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的消息,让裴仁基有些猝不及防。
他没有想到,杨广会在此刻令人送来圣旨,到底发生何事了?
裴仁基不是傻子,他自然能够猜到,杨广此刻令人传旨而来,肯定是有什么要事,要交给他来办。
难道是什么地方发生了变故?朝廷无人可用,所以只能让裴仁基出场吗?
对于如今的局势,裴仁基已是无可奈何,虽然他对杨广忠心耿耿,也希望能够扭转局势,让天下恢复安稳。
可他能力有限,根本无法做到。
就算是此刻,裴仁基回想起那日战场上单进的神威,仍旧有些毛骨悚然,不寒而栗,这个对手实在是太恐怖了。
根本不是裴仁基能够战胜的。
一时间,裴仁基脑海中万千思绪涌现。
只不过,不管他考虑再多,也无济于事,因为杨广的使者已经到了府上,他现在能做的,也就是接受杨广的安排。
短暂沉默之后,裴仁基没有犹豫,他点了点头,立刻带人前往迎接使者。
过不多时,裴仁基便是看到了手拿圣旨的使者。
看见裴仁基父子,使者没有耽搁,他将圣旨取出,接着朗声说道:
“裴将军,陛下圣旨,快接旨吧。”
在裴仁基父子行礼之后,使者也是立刻念起圣旨中的内容,这时候,裴仁基才知道杨广准备让他去干什么。
同时,这份圣旨之中所透露出来的消息,也让裴仁基始料未及。
那可是堂堂忠孝王啊。
曾经的伍建章威名赫赫,乃是大隋首屈一指的猛将,为朝廷立下了无数战功,所以才被封为忠孝王。
他的忠孝二字,也绝非凭空而来,正因为他对朝廷忠心耿耿,又孝名远扬,才能够得到这个封号。
可是现在,伍建章竟然造反了吗?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如此惊人的消息,让裴仁基一时间有些无所适从,这是他完全没有料到的事情。
但是,在一阵沉默之后,裴仁基也是回过神来,不管他是否理解,也都无关紧要了,因为这件事情已经发生。
如果伍建章没有造反,杨广怎会突然下令,让他领兵前去抵挡敌军。
其实仔细想想,裴仁基也能够理解伍建章的决断。有些事情,杨广做的确实做得太过分了。
哪怕是一位忠臣,也会被逼上绝路。
只不过,如今裴仁基的立场摆在这里,他也不可能同情伍建章。
杨广圣旨已到,接下来他要做的,自然是按照杨广的吩咐,率领大军去阻挡伍建章父子,维持局面稳定。
这个任务,让裴仁基压力极大。
因为他知道,这件事情绝对没有这么简单。
如果只是伍建章也就罢了,毕竟不管曾经的伍建章,再怎么威名赫赫,他终究已经年老,战力大不如前。
根本无法和全盛时期相提并论。
但是,伍建章之子伍云召就没有那么好对付了,现在的伍云召正值壮年,他继承了吴建章的枪法,战力非凡。
乃是当今大隋,屈指可数的猛将。
裴仁基并没有和伍云召交手过,但是他很清楚伍云召的厉害之处。如果要让他和伍云召硬碰硬,必然胜算渺茫。
不过,裴仁基并非孤身前往,他率领大军,任务也只是阻挡伍建章父子的攻势。
等朝廷其他战场打开局面,便会调遣大军前来支援,那时候他就无需这般担心了。
并且,伍云召再怎么厉害,也无法和单进相提并论。并不是谁都能够冲破万军,一箭诛杀大将。
短暂思索过后,裴仁基不敢怠慢,他连忙拱手答道:
“末将接旨,劳烦使者禀报陛下,末将必然全力以赴,为陛下排忧解难。”
将圣旨宣读完之后,使者也没有多言,便是带着裴仁基的答复,往皇宫而去。
一时间,府邸之中就留下裴仁基父子。
他的大儿子裴元绍,看着裴仁基面露担忧之色,有些急切地说道:
“父亲,陛下这也太难为人了,这可是忠孝王啊,想要挡住他们,哪有这么简单。”
虽然是裴仁基的儿子,但裴元庆还是很清楚现实的,自家父亲武艺虽然高强,却无法和那些顶级猛将相提并论。
伍云召少年成名,绝非等闲之辈。
次子裴元福同样是点了点头,满面担心地说道:
“爹,要不我们还是别去了吧?”
面对两个儿子的劝说,裴仁基自然知道他们心中担心,但是他的目光,依旧无比坚决,并没有任何优柔寡断之意。
只见裴仁基沉声说道:
“你们的想法,为父都明白,但是陛下圣旨已到,此事不是为父想推脱就能推脱的。
再者说了,就算忠孝王父子绝非等闲,为父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到时候,为父无需领兵与之正面交锋,只需要排兵布阵,拖延时间即可。”
裴元庆和裴元福,顿时陷入沉默之中,他们自然明白,裴仁基已经下定决心,不是他们能够阻拦的。
可是他们心中,仍旧有些担心,没有谁知道,裴仁基此番出战能否安然归来。面对如此劲敌,一不小心就有杀身之祸。
就在此刻,原本在旁边听着的裴元庆,忽然想到了些什么,他连忙站到两位兄长之前,接着振振有词的说道:
“爹,既然此战在所难免,那不如让孩儿跟你一起去吧,孩儿早就想见识见识这南阳侯的厉害了。”
裴元庆也知道伍云召的威名,但他并没有半分畏惧之色,反而显得跃跃欲试。
他如今习武有成,就是想要和当世顶尖高手好好较量一番。
既然裴仁基说他不是单进的对手,那他就从这伍云召开始,如果他能够击败伍云召,再去挑战宇文成都也不迟。
等到他击败宇文成都,无疑说明,他拥有和单进一战的实力。
看到裴元庆笃定的模样,裴仁基不由得愣了一下。
对此,他有些犹豫,因为战场可不是什么好玩的地方,没有谁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发生变故。
就算裴元庆天赋异禀,天生神力,搞不好也会有生命危险。
按照裴仁基的想法,他自然不想让裴元庆跟着他一起冒险,但是当他看到几个儿子坚定的目光,又有几分迟疑。
纠结了一会,面对三个儿子的一再请求,裴仁基终于点了点头。
毕竟,方才裴仁基已经说了,他不会以身犯险,到时候他只要排兵布阵,拖延时间即可,没必要和伍云召正面交锋。
只要他防守于营寨之中,就算伍云召武艺高强,也发挥不出来。
并且,有些事情是裴仁基不得不接受的现实。那就是他的几个儿子,作为裴家子弟,也算是将门之后。
他们终有一日,要面对战场上的残酷,如今裴仁基将他们保护得再好,也没有任何意义,他们迟早要面对。
如果他们完全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等到日后,他们独当一面时,谁也不敢确定,将会是什么结果?
与其等到未来,再让他们单独面对这样的场景,倒不如趁此机会,带着他们一起去见识见识战场上的残酷。
虽然裴仁基已经点头,但他仍旧是语重心长的说道:
“战场绝非玩笑之地,此番让你们随同为父出征,也是想让你们明白,这战场到底有多残酷,有多血腥。
你们切记,到了战场之上,你们必须听从为父的命令,若是你们胆敢擅自行动,休怪为父不留情面。”
裴仁基的表情无比严肃,三儿子自然不敢反驳,连忙点头答应下来。
虽然平日里,裴仁基对他们不算太过严苛,但父亲的威严,还是令他们不敢违抗。
就这样,此事确定下来。
裴仁基作为领兵主将,带着自己的三个儿子,一起去征战沙场。
这一战至关重要,如果裴仁基不能挡住伍建章父子的攻势,朝廷必将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
在统治裴仁基的同时,杨广也没有闲着,他早已下令调兵遣将,为接下来的出征做准备!
大隋人口众多,征调兵马并不是什么难事。
只不过,这些临时组建起来的大军,战斗力自然不能和身经百战的精锐相提并论。
接下来,裴仁基统领的就是这样的兵马。能不能完成杨广的任务,就看裴仁基自己的本事了。
这件事情,别说裴仁基自己了,就连杨广都心里没底。
杨广对裴仁基的忠心,还是信得过的。可问题是,很多东西不是忠心就能搞定的,还得看裴仁基的能力。
无论杨广对伍建章父子叛乱多愤怒,但他也否认,伍建章和伍云召的厉害之处,他们父子二人,都是猛将。
伍建章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伍云召再度崛起。并且在当今天下,闯出赫赫威名,被杨坚封为南阳侯,镇守一方。
这里面,固然有伍建章的影响,但更多还是倚仗伍云召自身的能力。
毕竟,如果伍云召是庸碌之辈,杨坚再怎么样,也不可能让他坐镇南阳关这等险要。
可是,杨广纠结也没用。
因为除了裴仁基,如今杨广根本别无选择。他只能死马当做活马医,将希望寄托在裴仁基身上了。
——
河北之地。
大战纷纷扰扰,没有停歇。
自从伍天锡出场以来,朝廷大军就处于被动之中。
杨林虽然统筹全局,构筑防线,成功挡住了义军的反扑,但是局势依旧十分不利。
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如果不能尽快限制义军,将之彻底剿灭,他们的势力只会越来越壮大,越来越难以对付。
毕竟当今天下,对朝廷,对杨广不满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这些受尽杨广剥削和压榨的百姓,他们别无选择,在这乱世之中,他们也只能加入义军,才有一线生机。
正因如此,义军的势力越来越庞大,他们的兵马越来越多。
在这种情况下,杨林也只能尽力防守,拖延时间,他在等待朝廷的援军。
如果仅凭杨林一人,想要扭转局势,剿灭义军,无异于痴心妄想。
要是没有伍天锡存在,他或许能够成功,可现在,局势早就不一样了。
伍天锡何其强悍,他有万夫不当之勇,杨林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真要算起来,按照十八杰的排名,杨林在第八,而伍天锡则是第六,他们之间差了整整两个档次,实力差距极为悬殊。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得到杨广命令的尚师徒,终于赶到了河北。
有了尚师徒这员大将,以及他率领的兵马,杨林终于能够松一口气。
虽然义军人多势众,但朝廷一方,都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在个体战力上,当然占据一定的优势。
朝廷大军,暂时稳住了局面。
虽然双方仍旧僵持,但杨林也不至于瞻前顾后,束手束脚了。
他的目标从来没有改变,那就是剿灭反贼。他们这处战场至关重要,只有尽快平定河北,才能抽调兵马,去支援其他地方。
当今大隋,叛乱此起彼伏,造反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朝廷的大将,已经顾此失彼,到处征战,根本就顾不过来。
只有镇压河北义军,除去大患,朝廷的危局才能稍微缓解一些。
就这样,在信都郡城之中。
杨林以及尚师徒等众将,皆是聚集府衙之中,要商议接下来的计划。
他们的目的,可不只是防守,更要主动出击,化被动为主动。
只见发色斑白的杨林,正坐在众将之前,近日的征战让杨林有些疲惫,但他仍旧目光炯炯,沉声说道:
“诸位,如今反贼攻势受阻,被挡在信都郡外,接下来,我们绝不能坐以待毙,诸位有何良策,不妨直言?”
这个时候,仅靠杨林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还得集思广益,大家一起来想办法,才有可能击败敌军。
众人皆是陷入思索之中,不敢掉以轻心。这场战斗至关重要,无人能够忽视。
但是反贼士气正盛,就算暂时受阻,想要将他们击败,也绝非易事。
正在此刻,一位儒雅如读书人的战将站了出来,他正是四宝将尚师徒。
尚师徒文武双全,乃是一员儒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