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误认帝师 > 第34章 大明之幸

仙师随随便便一出手,就进账153万两银子!

王承恩心中震撼不已。

多少老太监,贪墨一辈子,也未必能够捞到这么多的钱啊!

崇祯更是直接傻了眼。

现如今,大明一年赋税收入,也就是三百多万两银子。

但是现在,仙师卖几个股份,就已经快抵得上朝廷赋税收入的一半了!

这还不止呢。

明天早朝认购截止前,肯定还会有更多的大臣,购买大明皇家商贸集团公司的股份。

这样一来,仙师随随便便买点股份,进账可能就达到两百万两!

一算这个账,崇祯差点瘫倒在龙椅上!

早知道卖股份这么容易赚钱,他早跟着仙师学做生意了!

何必死死盯着那点农业税啊!

看着闪闪发光的那堆白银。

有一瞬间,崇祯甚至有点,想将这笔巨款占为己有的冲动。

但是,理智最终还是战胜了情绪。

虽然他缺钱,但是他可是这大明的皇帝,必须要有大格局。

仙师是能够带领大明走出困境,变成日不落帝国的唯一人选。

他这个皇帝,怎么能够为“小利”而忘大义呢!

而且,他只要把自己的股份卖掉,就是250万两的银子呢!

想到这些,崇祯的心里面,才亮堂了起来。

“禀陛下,都督同知周铉,新袭成国公朱重盛求见。说他们也想买股份。”

就在这时,一名内侍进来通报。

听到这两个人的名字,崇祯眉头一皱。

这两家做的,尽是卖主求荣的勾当,崇祯打心眼里厌恶。

“把他们宣进来吧!”

“拜见陛下!”

周铉,朱重盛同时跪倒。

“你们也想买股份?”

崇祯玩味的看着两人。

“是的,罪臣也想买大明皇家商贸集团公司的股份。”

看着崇祯对他们冷冽的态度,周铉和朱重盛都是暗叫不妙。

崇祯面若寒霜:

“你们既然知道,自己是罪臣,还有脸来朕这里求购股份?”

“回去吧!朕的股份,不卖给罪臣!”

卖给谁也不能卖给你们呀。

想到自己将来,竟然被自己恩宠有加的周奎家和朱重盛家所卖,崇祯仿佛如鲠在喉。

“陛下……”

周铉和朱重盛不禁打了一个寒蝉。

崇祯不耐烦的挥挥手:

“回去吧。朕很忙!”

如果不是看在周皇后的份上,如果不是削掉成国公的爵位会引起勋贵的集体反扑,崇祯真恨不得把这两家全部清理掉。

面对这样的情形,周铉和朱重盛只觉得浑身凉飕飕。

完了,看来他们两家在陛下这里全都完了!

然而,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两人只能黯然的,离开了皇极殿。

当天下午。

巧得很,毕自严,孙承宗,几乎是前后脚同时抵达了京城。

他们双双第一时间,来向崇祯皇帝报到。

“臣,孙承宗,拜见陛下!”

“臣毕自严,拜见陛下!”

“孙先生,毕爱卿,快快请起!”

看到这两个肱骨同时来报到,崇祯喜不自胜。

“得两位爱卿相助,朕有如蛟龙得水也!”

毕自严又拜:

“陛下锐意革新,大明中兴有望!”

作为户部尚书,毕自严并不歧视工商业。

现在陛下开设的大明皇家商贸集团公司繁荣兴旺,同时也大大的带动了京城的经济,进入京城以来,所见所闻,都让毕自严感叹。

孙承宗这个时候选择了沉默。

孙承宗对皇帝陛下的一系列举措,当然也有所耳闻。实际上,他的门生故吏极多,早有人将崇祯皇帝近来的一系列操作,通过书信,告知了他。

孙承宗暂时无法判断,皇帝这样做的好坏。

但是,沉浮宦海数十载的孙承宗很清楚,现在的大明,是需要做出改变的时候了。否则,积弊重重,内忧外患,大明可能真的要亡国了。

让孙承宗欣慰的是,皇帝起码呈现除了革新的勇气。

力排众议,另创新天地,展现出了皇帝革新的决心。

这位崇祯皇帝,有勇气有决心,如果措施得当的话,中兴大明指日可待啊。

毕自严的话,让崇祯听了很舒服:

“两位爱卿刚刚抵达京城,先四处逛逛,休息两天吧。”

“来日我们再一起共商国是。”

崇祯希望这两位大臣,先四处看看,他所做出的功绩。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现如今的京城,和以往可大不一样了。

“遵旨。”

皇帝既然都这样说了,毕自严和孙承宗于是告退。

“走,毕大人,我们一起逛逛现今的京城吧。”

退出了东暖阁,孙承宗邀请毕自严同行。

“敢不从命。”

毕自严有点受宠若惊。

要知道,孙承宗可是四朝元老,先帝天启皇帝的帝师,连当今崇祯皇帝见了,也要尊称他一生先生。

更加是关宁锦防线的缔造者。

毫不夸张的说,孙承宗就是大明朝的国之柱石。

于是,两人一起抵达了孙承宗的府邸,换了一身便装,再次走了出去。

他们对现今的京城,都是充满了好奇。

现在这个被清流士绅群起而攻之的京城,竟然是个什么样子?

在京城的街道走了一会儿。

两个人立即发现了不一样的景象。

大街上行走的京城老百姓,一个个都是精神焕发,不自觉的洋溢着幸福欢乐的笑容。全然没有了以往那种忧虑和不安。

以往随处可见的,斗鸡遛狗欺压良善的纨绔子弟,也竟然是踪迹全无。

不时行走而过的五城兵马司巡检队,队列齐整,士兵目不斜视,一脸正气。

孙承宗和毕自严对视一眼。

发现彼此的脸上,都是写满了赞叹。

两人其实都是经年的老官,四朝元老。

毕自严是1592年中的进士,随后入仕,饱经沧桑。

孙承宗是1604年考中的进士,旋即被授予翰林院编修,进入官场。

两人都是见多识广,阅历丰富。

以往的京城是个什么样子,他们非常的清楚。

隔三差五的八百里急报,回荡在京城的街道上,奏报的都是令人担忧崩溃的坏消息:建奴叩关,边关失守,疆土丢失,天灾民变,诸如此类!

长期受到这些坏消息影响的京城百姓,精神时时都处在紧绷焦虑的状态。

满城的勋贵纨绔弟子,为非作歹,无人能管,也无人敢管。

京城守备松弛,五城兵马司形同虚设。

随处可见清流士子当街抨击时政,指摘皇帝。

但是现在呢。

京城发的风貌,可谓是焕然一新。

孙承宗由衷感叹:

“看来陛下的革新,是卓有成效啊!”

打压东林党,大力整顿京营,推出新经济。这一连串的操作下来,不仅朝堂上的风气大为改变。

连京城的风貌,也让人耳目一新。

毕自严点头:

“是啊!现在的京城,感觉已经完全不一样啦!”

自打万历朝中后期以来,朝堂之上,党争激烈。

朝廷的运转也变得越来越低效。

因为不管你提出什么主张,总会有一群人为了反对而反对,跳出来阻扰你。

像现在崇祯皇帝这样的雷厉风行,大明之前的数十年间,从未有过!

说实话,毕自严越来越欣赏这位新皇帝的做派。

俨然太祖成祖之风啊!

现在大明江山风雨飘摇,正需要这样的铁血圣君,才可能挽救。

不过毕自严还是无法确定,孙承宗这位先帝帝师对崇祯皇帝革新的态度。

“孙阁老对陛下的革新,怎么看?”

孙承宗捋着胡须,叹息一声:

“穷则变,变则通。做出改变,总好过坐以待毙。”

如今的大明,都糜烂成什么样了呢?

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但凡是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大明将会走向灭亡。

所以,虽然孙承宗不太接受崇祯亲自下场经商这样的操作,但是他还是觉得,有改变好过没改变。

有人说孙承宗是东林党,这种说法是有理由的,因为孙承宗和东林党元老关系密切。

但是严格的说,孙承宗并不是真正的东林党。

因为孙承宗的态度,只取决于大政方针是否有利于国家。不会像那些东林党一样,只为了一己之私,为了反对而反对。

毕自严微微点头,脸上露出笑容。

他发现,这位孙阁老,和他竟是心意相通。

毕竟是受儒家经典熏陶长大的人,所以实际上,毕自严对于皇帝经商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太接受的。

但是作为户部尚书,毕自严更加知道,如今的大明财政,已经窘困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如果不另辟财源,朝廷的财政,很容易就会崩溃。

不知不觉间。

两人来到了前门外大街。

“走,我们去看看陛下的店铺。”

两人不约而同的,来到了大明皇家农投集团公司的店门前。

此时,只见店铺的门口,贴出了一张告示:

“愿耕作无主荒地者,公司愿意与其签订二成租子的契约!没有其他任何苛捐杂税!!!”

由于这一张告示,吸引了大量的百姓围观。

很快二月份就要来临。那时,就是春耕的开始。

所以,徐浪适时的,抛出了新的项目。

“算我一个!”

“给我一份契约!我要报名!”

“……”

由于之前土豆种植推广的先例在前,加上大明煤业的爆火,京城的老百姓对农投公司,也有了更多的信心。

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段时间以来,大明皇家农投集团公司的人,都在分批次的,给签约农户上培训课,教农户们如何种植土豆。

也就是说,告示上鼓吹的公司出种苗出技术包培训,农户出力气,这个原则,人家是在忠实的履行的。

而且公司的背后,是皇帝在撑腰。这样的情况下,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所以,招商的广告一贴出,可谓从者如流。

孙承宗饶有兴趣的问毕自严:

“毕尚书,这个事你怎么看?”

毕自严抚须长叹:

“陛下体恤民情,国之大幸啊!”

两人都是经年的老官了,都有自己的关系网,都有自己的信息渠道。

毕自严对于崇祯皇帝的一连串操作,京城近来的大变局,都是非常的清楚。

农投公司这样子,一成租子进皇家的内帑,一成租子归农投公司,是一个相当合理的方案。

现今的大明,虽然名义上是三十税一,但是实际上层层加派,加上各种苛捐杂税,农民最终要交出六成以上的租子。

留下来的粮食,根本就填不饱肚子。

所以逃民才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耕地,变成荒芜。

崇祯皇帝的这一举措,对于老百姓来说,无疑是一大善政!

就看能不能坚持下去,推广下去了。

孙承宗点头。

他当然清楚里面的弯弯绕。

崇祯皇帝这样做,等于是断了各级官吏的一大财路。等于是从士绅地主的嘴里夺食。

所以各级官绅,当然会一个劲的跳出来反对。

就看崇祯皇帝能不能一直强硬下去了。

不多久,两人有来到了大明皇家商贸集团公司的店铺前。

这时,大明煤业的门前,人山人海。

京城百姓都在排队购买大明煤业的蜂窝煤。

街道两旁,各种摊贩,更加是摆满了两排。

商贩们的鼻子灵得很,大明煤业的店门前,整日排满了人。

人们排队久了,喝碗茶,吃点小吃,那是必须的吧?

如此重大的商机,商贩们哪儿能错过?

大明煤业开业几天的功夫,这一段街道,就成了商贩们的乐园。

毕自严和孙承宗看得点头连连。

京城繁华,此地为最啊。

两人饶有兴趣的,上前看了一下传说中的蜂窝煤。

毕自严拿起一个形如其名的蜂窝煤,赞叹不已:

“据说,这样的卖球,普通之家一天烧三块就足够用。”

“这背后的仙师徐浪,绝非凡俗啊!”

有的人,或许还不知道,徐浪想要干什么。

但是毕自严已经看出来了。

成立大明皇家农投集团公司,阻止土地兼并。

打击东林党,是为了消除党争。

大力整顿京营,旨在提高中央军的战斗力。

成立大明皇家商贸集团公司,是为了盘活经济。

一桩桩一件件!

这位仙师徐浪,正在为崇祯皇帝开辟一条破局之道啊!

孙承宗同样大受触动:

“值此国家危难之秋,仙师出世,实乃我大明之幸啊!”

“孙阁老,要不,我们去拜访一下这位仙师?”

说到仙师,毕自严心中一动,提议道。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