几个吏员的位置。

按照范凌恒所述,这些账目都是动过手脚的,换作一般人自是不好比查。

但他通过什么统计法、对比法,又建了个叫信息建模的图表。

只需要把县内各种信息填进去,就可以估算出来历年的差别,再通过差别就能知道哪里出现问题。

按这小子的说法:“人口、天气因素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每年钱粮人马的数据肯定不会相差太多,只要差得多,那就证明一定有地方出现了问题!”

他带着主簿、账房试过几次,真别说,果然如他所说。

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把范凌恒送到老师面前呆个一年半载的时间怕也是件趣事。

这会儿范凌恒还不知道自己在杨知县眼里已经成为送给唐师公的大号玩具,三下五除二把嘴里的巧果咽下肚,拍了拍手把面渣清干净,一脸坏笑道:“先生,你可得紧盯着点儿,不能让盛家偷偷摸摸把船给开走了。”

杨知县眉毛一竖,冷哼道:“他敢!此事与我潮阳县万千百姓性命攸关,他敢偷偷摸摸把船开走,我就敢一封奏折上报朝堂!”

范凌恒“啪啪”鼓起了巴掌,拍起马屁道:“我家先生大公无私,不愧是我大明官员的优秀典范!”

“你这小子,要不是知道你和盛家那点儿龌龊事,我还真以为你是在夸老师呢!”杨知县鄙夷的看着范凌恒,冷冷道。

“哎呀,先生!学生的建议可是不掺杂个人感情的,刚才所说也全都是肺腑之言!”范凌恒眨了眨眼,嬉皮笑脸道。

“盛家得罪了你可真是得罪了活阎王,论学问,虽然你算得上多闻强记,也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但比起那些出口成章的天才,还是差上几分;但也不知道你这小子到底从哪弄出这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依我看,你高中进士后,最该去的就是工部。”杨知县怪异的看着爱徒,感慨道。

范凌恒脱口而出,不假思索道:“学生认为,我最该去的应该是吏部!”

“你可真敢想,进士登科,能一举分到吏部的,除了一甲进士和二甲头名,其他人想都别想,我观你文章,最多也就是二甲,如果再配上你的字,怕是跌到三甲也有可能!”杨知县毫不留情面的打击道。

练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多的是靠反复练习,形成肌肉记忆才能写出好字。

文章一道更是如此,“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范凌恒纵然有远超常人的记忆力,八股文写出来也只能说是紧扣题目、平平无奇,想要写出远超常人的文章,还需要刹那间一闪而过的灵感。

“不过我不是还有您这位好老师,再不济,师公也行呀!”范凌恒倒没把这个问题太过放在心上。

一是因为他的文章虽然比不上那些真正的天才所写,但应付省内乡试、京城会试够用;

另外就是关系,他的未来师公唐顺之的身份可不仅仅只是一个地方大员,他还是这个时代有名的儒学大家、枪术大师。

哦,对了,范凌恒前世在哪里读到过,据传戚继光的兵法也是他教的。

在古代,但凡能称之为家的,必是在某一道某一行中,有着深厚造诣和相当名望的人。

唐顺之就是这样的人,更重要的是他被人尊称为家的行道叫“儒”。

而且,他还是心学传人,王学七派之一的南中王门学派中的意见领袖。

说到心学,就不得不提王阳明,继朱熹之后,未来千余年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提出的“致良知”、“知行合一”集“心学”之大成,开创了著名的“姚江学派”。

在他去世后,姚江学派分化为王学七派,右派中,最为出名的便是内阁成员,未来首辅徐阶;南中王门学派,唐顺之当仁不让。

另外还有自学成才的张居正、王世贞等,这些人都可称得上王学门人,但像唐顺之、张居正,把自己认作为阳明先生的子弟,与王学息息相关,但却不直接参与学派之争。

这么拐来拐去,杨知县是他的老师,唐顺之是他的师公,徐阶是他师公的好友,张居正和杨知县又是好友,四舍五入下,自己站到徐阶面前可以喊声师公伯!站在张居正面前就能喊上一句师伯!

“啧啧啧。”范凌恒觉得自己分析的没错,不由站在原地傻笑起来。

杨知县摇了摇头,不知道自己这学生又犯了哪门子毛病。

等范凌恒清醒,看到杨知县一副看傻子的眼光,不由老脸一红,连忙解释道:“先生,学生是想到能跟随师公学习,学问一道一定大有裨益,所以才愣了神。”

杨知县手抚着下巴,眯起眼睛笑道:“你若能学到我师父三成本领,怕是二甲前十唾手可得;若能学到他七成本领,最少也能探花。”

突然,他想到一件事情,既然范凌恒已经在他这里学的差不多,那考试也就没必要了,便开口道:“恰巧县里兵部要统计近十年的军械进出情况,你在后天之前把这事儿办成,该去哪就去哪儿吧!”

“先生!两天时间,你让我统计十年?”范凌恒跳了起来,满脸不敢置信。

上次查户部用了近半个月时间,这就给两天?

牛马都没这待遇吧!

“那我就不管了,反正你要完不成的话,就老老实实把吏部、礼部、刑部和工部都给我盘一遍再走。”

说完,杨知县挥了挥手,晃晃悠悠走出了书房,他才不愿让自己学生看到他脸上现在一副阴谋得逞的样子,这多有损他先生的形象啊!

既然范凌恒现在心思已经飘到了江南一带,那就在这之前让他多干点儿活。

“玉不琢,不成器。”走出门外,杨知县这么安慰自己道。

留下范凌恒一脸哭丧脸,额头几根桀骜难驯的刘海在风中孤零零飘荡。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