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误认帝师 > 第35章 仙人指路

孙承宗立即表示了赞同:

“老夫正有此意。”

孙承宗对这位仙师,也是充满了好奇。

于是,两人雇了一辆马车,径直去往了天寿山西峪村。

路途上。

坐在马车中,两人谈起了当今的局势。

“陛下万不该取消了商税啊。”

毕自严情不自禁的吐槽。

作为主管财政的户部尚书,此事是毕自严心中说不出的痛。

之前,单单是矿税,朝廷每年的税收就有几百万两白银,再加上盐税,茶税,如果崇祯皇帝不取消商税的话,朝廷每年的税收,多上三四百万两不成问题。

但是由于某些人的简简单单的一句“不与民争利”,崇祯皇帝就取消了商税。

现如今,朝廷赋税收入,入不敷出,你叫他这个户部尚书,如何施为?

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啊!

如果是面对别人,毕自严不会如此吐露心声。

但是他和孙承宗的交情,非同一般。

想当年,毕自严出任天津巡抚,袁可立出任登莱巡抚,孙承宗督师蓟辽。

组成让建奴闻风丧胆的铁三角防线。

三人思想理念都非常投机,彼此的交情,非寻常人能比。

所以毕自严面对孙承宗,也就没有什么顾忌,直抒胸臆。

作为一个有大局观的大臣,孙承宗对此也很惋惜:

“那些东林党人的眼里,只有他们的生意!误国误民啊!”

但凡是有点脑子的人,都可以看出来,东林党代表的江南士绅,从中受益最大。

其实江南士绅抗税,由来已久。

天启朝的时候,江南士绅就因为抗税,和魏忠贤真刀真枪的战斗过。

当时的结果是,九千岁魏忠贤胜出,压得东林党抬不起头来。

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新皇登基,魏忠贤被弄死,东林党掌握了朝堂的话语权,之前的为朝廷创收的工商税,直接被废除。

然而这样的做法,只是养肥了东林党,及其背后的江南士绅,损害的却是大明朝的气血!

毕自严感叹:

“也幸亏有这位仙师,指点皇帝做出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否则,大明朝危矣!”

“据闻,我等被皇帝召回,并委以重任,也都是这位仙师在背后举荐呢。”

孙承宗唏嘘不已:

“这位仙师之举止,看似离经叛道,实则全都是为了挽救大明江山啊!”

在了解到仙师在背后所起的作用之后,两人都对这位仙师充满了感激。

如果不是这位仙师,大明的局势,只会更坏。如果不是这位仙师,他们可能会继续呆在家乡养老。

两人感叹唏嘘之间。

马车已经靠近了天寿山西峪村。

“我们下去看看吧。”

透过车窗,看到西峪村的繁华景象,两人都是被震惊了。

两人忙不迭的叫停马车,走了下去。

随即,一副见所未见的景象,将他们两人同时震住!

两人都是见惯了大世面的人,然而,他们从未见过如此震撼的劳动景象。

俗话说,兵过千,没有边,兵过万,没有沿。

但是这样的词汇,都无法形容眼前的景象。

长长的山谷中,无边无际的人,分作一团团,都在忙而不乱的劳作着。

毕自严感叹道:

“这怕有上万人在劳作吧!”

孙承宗点头:

“有!绝对有!”

刚才在大明皇家商贸集团公司的店铺,他们也看到了,还没有撤下去的招工广告,知道集团公司正在大肆扩招。

但是眼前的,可不只是公司找来的工人。

各种渠道供应商,大量的商贩,也充斥在其中。

送货的送货,建房的建房,干活的干活……

所以呈现给他们的,是一副震撼人心的繁华景象。

毕自严赞叹:

“一般的县城,都没有这么热闹啊!”

孙承宗点头连连:

“走,我们去会会这位仙师。”

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就将一个荒芜的小山村,建成了一座仿佛县城一样的经济体,两位大明老臣对仙师徐浪的手段,有了一个最直观的感受。

稍微一打听。

两人很容易就找到了仙师徐浪的庄园。

看到了徐浪庄园的装饰和样式,两人免不了又是一阵赞叹。

片刻之后,两人来到了徐浪的门前。

“老臣孙承宗。”

“老臣毕自严。”

“求见仙师!”

此时的徐浪,正在书写着玻璃的制造工艺。

听到这两个名字,徐浪不由霍地停住了笔。

转过头。

徐浪就看到了,两个须发花白的老者,正在他的门前鞠躬作揖。

“两位大人,快快请进!”

这两位老者,一位缔造了关宁锦防线,有效的阻挡住了建奴的铁骑,为大明争取到了喘息之机。

一位在大明崩溃的财政状况下,历史上,拼拼凑凑缝缝补补,曾经支撑大明财政近十年。

在徐浪的眼里,都是值得尊敬的人。

“两位大人请坐。”

徐浪亲自给两人斟了一杯茶。

毕自严和孙承宗的年龄和资历摆在那里,所以,两人老实不客气的,坐了下去。

“感谢仙师替陛下出谋划策,让大明有了中兴之望。”

茶未喝,两人首先向徐浪表示了感谢。

徐浪一拱手:

“身为大明子民,尽一点绵薄之力罢了。”

毕自严和孙承宗对徐浪的态度,都非常的满意。

在外面,官绅集团对这位仙师徐浪的评价,可不好。

都说他是蛊惑陛下的妖人,是霍乱朝纲的巨孽。

但是毕自严和孙承宗可不这么认为。

相反,他们担心的是,这位仙师会不会恃宠而骄?

毕竟,九千岁之类的,是有先例的。

但是徐浪对他们的态度,让他们打消了最后一层顾虑。

“得仙师出世,实乃我大明之万幸啊!”

毕自严又拜。

“大人过誉了。”

这让徐浪顿时有点不好意思了。

毕竟他一直怀着避乱的心思的,如果不是徒儿给力,搞不好他都已经跑去南方了。

传说中,这位仙师无所不能。毕自严突然想考教一下,这位仙师的才学。

“现今,大明国库财源枯竭,敢问仙师可有解决之法?”

孙承宗不由也瞪住了徐浪。

这位仙师,到底是浪得虚名,还是惊艳绝伦?

徐浪想了想,答道:

“恢复工商税,逐步取消农业税。”

“……”

徐浪的话语,仿佛一道惊雷,将毕自严和孙承宗炸的里嫩外焦!

一头懵逼!!!

恢复工商税,他们可以理解,但是取消农业税是什么鬼?

取消农业税,那大明岂不是要亡了?

徐浪侃侃而谈: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农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但是国家要想富强,还是要靠工商业。”

“国家的赋税收入,更是如此,工商税才是赋税收入的大头。”

“所以……恢复工商税势在必行,只是时机未到。当恢复了工商税,你们会发现,单单大明皇家商贸集团公司一家的赋税,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毕自严的声音,带着颤抖:

“仙师之言,太过惊世骇俗,恕老夫无法苟同。”

“农业是国家的基础,这句话我赞同,但是你说后半截,老夫觉得不可理喻。”

徐浪莞尔一笑。

他对毕自严和孙承宗的懵逼反应,并不意外。

这个时代的人,肯定无法想象,四百多年后,我华夏取消了农业税,反而更加的富强,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徐浪循循善诱:

“两位大人应该听说了,我大明煤业开业第一个月,就盈利36万多的银子,按一成的商税计算,一年可以为国库贡献多少税收?”

实际上,在后世,单单企业所得税,就在25%以上,还要加上增值税,印花税,附加税,等等,企业承担的赋税,占去了利润的三成以上。

但是,万事开头难,在一个取消了工商税的国度,从一成的工商税起征,百姓恐怕都很难一下子接受。

“……”

稍微计算了一下,毕自严就被那个数字给吓到了。

徐浪帮毕自严说出了答案:

“起码在40万两白银以上。”

“这仅仅只是卖蜂窝煤一样生意的赋税,而且,这也只是在京城卖,以后蜂窝煤的生意规模还要扩大,再加上苹果酒,香水,香皂,玻璃,等产业的赋税,毕大人,你算算,单单大明皇家商贸集团公司一家,一年就可以给国库贡献多少赋税?”

“……”

听到这样的话语,毕自严和孙承宗同时都被震住了。

因为,他们都被那个巨大的数字吓住了!

单单在京城卖蜂窝煤,一年就可以为国库贡献40万两白银,这要是苹果酒,香水香皂等其他生意,每样也都贡献几十万两银子。

这大明皇家商贸集团公司一年不得为国库贡献几百万两白银啊!

徐浪不嫌事大,继续道:

“现在大明一年的农业税收入,只有三百多万两吧?”

“两位老大人都是为官多年,应该很清楚,送入国库的是三百多万两,征收过程中和运送过程中,损耗的又是多少万两?”

“如此劳民损民伤财的税种,你们说是不是应该取消?”

“……”

毕自严和孙承宗都是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之中!

徐浪的话语,和他们自小接受的儒家教育,可谓是格格不入。

然而仔细一想,又是那么的微言大义。

作为经年的老官,毕自严和孙承宗都非常的清楚,大明的农业税只是三十税一,但是各种加派,最终百姓们负担的,实际可能达到了三十税二十!

然而这些赋税的大头,却只是养肥了各级官吏,以及路上无谓的损耗!

如果不是赋税高到难以承受,大明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逃民流民?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民变?

所以,仙师之言,看似离经叛道,但是实际上却是非常的有道理。

要是真的取消了农业税,农民就可以安居乐业,即使遇上灾荒,家中有粮,也可以从容面对,又哪里还有民变的发生?

“老夫回去,立即上疏陛下,请求大力发展工商业!”

片刻之后,毕自严发出一道呼号。

作为专研经济的户部尚书,毕自严片刻的思索之后,已经发觉了其中的利害。

此时,毕自严猛然惊醒,“士农工商,工商是贱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样的思想,是多么的害人!

如果早知道,工商业这么重要,如果早点发展工商业,大明的财政状况,何至于崩溃至此!

孙承宗同样被震撼的无以复加。

仙师三言两语,就彻底的巅峰了华夏传承了几千年的经济思想!

仿佛仙人指路,让世人看到了一个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美丽新世界。

取消农业税?

这样的言论,说出去,怕不会被人当成是疯子吧!

然而,在大明皇家商贸集团公司这个强大的实证面前,仙师的言论,又是那么的不可辩驳!

呆愣良久,孙承宗突然想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仙师,请问你对如今的辽东局势,有何看法?”

徐浪抿了一口茶,淡淡一笑道:

“辽东建奴,化外之民,一群跳梁小丑尔!”

然而,徐浪这样的说法,并不能消除孙承宗心中的担忧:

“以前是,但是如今建奴已经日渐势大,我大明军队野战对上建奴军队,已没有取胜的能力。”

徐浪淡淡道:

“问题其实主要出在大明自身。建奴一直存在,请问老大人,太祖成祖之时,建奴可敢跳出来作乱?”

如果不是大明日渐衰弱,如果不是李成梁养寇自重,又哪里来的今日建奴之强大?

孙承宗哑口无言。

徐浪侃侃而谈:

“我华夏强,则四方夷狄犬服,我华夏弱,则八面群魔乱舞!”

这其实也是中原王朝的一大定律,中原王朝强大的时候,各方夷狄像狗一样,跪舔在中原王朝的脚下,而一旦王朝末年,气势衰弱,各方夷狄就会变成一头头饿狼,恶狠狠的扑上来,要从中原王朝的身上,咬下一块肉。

现在大明的情况,就是这样。病入膏肓,然后,蒙古、建奴全都亮出了他们的獠牙,扑了上来,甚至红毛番,佛郎机这些欧洲强盗,也远渡重洋,过来抢占了小琉球(宝岛)、澳门等地。

“所以,解决辽东问题的根本,是强大自身。”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