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穿越三国,开局就砍 > 第793章 统计司挂牌,都察院上马,寒门世家争破头皮(合5K8)

“农为国之本,土地改革,事关社稷,意义重大,你务必用心,一切资源调配,有难处便直说,我会叫朝廷全力支持。”

苏曜见卫觊接下统计司司长一职后,当即殷切叮嘱,让卫觊明日便走马上任,着手组建统计司,对河东土地和人口进行全面清查。

卫觊重重叩首,千恩万谢后,又郑重询问,统计司的人员选拔,还有具体的职权问题。

他的话让本想当个甩手掌柜的苏曜微微一愣。

但是很快,苏曜就回过神来,这统计司乃是一个全新的部门,虽然现在是为了清查统计河东数据,但他终归是朝廷常设机构,涉及甚广,自然不能毫无规划。

苏曜略作思忖,缓缓开口:

“官吏选拔,首重忠诚与才干,你可从科举新晋之士中挑选那些心怀苍生、渴望建功立业者。他们初入仕途,一腔热血,尚未沾染官场的腐朽之气,能以赤诚之心对待这份工作。”

“同时,统计司作为专业机构,当以精通算学、熟悉地理和户籍管理的人员为主。”

“精通算术,才能精准核算土地面积、人口数据,熟悉地理者,才可实地勘测,绘制出精确的田亩和地图,确保土地丈量无偏差,而通户籍管理的,对人口信息的梳理与整合有着丰富经验,能使人口统计工作高效有序。”

“科举我开算学一科,所招学子就正是为了当今时刻。”

“你之后科以科举算学科选拔出的人才为核心班底,与吏部选调一些精干之吏搭配,再辅之本地征辟的熟悉田亩户籍事务的胥吏协助,当可解决人员问题。”

苏曜一席话,不但听得卫觊瞪大眼睛,其余众人也都是纷纷惊叹:

“大将军深思熟虑,竟已为统计司的组建铺好了路!”荀攸抚掌赞叹道。

郭嘉也点头附和:“大将军高瞻远瞩,早已料到今日之需,算学科的开设,正是为统计司储备人才,此乃深谋远虑之举。”

苏曜微微一笑,继续对卫觊说道:“倘若人手仍有不够,我准你在民间张贴告示,咱们唯才是举,广纳贤才,只要有一技之长,皆可前来应试。”

卫觊听后,连呼够了够了,心中大受鼓舞:

“我小小一统计司,何须如此多人才,大将军实在是厚爱有加,觊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大将军所托!”

卫觊的表态不得不说是有相当自谦成分的,毕竟这个部门就他目前所见,承载着整个大汉未来土地改革与民生规划的关键使命,绝非小事,官轻权重。

但是,他却不知道苏曜对他们的期待还要更高。

只见苏曜一摆手,正色道告诫:

“统计司虽受户部领导,但其干系重大,需直接对朝廷中枢负责,甚至有权直接向我汇报工作。”

“河东地区的人口和土地清查只是第一步任务。”

“你们做的好了,未来不止清查土地与人口,凡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诸如粮食产量、物资储备、商业贸易、水利设施乃至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皆在统计范畴之内。”

“这每一项数据,都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关乎大汉的兴衰荣辱。”

“不仅如此,为了精准把握国家发展态势,洞悉民生疾苦,每隔十年,统计司至少要进行一次全国性的人口和土地大普查。”

“只有通过详尽的数据对比与分析,我们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政策,确保大汉的长治久安。”

“你作为首任统计司司长,责任重于泰山。”

“在履职过程中,若遇到任何阻碍,无论是来自世家大族的刁难,还是其他势力的干扰,都无需畏惧,尽管向我汇报,我定当为你撑腰,全力扫除一切障碍,让统计司能够顺利开展工作,为大汉的复兴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卫觊听着苏曜的这番话,只觉肩头压力如山,却又热血沸腾。

他再次跪地,重重叩首,言辞恳切:

“大将军如此信任,觊纵粉身碎骨,亦难报万一,必以性命相搏,将统计司打造成大汉的坚实耳目,为大将军决策提供可靠支持!”

苏曜微微颔首,脸上露出满意之色:

“好,有你这番决心,我便放心了。”

“待统计司组建完成,即刻着手河东的试点工作。记住,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乃是工作的第一准则,任何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的行为,一经发现,严惩不贷。”

严惩不贷,这并非空话。

正当众人都震撼于苏曜赋予这统计司如此重大实权与任务的时候,另一个重大的改变又被摆在了眼前:

“诸位,有统计,便要有审计监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统计司负责收集、整理数据,为我们呈现大汉国计民生的真实面貌,而审计监察则是要确保这些数据真实可靠,保证每一项政策的执行都符合朝廷的初衷,不被歪风邪气所侵蚀。”

苏曜略作停顿,看向司马朗,缓缓说道:

“昔时御史台掌监察百官之职,然如今局势复杂,为更好地履行审计监察之责,我决定将御史台改设为都察院,重新梳理其职权。”

“都察院主掌监察、审计、弹劾及建议,由御史大夫领衔,下设左右都御史及副都御史,还有侍御史等人。”

“其中左都御史领衔监察司,负责全方位监督统计司的工作流程以及数据产出。”

“一旦发现统计数据存在疑点,或是统计过程中有违规操作,监察司有权立即介入调查,要求统计司给出合理说明。”

“同时,监察司也肩负着对各级官员日常行政行为的监督职责,但凡发现官员有消极怠政、结党营私等不良行径,都要及时记录并上报。”

苏曜条理清晰地阐述:

“而右都御史则主管审计司,对统计司呈交的数据进行深度核查,确保每一个数字都真实可靠,经得起推敲。”

“同时,审计司还要定期对朝廷各项财政收支、工程项目预算决算等进行审计,防止出现贪污浪费、虚报冒领等现象。”

“在土地改革相关事务中,审计司要着重审查土地丈量、分配过程中的财务往来,保障改革的经济环节不出差错。”

“不仅如此,监察和审计司还将下设至郡县,监察审计各级官府的财政收支、项目预算执行情况,乃至官员在土地分配、民生工程等事务中的履职表现,都在审计司的监察范围之内!”

“什么?!”

“都察院?”

“监察司和审计司?!”

众人听到这一连串全新的机构设置,皆是一脸震惊,面面相觑。

司马朗更是瞪大了眼睛,他本以为只是参与讨论平叛后的常规事务,没想到苏曜竟抛出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

“大将军,这都察院与监察、审计司的设立,意义重大,只是……”司马朗犹豫了一下,还是说出了心中的担忧:“如此一来,御史台的职权被重新划分,涉及诸多官员的调整,恐会引起朝中不小的震动啊。”

“我自然明白其中利害,但如今大汉局势,已到不得不改革的时候。”

苏曜微微点头,一笑道:

“而治国之要,吏治为先,若不革新吏治,加强监察,又如何能保证新政的顺利推行?”

“以往御史台虽有监察之责,却因职责宽泛、权力分散,不但难以对百官形成有效监督,且多人浮于事,以致诸多贪腐乱象丛生,政令执行大打折扣。”

“如今我改组御史台为都察院,细化监察与审计职能,正是为了改变这一局面。”

苏曜目光坚定,扫视着在场众人,语气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至于官员调整,我已有所考量。”

“此次改革,并非无端撤换官员,而是依据其才能与品行重新安排职位。”

“对于那些清正廉洁、勤勉奉公的官员,不仅不会受到影响,反而会在新的岗位上得到重用,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对于那些尸位素餐、贪赃枉法之徒,必须予以惩处,绝不姑息。”

改组御史台,这并非苏曜的临时起意,而是他早就准备着手进行的事情。

要知道,御史台由于御史台虽权力重大,但职位清闲的清贵特性,这一机构在数百年间已被世家大族们完全垄断,成为了他们安插亲信、庇护族人的温床。

在这样的条件下,许多御史及下属官员,往往更多都是凭借家族背景而非实际才能上位,导致监察工作流于形式,贪腐横行,真正有心为国效力的官员反而难以施展拳脚,完全有悖于御史台建立时的初衷。

甚至,由于苏曜之前与司空种拂的矛盾,众多御史被卷入其间,在种拂的率领下向他开炮。

在之后,虽然苏曜在大胜后废司空,且改由王允任御史大夫领衔御史台,但是是御史台内部的世家势力盘根错节,积习难改,王允虽有心整顿,但短时间内难见成效,想要一举扭转整个台院的风气,显然不是换个最高长官便能轻易解决的问题。

因此,苏曜决定趁此机会,彻底改组御史台,将其职能细化的同时把那些干吃闲饭的和那些与他作对的人都给清理出去。

新的都察院,必须要保证都是忠诚的,支持改革的人。

“为此,都察院此次新设部门,人员选拔也当优选科举出身之人,首重品德,次看才学,以寒门子弟为先。”

“嘶——”

“什么?!”

“寒门弟子优先?”

苏曜再一次语惊四座。

正如之前所说,御史台乃是清贵的衙门,是世家大族最喜欢用来给族人镀金的部门。

如袁绍、韩馥、以及眼前的司马朗,皆是御史出身的中原名族世家,就可见一斑。

如今苏曜提出都察院新人优先科举出身,而且还是寒门弟子优先,可以说是直接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御史台(都察院)垄断的念头。

因此,苏曜的话音一落,书房内的气氛顿时就变得凝重起来。

在座诸人,郭嘉是颍川寒门,对政策颇为赞同,而卫觊刚刚升官,也不会说些什么,至于王凌则是苏曜亲信,虽是世家出身,但边郡世家在朝廷的地位还不如中原寒门,更是全力支持。

唯有那司马朗和荀攸,两人届时中原名族豪门,他们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深深的寒意。

首先发话的是荀攸,他缓步出列,深施一礼道:

“大将军明鉴,臣闻《易》曰'穷则变,变则通',大将军革新御史台,诚为治世良策。然则——“

荀攸顿了顿,目光扫过满室悬挂的竹简舆图:

“自光武中兴以来,世家子弟在台谏之职亦是屡有建树:昔袁安持节雪冤,杨震暮夜却金,皆为御史清流楷模,今若尽取寒门,恐失累世簪缨之家传遗风,这寒门子弟优先一事,攸以为大将军还需斟酌才好。”

荀攸说完,司马朗紧随其后,躬身道:“公达所言甚是。”

“家父常言'诗书传家久,礼义继世长',我等子弟,生于簪缨之家,自幼便肩负光大门楣、报效国家之重任,对朝廷忠心耿耿。且经多年修习,于经史子集、律法典章等皆有深厚造诣,处理政务得心应手。”

“寒门子弟虽有进取之心,亦不乏有才学之人,但总体而言,其学识积累、阅历见识比起恐多有不及。”

“大将军若想重用寒门学子,不若先使他们任掾史,待通晓案牍后.......”

“二位所言差矣!”

忽然间,郭嘉站了出来:

“昔年颍川陈寔不过寒门,却以'梁上君子'之典教化乡里,如今大将军开科举,正是效仿先贤'举贤不避卑'之意。”

郭嘉的突然出现,让荀攸和司马朗吃了一惊。

他们没想到这个年轻人竟然敢于如此公开的直接的反驳两人的看法。

顿时,书房内的气氛愈发紧张。

只见郭嘉手持羽扇,朗声道:“大将军开科举,本意便是广纳贤才,不论出身,唯才是举。寒门子弟中,不乏有志之士,他们历经磨难,更知民间疾苦,心怀天下苍生。若因出身而拒之门外,岂不是与大将军初衷相悖?”

荀攸微微皱眉,反驳说:“奉孝所言虽有理,但世家子弟自幼受良好教育,于经史子集、律法典章皆有深厚造诣,处理政务自然得心应手。寒门子弟虽有心报国,但骤然委以重任,恐难以胜任,反误大事。”

紧接着,司马朗亦点头附和,表示他们并非反对启用寒门,而是担心他们难以担当大任:

“御史台监察百官,说起来是威风八面,但实则以小官察大员谈何容易?”

“世家子弟,有背后家世背景支持,面对封疆大吏多可挺直腰杆,宁折不弯,仗义执言。”

“而寒门子弟,一则势单力薄,缺乏人脉根基,在面对强权时,恐因畏惧权势而不敢秉公行事;二则官场复杂,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寒门子弟毫无经验,一旦深陷其中,不仅自身难保,更可能导致监察工作受阻,令改革大业功亏一篑。”

“御史此言差矣。”

郭嘉羽扇轻摇,脸上露出一丝不以为然:

“寒门子弟势单力薄不假,可正因如此,他们才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一旦肩负监察重任,定会倍加勤勉,力求公正。”

“况且,畏惧权势与否,关键在于个人的品性与操守,而非出身背景。”

接下来,双方就寒门与世家的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双方纷纷引经据典,支持自己的论据,在苏曜面前据理力争,连王凌和卫觊都被卷入其中。

但是,大家都是精通典籍,学富五车的聪明人,各有各的道理,在涉及自身立场时,是互不相让。

卫觊有两次上前打圆场劝和,结果不但没劝成,反而还被两方暗讽他之前立场不坚的投机表现。

一时间,书房内众人争得面红耳赤,各执一词,从傍晚一直吵到了深夜,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后,还是红儿见苏曜等人一直没有去用膳,带着餐食前来敲门,才暂时中止了这场争执。

红儿敲门而入,端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小心翼翼的行礼道:

“恩公,诸位大人,夜深了,先用些膳食吧,国事重要,也别饿坏了身子呀。”

这时,一直闭目沉默,恍然离线一般的苏曜才突然睁眼,他乐呵呵的看了眼红儿,又扫了眼又瞧了瞧面红耳赤的众人,微微一笑,抬手示意大家先停下争论:

“好了,都先歇歇,吃点东西,吃饱了咱们再接着议。”

看到红儿手上热腾腾的佳肴,屋中突然传来一声叽里咕噜的异响,这时众人老脸一红,终于停下争辩,纷纷落座。

红儿见状,连忙招呼下人,搬着案几进来,为众人准备餐食。

没错,搬着案几进来的。

汉朝乃是分餐制,这时不兴大圆桌,都是各用各的案几,席地而坐,分餐就食。

众人围坐,各自面前的案几上摆满了精致的菜肴,可气氛却依旧有些微妙。

红儿手脚麻利地为众人添上酒水,便悄然退下。

临走时,还被苏曜捏了捏小手,惹得她满面秀红,小声娇嗔,恩公好不正经。

然而,他哪里知道,苏曜这时真正的心情大好。

是的,心情大好。

别看今晚这些人吵得一塌糊涂,吃饭都是沉默不言,满屋子硝烟的味道。

但实际上,这一切都正在苏曜预料。

摒弃世家,寒门优先?

以苏曜之前一向实用主义优先的做法来看,他怎么可能这次突然就如此极端了。

在眼下,世家大族仍然是大汉朝堂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他们根基深厚、人脉广泛,掌控着大量的土地、财富和人口,在地方上也有着极高的影响力。

苏曜深知,若想顺利推行改革,绝不能与世家大族彻底决裂,否则他不管是作战也好,还是施政也罢,都将遭到极大的阻力。

但是,这不代表他要向光武帝刘秀那样对世家大族们步步妥协。

开玩笑,他的科举大招已经放出来了,下来只要保持稳定,每一次成功的科举都是对世家大族势力的削弱,现在是优势在我,根本没必要在这时候与他们撕破脸,冒着逼反自己统治根基的风险去强推这个事情。

因此,这一次在河东大胜,横扫当地世家叛党后,苏曜故意抛出“寒门子弟优先”这一极具争议性的观点,实际上另有其目的。

除了引出各方的真实想法,观察众人态度外,最关键的还是利用这一不合理要求进行“极限施压”。

鲁迅曾说过: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要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你若是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荀攸,司马朗代表世家大族的利益,苏曜想要大量在朝中引入寒门,尤其是让寒门子弟进入御史台这一被世家视为禁脔的地方,那不用想,必然会遭到一致性的反对。

于是乎,苏曜便故意提出“寒门子弟优先”这一极端要求,以此作为谈判的起点,来达成自己真正的目的。

而为此,苏曜还专门找来郭嘉这一寒门学子配合自己的行动。

然后嘛,自然是果不其然。

看到他们这些大聪明们吵得脸红脖子粗,精疲力竭到一句话都说不动的时候,苏曜知道,该自己出场了。

是时候结束这场漫长的争论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没有了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