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误认帝师 > 第29章 流民来袭

半盏茶之后。

徐浪将写好的歌谱,交给了卢象升。

但是此时,不仅是卢象升,其他的几个虎将,脸上也都是有点懵逼。

徐浪这才猛然发觉。

这个时期,国内外都还没出现成熟的简谱呢。

“这是我闲暇时,琢磨出来的记谱方式,我把它叫做简谱。”

徐浪只好给五虎将解释。

“1唱做哆,2唱做嘞,3唱做咪……”

然而,这样并不能让卢象升等人不懵逼。

毕竟,音乐方面,他们都是外行人啊。

拿一首陌生的歌曲,对着简谱你能唱得出来吗?

别说是新手,就算是经受了十几年现代教育的你,唱的出来吗?

想到这一点,徐浪只好直接把《精忠报国》,唱给五虎将听。

“狼烟起,江山北望。

龙旗卷,马长嘶,剑气如霜。

……”

前世徐浪虽然不是专业歌手,但是至少也是麦霸级的水平。

一首歌下来,让卢象升,孙传庭,黄得功等人,都是震撼万分。

狼烟起,江山北望!

何惜百死报家国!

我愿守土复开疆!

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

这一句句歌词,都唱进了卢象升,孙传庭等人的心坎里,震撼着他们的心灵。

如今建奴崛起,吞下大明辽东大片疆域,这不就是“狼烟起,江山北望”吗?

为大明,守土开疆,何惜百死报家国!

这首词一句句唱的,竟然都是他们的心愿!

“仙师,教我唱!”

“一句一句的教我唱!”

“我一定要学会这首歌!”

“……”

卢象升,孙传庭,黄得功,曹文诏,曹变蛟五人,竟然是异口同声的,向徐浪发出了请求。

徐浪本来就是想让他们把《精忠报国》,作为腾骧四卫的军歌,甚至是作为全大明的军歌,当然不可能拒绝他们的请求。

于是,下一刻,徐浪的庄园里,响起了嘹亮激昂的歌声。

这也惊动了周围埋伏的锦衣卫,以及西峪村的村民。

当他们听清楚了歌词的内容,一个个无不震撼当场。

有的人甚至情不自禁的,跟着唱了起来。

好在自从仙师出世,这里的人也算是见惯了大世面。

所以并没有引发大的动荡。

足足半个小时之后。

徐浪已经是口干舌燥,不过也终于教会了五虎将这首歌。

“拜谢仙师!”

怀着激动的心情,五虎将再次一起向徐浪致谢。

本来只是一次礼仪式的拜访,没想到竟然有如此意外的收获。

卢象升,孙传庭等人,都是欣喜不已。

“叨扰仙师了!”

带着满满的收获,随后,五虎将辞别离开。

但是这个时候徐浪也不能闲着。

结算日要张罗的事情多了去了。

徐浪随即叫来了里长徐季。

把接下来的计划,告诉了徐季。

“把工钱发下去。”

“然后,给我大力招人,找场地。”

由于摊子越铺越大,要处理的事务越来越多,徐浪干脆把里长徐季提拔成了自己的助理,统筹一切繁杂事务。用这个时代的话说,就是大管家。

“还有,在村里建立诊所,成立免费的学堂,免费的澡堂,免费的公厕……”

西峪村就是徐浪的基本盘,现在手里有了钱,村里的公共事业必须搞上去。

全村就一百十号人,能花几个钱?

“好!我立即去办!”

听完徐浪的安排,里长徐季已经笑得见牙不见眼。

这一下西峪村全村都发达了。

每人能拿三两银子的工钱不说,仙师之前说的报销医疗,现在也要付诸实施了,而且村里有了免费的学堂,子孙后代就可以读书识字,告别贱业。

这对于西峪村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好事啊。

而且现在仙师又要开设更多的生意,招收更多的工人。

这对于村里人来说,赚钱的机会就更多了。

听完了徐浪的安排,徐季迫不及待的,就跑了出去。

片刻之后。

西峪村响起了震天的欢呼声。

“咱们村往后也有学堂了?”

“也就是说,咱们家牛娃也可以读书了?”

“拜谢仙师!”

“可以给虎子做套新衣裳了!”

“省着点吃,三两银子都够我吃一年了!”

“……”

领到工钱,村民们一片欢腾。

工钱也就罢了,西峪村的村民已经不是第一次领到仙师的福利了。

村里将要成立学堂,让村民免费上学,那才是让大家伙更加激动的事情。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知识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的。

他们这些泥腿子,根本没机会也没条件读书。

但是现在仙师不但给了他们,足以媲美朝廷九品官员的工钱,还给与了他们的子孙后代读书识字的机会。

面对如此好事,你叫他们如何能不欢呼雀跃。

但是在村子的外围,那些大明煤业的工人们,却充满了忐忑。

他们之中,有少部分是京城的百姓,但是大部分都是来自临近地区,活不下去逃难的流民。

“一个月三两银子的工钱?你们说到底是不是真的?”

这群人还在干活,但是已经有点心不在焉,都在窃窃私语着。

“我觉得应该是假的!”

“东家给我们一日吃三餐,我就已经很知足了!”

“可以不给,但是不要说有三两银子啊!让人想着就难过!”

“别闹了!一天有三餐吃,没有别的负担,这就已经很好了!你去别的地方去试试!”

“我劝你们别闹!要是这个饭碗丢了,出去外面我们就只有饿死的命了!”

“……”

这个时候,这一千名煤业工人,大部分人都不敢相信,东家所说的工钱是真的。

在这个年头,佃农也好,自耕农也好,辛辛苦苦劳累一年,交完租子,剩下的一日两餐都不够。

所以在他们看来,现在一日有三餐吃,已经是前所未有的好日子了。

就别想什么工钱不工钱了。

就在此时。

里长徐季以及商贸部经理徐进秋,带着村民拉着一辆骡车过来了。

“伙计们,都歇歇吧!发工钱了!”

徐进秋率先喊了一嗓子。

“……”

这让工人们都是猝不及防。

然后,他们都是瞪大了眼睛,看着徐进秋和徐季,根本不敢相信。

“经理,是真的吗?”

有的人忍不住问徐进秋,毕竟,招工的时候,就是徐进秋负责的。

徐进秋二话不说,立即打定了骡车的车厢。

顿时,满车的亮闪闪的银子,闪晕了工人们的眼睛。

里长徐季高声说道:

“下面,喊到名字的,过来领工钱啦!”

“张小牛,工钱三两!”

“崔大壮,工钱二两五钱!”

“……”

能拿到三两银子工钱的,是开业前就招进来的那五百人。

那二两五钱银子的,则是后来蜂窝煤大卖之后,扩招进来的人。

然而,徐季喊出工人的名字后,久久还是无人上来领钱。

“……”

因为,他们实在是无法相信,这个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好的事情。

“小牛!快上去呀!”

“大壮,喊你呢!你不想要钱我还想要呢!”

“……”

终于有人按捺不住了,纷纷提醒那两人。

亮闪闪的银子,就在眼前,领回来不就知道真假了吗?

在众人的催促下,张小牛和崔大壮这两名工人,晕乎乎的走了上去。

冰冷冷的银子,放入他们的掌心,才让他们清醒过来。

“谢谢经理!”

“谢谢里长!”

当他们反应过来,这一切竟然都是真的,连忙千恩万谢。

“真的!”

“这一切竟然都是真的!”

等张小牛和崔大壮领了银子回来,那群工人顿时沸腾了。

一日包吃三餐,而且还有三两银子的工钱,这一切竟然都是真的!

“肃静!肃静!”

“在喧哗下去,今天不发工钱了!”

在里长徐季的吆喝下,工人们才平静了下来。

发工钱才得以顺利的进行下去。

……

崇祯回到皇宫。

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按照徐浪的要求,提了几个字:

苹果酒!

营养又好喝!

前面三个是大字,后面五个是小字。

然后崇祯给王承恩下了旨意:

“把苹果酒列入宫廷御用名单。”

“明天你把朕的题字,亲自给仙师送过去。”

“谨遵圣旨!”

王承恩欣然领命。

仙师新开设的生意,都隶属于大明皇家商贸集团公司,赚了钱,他王承恩都是有半成的收益的。

单单一个蜂窝煤生意,就已经让他月入过万两银子,这要是那么多生意铺开来,那一个月是多少银子的进账啊!

做完这一切,崇祯正想午休一会儿。

“报!巡城御史求见!说有紧急事务!”

然而这时,突然一个内侍进来禀报。

崇祯只好打醒精神:

“宣他进来吧。”

不一会儿,巡城御史进来。

行完跪拜之礼,苦瓜着脸奏道:

“禀陛下,京城西城门南城门流民越来越多,聚集了近万人,为避免酿成民变,请陛下下旨施粥救济!”

是个人都知道,现在国库空虚,然而流民成灾,巡城御史还是不得不硬着头皮,请皇帝开仓救济。否则,等待他的可能是更大的灾难。

这一下,烦恼立即来到了崇祯这一边。

国库可以饿死耗子,这一茬就不说了。

实际上,施粥只是治标不治本,甚至会引来更多的流民。

然而堂堂大明京城,又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么多流民饿死街头。

“那就在西城门南城门开设粥棚吧。”

“大伴,随我出去看看。”

崇祯想找一个根本的解决之法。

王承恩连忙劝阻:

“万岁爷,流民之中,鱼蛇混杂,冒然出去,恐生意外啊!”

崇祯一摆手:

“那都是朕的子民,朕还能怕了他们不成?微服出访,再加强护卫就是了!”

王承恩看皇帝态度坚决,不敢再劝,只好遵旨。

“谨遵圣谕!”

两刻钟之后。

高时明带领2000名便衣东厂番役,率先走出了皇宫。

他们要为崇祯皇帝扫清沿途的危险,负责一路的警戒护卫。

崇祯皇帝带着王承恩,一身便衣,走出了皇宫。

不多久,一行人已经到达了西城门。

果然,放眼望去,皆是衣衫褴褛满脸菜色的流民,扶老携幼,人山人海,即使有官兵阻拦,拥挤着,仍然想要挤入京城。

崇祯见状,不仅叹息:

“百姓蒙难,皆是朕之过也。”

王承恩一阵心疼,安慰道:

“万岁爷为国为民,殚精竭虑,然而流民增多,乃是天灾的原因,非人力所能挽回。”

崇祯只是摇头低语:

“朕之过也!”

如果国库充盈,就可以妥善的安置流民,又怎会出现如此景象?

现在的情况是,国库根本不足以支撑长时间的施粥,另一方面,陕西,河南,山西的灾民极多,如果听闻京城广设粥棚施粥,恐怕会有更多的灾民,涌来京城。

那如何是好?

崇祯调动大量东厂番役出行,逃不过那些消息灵通的东林党大臣们。

同时,他们也知道,大量流民向京城冲来的真正原因。

他们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劝谏皇帝的好机会。

于是,也都纷纷微服出来。

几乎是崇祯刚到,这些大臣就来到了皇帝的身边。

“参见陛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孙居相,魏光绪,韩爌三人,同时到达。

崇祯一摆手,阻止了他们下跪。

本来就是微服私访,这当街跪下来,还怎么私访?

“参见陛下。”

这时,担任翰林院讲读官的温体仁也来了。

与东林党人不同的是,温体仁觉得,这或许是讨好皇帝的好机会。

本来呢,温体仁之前担任的是南京户部尚书,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职。

近段时间,他奉命进入翰林院做讲读官。

一到京城,温体仁就不想回去南京了。

不想回去,最简单直接的法子,当然是赢取皇帝的赏识,在京城捞个一官半职。

“温爱卿,你也来了?”

温体仁的出现,让崇祯很是意外。

温体仁拜道:

“陛下为百姓操碎了心,微臣作为臣子,自当前来为陛下分忧。”

这个态度崇祯很满意,微微颔首。

户部侍郎孙居相这时突然插口道:

“陛下可知,为何这上万的百姓,蜂拥而来,冲击京城?”

“孙侍郎知道?速速奏来。”

崇祯亲自出来,就是想查明原因,好对症下药。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