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金身不破 > 第579章 双喜临门

时间不知不觉进入五月,天气渐暖。

百姓们脱下厚重的冬衣,换上了轻薄透气的夏衣。

搁在往年,凤阳作为中都,早就变得热闹起来。

今年却显得格外的萧条,大街上行人稀疏,往来的行商几乎绝迹。

只有几个零星的商贩在竭力招揽客人。

看着这一幕,再回想去年这里的繁华,刘隆的心情格外沉重。

虽然他是治安混乱的受害者,此时却也不禁开始反思,专项行动到底为大明带来了什么?

一身便装的桑敬问道:“守庸在想什么?”

刘隆倒也没有隐瞒,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本以为会遭到训斥,哪知桑敬却耐心的道:

“这就是阵痛,革新必须经历的事情。”

“陈侯常说,打扫干净屋子才好招待客人。”

“现在我们就是在打扫屋子,重塑规矩。”

“只有将这一切做好了,社会才能有序发展。”

“你且等着吧,用不了多久,大明就会爆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

刘隆并没有质疑他的话,但也没有认同,而是道:

“侯爷说的我自然相信,但朝廷的手段是否略显过激了?”

“很多事情完全可以用更温和的办法来化解。”

桑敬笑了笑,说道:“你之所以会这么认为,是还没有认识到大明的变革意味着什么。”

“而且朝廷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没时间浪费在这里。”

“快刀斩乱麻虽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比起带来的好处,一切都是值得的。”

刘隆眉头微皱,这话有拿大话压人的嫌疑。

但他并不是迂腐书生,知道以桑敬的身份,肯给他说这些已经是给他面子了。

继续纠结下去,只会惹人厌烦。

但他也并未就此选择低头,而是道:

“我学识浅薄,无法反驳侯爷的话。”

“此次进京必定用心学习,希望能领悟到侯爷话里的深意。”

桑敬笑着摇摇头,忽然说道:“我的建议真的不考虑一下了吗?”

刘隆摇头道:“谢侯爷赏识,只是以我现在的学识,就算去了永义国也难有大作为。”

“所以还是先去京城拜访名师,待学有所成再答谢侯爷。”

桑敬叹道:“哎,好吧,你我也是有缘无分。”

“你已经在陈侯那里挂了名,此次定能飞黄腾达。”

刘隆感激的道:“谢侯爷吉言。”

之后两人又信马由缰的逛了一圈,才正式告别。

刘隆终于踏上了前往京城的道路。

桑敬也调头返回衙门,他自然不是专门来送刘隆的。

虽然这个年轻人很有才华,让他颇为欣赏,想要招揽去永义国。

可毕竟只是一个二十岁出头,初出茅庐的小子,还没有惊艳到让他这个开国侯亲自相送的程度。

他只是想来大街上看看民情,顺便送一送对方罢了。

实际情况告诉他,专项行动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如果不知道,光看大街上的情况,还以为正经历战乱。

但越是如此,桑敬却反而越觉得自己做对了。

“温和改良且不说能不能行得通,它本身就会造成持续性混乱。”

“是快刀斩乱麻带来的损失更大,还是持续性流血伤害大,可不好说。”

“但快刀斩乱麻,一定能给后续的变革挤出更多时间,恐怕这也是上面的考虑。”

想到这里,他的态度就更加坚定。

对永义国的一些政策,也有了更多想法。

就在这时,手下汇报庞修德求见。

桑敬不禁有些疑惑,他不是去外地搞专项行动去了吗,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莫非是遇到困难了?

想到这里,桑敬不禁有些兴奋,又可以大开杀戒了。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庞修德带回来的是好消息:

“事情成了。”

桑敬有些茫然的道:“什么成了?”

庞修德笑道:“各地官吏、士绅、富商,听说我去专办新政之事,胆子都吓破了。”

“我人还没到呢,他们就已经把新政给落实了。”

桑敬有些失望的骂了一句:“都是贱皮子……你就这么空着手回来了?”

庞修德自然明白他的意思,说道:“自然不是。”

“我将每个地方为恶最甚的一些士绅、富商,都抓起来抄了家。”

“也算是给其他人一些警告,免得他们以为朝廷好糊弄。”

桑敬奇怪的道:“这次查处的人应该不少,为何会如此顺利?”

按照原先的估计,他至少还要两个月才能回来。

庞修德说道:“我一说要拿人,当地官吏就积极配合,说拿谁就拿谁。”

“我们的人都还没动呢,他们就已经把事情办妥了,所以事情才会处理的这般快。”

桑敬有些哭笑不得,他自然知道那些人为什么这么痛快。

明知道保不住何必费那个劲儿,还不如积极配合,早点把瘟神送走。

让他在这里多呆几天,说不定又起什么事端呢。

想到这里他打趣道:“修德也是名声在外啊,让宵小之辈闻风丧胆。”

庞修德谦虚的道:“在侯爷面前,我哪敢提什么威名。”

“您才是真的威名在外,能止小儿夜啼。”

“哈哈……”两人忍不住同时大笑起来。

好一会儿,桑敬抹去眼角笑出来的眼泪,说道:

“好吧,也不是什么好名声,咱们就别在这里谦虚了。”

庞修德也笑着说道:“凤皖百姓心里不知道怎么骂我们呢。”

桑敬点点头,脸色一冷说道:“现在骂太早了点,接下来恐怕他们要恨不得生食你我之肉了。”

庞修德心头一震,问道:“确定要这么做吗?”

桑敬点点头,语气坚定的道:“如果不做,岂不是半途而废。”

“怎么,你不会事到临头怕了吧?”

庞修德深吸口气,说道:“我早就是个死人了,能活到现在,还能畅快的舒展胸臆,已经大赚特赚。”

“还有什么好害怕的。”

桑敬大笑道:“哈哈,好,就冲这个气魄,将来永义国的国相一职也未尝做不得。”

庞修德笑道:“那就借侯爷吉言了。”

在暂时处理完凤阳的事情之后,庞修德又带人在凤皖行省各个州府巡视了一圈。

所到之处官吏、大户无不俯首,无条件配合他所有的行动。

一圈巡视下来,他查抄了四百多家士绅、豪强,共逮捕犯人近万人。

查抄的钱财、古玩字画、田宅不计其数。

钱财按照三七分成,七成送往洛阳,三成分给所有办案人员。

案犯则全部交由各诸侯王的代表,由他们运往各自封国安置。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事情终于告一段落,凤皖可以恢复平静的时候。

钦差桑敬突然下令,抽调凤皖驻军、凤阳皇宫禁军,以及其他所有能调动的军队,将凤阳团团围住。

此举自然引起了极大的恐慌。

就在大家猜测,他想要做什么的时候,一封公告贴出。

因为凤阳百姓仗着圣皇同乡的身份,肆意妄为、不遵法纪、阻挠新政……

朝廷决定,将原属凤阳的七万三千余百姓,全部迁徙到海外诸侯国安置。

违令者,以谋逆罪论处。

此令一出凤皖震动,凤阳百姓更是一片哀嚎。

大家自然不愿意远离本乡本土,纷纷发起请愿书,希望朝廷能改变主意。

凤阳残存的体面人物以及读书人,更是全部出动,试图游说桑敬。

就连义惠侯府都有些坐不住了,上门拜访桑敬。

但桑敬的态度非常坚决,此乃朝廷命令,除非圣谕无人可以更改。

并且警告义惠侯好自为之,莫要把情分耗尽,步了凤阳百姓的后尘。

义惠侯回去之后就选择闭门,不再见任何外客。

那些人眼见哀求没用,就想采取一点极端手段。

有人组织了部分百姓,想要前往京城告御状。

“我们不信这是圣皇的命令,肯定是有奸臣作祟,我们要进京告御状。”

这一招,以前用来对付地方官吏,可谓是百试百灵。

然而时代变了。

桑敬直接给军队下令,所有试图离开凤阳地界的人,全部按照流寇缉拿。

等待他们的是宣判、流放,然后被早已等待在这里的诸侯王代表接走,送到海外诸侯国。

眼见道路被封死,又有人试图聚众闹事。

然而迎接他们的,是早就严阵以待的神机营。

在付出了数百人的生命后,凤阳百姓终于明白了朝廷的决心,知道事情已经无法挽回。

只能被动接受了这个现实,开始收拾自己的家当。

然而能带走的实在不多。

还有部分不愿意离开故土的人,选择了自我了断。

活着不能留,那就死了埋在故土。

在命令颁布后的一个月内,就有四百多人自杀,其中尤以老人居多。

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撼动桑敬的内心。

最初或许他还会同情这些百姓,但那一把大火,将他所有的怜悯之心都烧没了。

之后在军队的保护下,官吏们进入每一个村庄,按照户籍将所有人召集在一起。

然后以村子为单位,一批批带走。

接到命令的诸侯王,早就已经做好了所有准备,就等着把人接走了。

谁都知道圣皇决心已定,桑敬已经带头表了忠心。

他们这些人已经慢了一步,可不能继续慢下去了。

就你桑敬忠诚?我们也是大明的忠臣。

帮圣皇解决难题,我义不容辞。

对了,多分点人给我,我的封国有的是土地安置他们。

有这么多诸侯王配合,人口迁徙计划非常的顺利。

但这件事情造成的轰动,却远不止于此。

可以说天下盈沸。

圣皇怎么可以如此对待自己的同乡?

真就一点情面都不讲啊。

就算凤阳百姓有错,难道你就一点责任都没有吗。

你就是薄情寡义。

很多受到新政恩惠,给老朱立牌位的百姓,都改变了态度。

这就是乡土在华夏人心中的力量。

就算他们有万般不是,作为乡里乡亲的,你也得留一分情面才对。

民间尚且如此,上层社会就更别提了。

很多支持朝廷专项行动的人,都认为圣皇此举太过了。

洛阳这边,无数奏折如雪花般飞向皇宫。

很多老臣和读书人,前去承天门外下跪请愿。

就连许多开国权贵,都上书请求圣皇开恩。

还有人将矛头对准桑敬,认为他蛊惑圣皇,其罪当诛。

徐达等凤阳出身的权贵家门口,更是排满了前来游说的人群。

面对汹涌的民情,很多新政支持者都担忧不已。

贾思义说道:“侯爷,您说圣皇会不会被他们给说动?”

陈景恪表情淡然,丝毫不为眼前的局势所动,说道:

“你以为他们是为了凤阳百姓?不过是以此为幌子,试图翻烧饼罢了。”

“圣皇怎么可能会在这个时候退让。”

至于淮西派……早就已经被化解于无形了。

在大分封面前,什么淮西,什么江浙,什南方北方。

都没有实实在在的封国重要。

这一批分封的诸侯王里面,出身全国各地的权贵都有。

很多都是出身于淮西,甚至出生于凤阳。

你问问他们,愿不愿意接一些老乡去自己的封国居住。

“想借这个机会翻烧饼,他们纯属想多了。”

贾思义恍然大悟:“是卑职愚钝了。”

陈景恪叮嘱道:“将这次反对比较积极的人全部记下来,然后一一甄别。”

“看他们是真的为了凤阳百姓,还是别有用心。”

贾思义心中一惊,说道:“您不会是想……”

陈景恪道:“想什么呢,我可没兴趣杀他们。”

“只是一下子建那么多诸侯国,缺的不只是普通百姓,官吏更缺。”

“既然他们如此忠心为国,那自当为国分忧。”

贾思义放下心来,竖起大拇指道:

“侯爷高明,这一招可谓是釜底抽薪。”

“以后大明国内,反对新政的声音就更不成气候了。”

陈景恪笑道:“别拍马屁了,快去查吧。”

事实上也正如陈景恪所料,当得知外面那么多人反对的时候,老朱马上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

亲自露面表示此事绝无更改的可能。

凤阳百姓既然是皇家同乡,这么多年享受朝廷恩惠。

现在朝廷为了大分封发愁,他们难道不应该替朝廷分忧,为万民做个表率?

人的名树的影,别看他隐居深宫多年,威名可是半分都没有减。

这一当众表态,反对的声音直接就减少了七成。

剩下三成顽固不化的,很快就接到了旨意。

诸位都是忠公体国之人,现在诸侯国缺人,正需要你们为国尽忠的时候。

希望你们能发扬精神,前去为国分忧。

这些人自然不想去,还想挣扎一下。

然而根本就没有那个机会,早就等得心急的诸侯王们,纷纷堵门。

半请半绑的将他们送上了前往封国的船。

-----------------

就在大明开展轰轰烈烈的专项行动的时候,安西的局势也发生了意料之外的变化。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