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金身不破 > 第576章 无题

听到马娘娘提起立法权,大家下意识的想到了,陈景恪给西方设计的那个议会。

但随即就毫不犹豫的否定了这个念头。

立法权就是制定规则的权力,是一个群体的最高权力。

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老祖宗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这个坑是绝不能踩的。

立法权必须掌握在皇帝手里,不可假于他人。

比起什么议会,他们更倾向于单独设立一个直属于皇帝的部门。

但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

历朝历代都没有专门的立法机构,这方面全靠几千年来形成的默契在运转。

所有人都有权力对某些法条提出建议。

皇帝强势的时候,主导权在皇帝手里。

皇帝弱势的时候,主导权在丞相府手里。

大明废除丞相制度,将相权分拆给了好几个部门。

天子大权独揽,真正掌握了乾纲独断的权力。

然而,立法权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皇帝英明的时候,立法的主导权掌握在他手里,一切都能正常运转。

可万一皇帝比较平庸,乃至昏庸无能呢?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丞相府谁来主导立法工作?

单独设立一个机构掌管立法?

那事情就很微妙了。

给这个机构多大的权力?

给的权力大了,这个机构会不会变成事实上的丞相府?

甚至靠着立法权,获得超越丞相府的权力?

内阁和大都督府又如何自处?

给的权力小了,一旦皇帝无法主事,它又无法独立运转,立法工作就废弛了。

可谓是两难。

最终大家习惯性的将目光看向了陈景恪,期望他能给出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

陈景恪自然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心中已经有了想法。

但他并没有直接将自己的计划说出来,而是采取了一步步引导。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立法权必须掌握在君主手里。”

“没有君主许可并批红用印,所有的法条都是废纸。”

老朱连连点头,说道:“对对对,这个权力是绝对不能下放给臣子的,否则不是倒反天罡了吗。”

其他人也都认可这个大前提。

皇权社会,制定规则的权力,必须属于君主。

哪怕这个君主只是个傀儡,名义上这个权力也必须属于他。

这是原则性问题。

陈景恪接着说道:“但人力有时而穷,皇帝日理万机不可能事事过问。”

“如果是小国寡民问题还不大,君主多操点心就可以了。”

“但大明疆域辽阔,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土民情。”

“兼且受限于信息传递速度,一个消息从南传到北都需要大半年时间。”

“没有报纸的传播,山东发生的事情,可能一辈子都传不到陕西。”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想要掌握全国详情,并制定针对性的律法政策,是不现实的。”

“所以,就需要一群专业的人,协助天子完成这项工作。”

“这群人或者说这个机构,要独立于行政、执法、监督三大权力之外。”

“他们的职责只有一个,收集全国各地信息加以分析汇总,然后供天子参考。”

众人再次点头,这一点已经取得共识。

而他们发愁的也正是这一点,这个部门具体该如何设置。

接下来就要讲干货了,陈景恪顿了一下,斟酌了一下语言才接着说道:

“这群人最好来自于全国各地,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全国所有地区的详情。”

众人:点头。

陈景恪:“这群人最好各行各业都有,如此才能了解百业的详情。”

众人:有道理。

陈景恪:“这群人最好……”

众人:“……!!!”

陈景恪一连说了七八条‘最好’,都获得了大家的认同。

随着他的话,老朱等人对这个机构渐渐有了一些模糊的认识。

但……

老朱说道:“先等等,你说的都对,可这种人要如何挑选?如何将他们聚在一起?”

朱标接话道:“要么就这个部门规模要非常庞大,能容纳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

“但这么做会不会让它显得臃肿?对朝廷的财政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朱雄英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显然已经猜到陈景恪的部分想法,但还有些不敢确定。

主要是他不知道陈景恪怎么规避那些陷阱。

所以并未出声。

马娘娘很干脆,直接问道:“你准备怎么设置这个部门?”

陈景恪不再拐弯抹角,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察举制加议会。”

闻言,朱雄英眼睛一亮,瞬间想通了一切。

这一招,妙啊。

其他人则有些疑惑。

察举制?议会?这俩能放到一块儿?

等等,貌似还真能放到一块。

徐妙锦最先反应过来,不过她只是左右看了看,并没有出声。

一直留意她的马娘娘,将她的表情看在眼里,当即说道:

“妙锦,你是不是想到了什么,不要拘谨但说无妨。”

老朱也温和的道:“是啊,大家在讨论问题,你有什么想法尽管说。”

“就算说的不对也没人会怪罪你的。”

得到两人的许可,徐妙锦才终于说道:

“那我就试着说几句……”

“老师为西方设计的选举议会制,最大的陷阱是全民直选……”

“察举制则能有效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能被推举上来的,即便不是人才,也绝不会是庸才。”

“他们当能肩负起辅助天子立法的重任。”

察举制不是全民选举,而是当地有名望的人共同推举出来的。

很多时候,是地方行政主官直接指定的。

这样的人,基本不会是庸才。

大家诟病察举制,也不是因为这种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吏不合格,而是容易被豪强大族把控门路。

老朱眉头微皱,说道:“察举制的缺点你们都知道,要如何规避这个缺点?”

徐妙锦摇摇头,说道:

“老师定然已经有了万全之法,只是我愚钝无法窥探到老师的想法。”

老朱点点头,笑道:“你能看到这些,已经不错了。”

其他人也都投以赞许的目光。

而且大家都能看得出来,她明显有些想法的。

或许是不想太高调,又或许是不确定这个想法对不对,所以还是选择了藏拙。

这种谦谨的态度更让大家满意,只有这样才能辅佐好朱雄英。

马娘娘则继续追问道:“景恪,你详细说说,准备怎么建设这个大明的议会。”

陈景恪笑道:“其实很简单,虚实结合罢了。”

“朝廷建立的议会——嗯,名字可以另外取一个,目前姑且称之为议会。”

“朝廷建立议会,要有一个常设机构来维持平日运转。”

“这个常设机构,就是实。”

“常设机构的官吏,都是朝廷直接任命的,而不是推举出来的。”

“他们的职责,是与各机构对接,及时获得各种法律制度的运转情况。”

“如果某条律法政策有问题,就及时拿出方案进行调整。”

“而且律法和政策,和现实比起来,总会有一定的滞后性。”

“议会的常设机构,如果能提前掌握这一点,就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而各机构作为律法和政策实施的主体,在工作中发现了问题,也可以及时与议会沟通。”

“议会派人做过详细调查之后,再形成书面材料上报给天子批复。”

众人不禁颔首赞同,这一点与他们所想不谋而合,只是没有他说的那般详细。

陈景恪又补充了几点,都是关于常设机构的人员设置,职能范围等方面的情况。

老朱等人也都参与了讨论。

这一点他们比陈景恪还要擅长,有了大方向的指引,很快就拿出了一个大致的框架。

一个类似于御史台的机构,当然他们没有监查权。

与大都督府、内阁、大理寺、刑部、都察院等机构平行。

但不负责任何具体的行政、执法事务。

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收集分析全国的情况,给天子提供咨询。

并按照天子的旨意,对现有律法政策做出调整。

但他们制定的政策并不能直接施行,还要经过皇帝许可。

是不是和秘书处很像?

确实很像,但并不是。

因为议会是有一定实权的,考虑到皇帝因为意外原因,无法理政的情况。

议会、大都督府、内阁和都察院,四大机构在达成一致意见后,可以临时通过某些决议。

有人或许要说了,如果四大机构联合起来,岂不是能架空皇权了。

实际上并不会。

前提是,皇帝无法理政的情况下,四大机构还要达成一致意见,才能通过某些决议。

而且还是临时决议。

等皇帝可以理政了,随时能废除。

反过来说,一个皇帝得无能到什么程度,才能让四大机构联合起来架空皇权?

真要是有人能做到这一步,那有没有这个制度,他都能架空皇权。

讨论到这里,老朱忽然反应过来,说道:

“你不是说议会和察举制结合吗?怎么说了半天,和察举制没有一点关系啊。”

众人也都露出询问的目光。

陈景恪笑道:“这里就是‘虚’的那一部分了。”

“前面我们说过,大明的疆域太辽阔了,仅靠一个机构很难了解全部情况。”

“如果强行去做,这个机构会非常臃肿,对朝廷的财政也是一个巨大负担。”

“而且当官的看问题的角度也很片面,全指望他们,是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的。”

“所以,我们有必要借助社会的力量。”

“通过察举制,选拔一部分人出来,给予他们议员的身份。”

“还有各行各业的资深从业者,也可以给他们议员的身份。”

“当然,皇帝可以直接赐予某些人议员身份。”

“议员不是官,没有任何实际权力。”

“也不需要每天当差,平日里继续干自己的老本行就行。”

“他们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收集周围信息,观察社会情况。”

“将其形成书面材料,提交给议会。”

“议会常设机构,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

“没用的归档保存,切中时弊的就派人去全国各地调查,详细掌握此类事情的情况。”

“议员的身份不是永久的,五年十年更换一批,以免有些人占着位置不干实事。”

一个产生源头复杂,又没有实权的身份,是很难催生出地方豪强的。

而且朝廷还不用负担他们的俸禄,能节省一大笔开支。

不用花钱,就意味着朝廷可以多设置一些议员。

一个身份,拥有的人多了,也同样很难催生出地方豪强势力。

老朱大喜道:“这个方法好,咱怎么就没想到呢。”

既省钱,又不会导致议会权力过大,简直完美啊。

他可是太喜欢这个想法了。

其他人也都表示,确实很不错。

相当于有了一个专门机构,免费帮朝廷收集社会信息。

如此一来,想堵住皇帝的耳目,就会变得更困难。

陈景恪等他们消化的差不多了,才继续说道:

“如果仅靠议员自发的提交资料,对朝廷来说就太被动了。”

“而且,大明的疆域太辽阔了,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大家都只根据自己本地情况提建议,很可能会给其他地域带来麻烦。”

“所以,议会有必要更加主动一些。”

老朱点点头,说道:“具体要如何做?”

陈景恪回道:“每隔三到五年,就将所有议员召集到一起开会。”

“在这个过程中,来自天南海北的议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

“而且也更容易集思广益,解决一些重大问题。”

至于为什么三到五年召开一次大会。

很简单,交通太落后了。

云南这些地方,往来一趟京城需要大半年时间。

如果每年召开一次,这些地方的议员啥也别干了,净赶路了。

不过可惜,对于这个提议老朱持反对意见:

“将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很可能会惹出乱子,咱觉得还是谨慎一点为好。”

话虽然很委婉,但意思很明白。

甚至马娘娘和朱标,也都表达了相似的意思。

朱雄英则没有发一言。

他不说话通常代表着,与老朱等人意见相左。

只不过作为儿孙辈,他不会当面和长辈唱反调而已。

所以,陈景恪也完全不着急。

反正有朱雄英在,很多事情无需着急。

先把这个类议会的东西弄出来。

将来找机会,将离京城比较近的议员召集到一起开会。

让老朱他们亲眼看看实际效果——如果那时候老朱他们还在的话。

到时候再慢慢扩大到全国也不迟。

接下来,众人就围绕这个方向,将这个类议会的机构全面梳理了一遍。

并拿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最后朱雄英说道:“这个方案暂时先不动,先趁着专项行动的机会,把执法权给分拆了。”

“等这件事情解决了,再回头慢慢弄立法权的事情。”

这个提议自然也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而且,朱雄英做事有计划有分寸,思想激进行为却很稳重。

这尤其让老朱、马娘娘和朱标满意。

他们最怕的就是朱雄英盲目变革,现在看来,是可以放心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