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嘉和纪事 > 第十一章 幕后势力

“郑将军,可从昨日所抓之人口问出些什么?”卢明远想起昨夜的抓捕行动,随口问道。

郑荣身子微微一顿,心想果然还是逃不掉,只能硬着头皮说:“这……的确是问到一些东西,不过……”

他边说边看向胥琰,神情有些尴尬。

胥琰识趣道:“看来这里面有些事是我不能听的了,也罢。郑将军既承诺过会将我送到齐京,我便信你。至于这些事情我就不掺和了。”

说完便冲卢明远点了点头,随后干净利落地转身离开。

胥琰走后,卢明远看着郑荣沉声问道:“是不是这背后之人身份特殊?”

郑荣脸色一整,肃声道:“是,那两拨人牵扯到的两家势力分别是承恩候府和靖宁侯府。”

“呵!怪不得你要支开胥琰。这里一个是娴妃娘家、五皇子的外家,一个是冯贵妃娘家、七皇子的外家。被两个炙手可热的太子候选人的势力盯上,这要是让北漠人知晓不知道他们是会惶恐还是窃喜。”

郑荣苦笑着说:“卢小将军,您行行好,这时候就别说这些怪话了。您给个主意,拿这些人该怎么办才好。”

卢明远哂笑道:“怎么,知道这是烫手山芋就不想拿了?你们郑氏何曾真正怕过皇室,别说区区两个无权皇子,就是当今陛下郑氏不照样无所畏惧?”

郑荣忙道:“此话可万万不能乱讲啊!郑氏忠君爱国举世皆知。”

卢明远不耐烦道:“算了,我不与你纠缠这些。你可问出他们盯上胥琰的目的是什么?”

“这……”

“有什么可犹豫的,说!”

郑荣面带难色,回道:“靖宁侯府的人说胥琰殿下入京谈合作乃是利国之事,担心路上有歹人作祟,便一路尾随暗中保护。承恩候府的人却说胥琰殿下入京是北漠阴谋,为了大齐安宁,必须将他们挡在齐京之外,最好取了他的首级祭奠北境死去的将士。”

这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他们是哪来的那么大脸在乾元殿的老大人们之前就给胥琰入京之事定性,还派人前来保护或暗杀?

卢明远怒极反笑,“真难为这承恩候府和靖宁侯府如此为大齐着想啊?郑将军,昨晚那些人可是为家国大义而来,你带人拿下他们岂不是成了大齐的罪人?”

郑荣听他这话心中无奈至极,到底是谁传出的话说定国公府二公子气度豪迈,爽直大气?眼前这个将阴阳怪气进行到底的人跟这些能沾上一个字吗?

“卢小将军,算我求您。能不能出个有用的主意?”郑荣苦着一张脸哀怨道。

“这种事你不应该去信问你家统领吗?再不济你也可以去郑氏老宅求助。我不过是一个仅有虚职在身的闲人罢了,可插手不起这等大事。”

自从祖父蒙冤获罪,卢明远对大齐朝堂尤其是皇室的印象就一落千丈,所以对此事他是真心不愿插手。

郑荣心急道:“卢小将军,说起来您身上也流着郑氏的血。此前无论是在流放路上还是在矿场中,我家统领可没少看在姻亲的份上明里暗里帮忙。您难道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我家统领卷入到夺嫡之争中吗?”

卢明远知道郑荣受出身所限,对于很多事情只知其表,难触其理。因此虽然恼怒于他说的这番话,却并没有跟他在这种事上争辩。

只是冷声道:“你家统领能一路青云直上,达到今天这种成就,除了郑氏的少量资源外,靠的更是他自身的硬实力。他在下决定送胥琰入京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可能会卷入到齐京的浑水中。”

郑荣惊道:“啊?您的意思是我家统领并不在意卷入到齐京的斗争中?”

“哼!在波云诡谲的朝堂上搅风搅雨一向是你们郑氏这种世家的拿手本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又不是郑子清,干好你自己的事就行。”

卢明远说完便转身离开,言尽于此,他已经仁至义尽。

“卢小将军,您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话说了半天,这不相当于啥都没说嘛!

郑荣反复回想两人之间的对话,也就“干好自己的事”算是对他的建议。可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他想了好一会儿,也没琢磨出个所以然来。不过,有卢明远说郑子清心中有数在前,他也没那么担惊受怕。索性不去想这些糟心事,安排手下将士赶快收拾行李准备继续南下。

跟郑荣分开后,卢明远脚步一转直接去胥琰那儿了。

胥琰见到他有些惊讶:“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

卢明远坐到他对面,先是喝了杯胥琰亲手递来的茶,然后回道:“不是什么大事,不过是两个蠢儿子在周围人的撺掇下搞些小动作,期望能在老父亲那里赢得更多的关注罢了。只不过,他们的这位老父亲可不是常人,十几年来鲜少露面,却把一大家子仍然控制得牢牢的。”

他这话说的隐晦,但胥琰却能听明白这个中深意。

那两个蠢儿子说的应该是大齐目前硕果仅存的两位皇子,五皇子和七皇子。老父亲自然是大齐当今皇帝了。

说起来,这位大齐皇帝的经历也堪称传奇,胥琰在北漠时也有所耳闻。

五十余年前,这位后来的皇帝在大齐平郡王府后院一处不起眼的偏房里降生。

他父亲平郡王虽才智平庸,却是大齐萧氏皇族中少有的多子多福之人。

他出生后排序第九,生母又出身不高,所以平郡王对她们母子二人的关注少得可怜。

不过,幸而他的生母虽学识不多却明事理、辨是非。她目光长远,不惜倾尽一切,不放过任何机会来培养他。

他也争气,文韬武略样样不输其他兄弟。只是随着他年岁渐长,生母地位有限,对他的成长再难增添助力,只能如他所愿让他外出游学。

也是在这段时日,他遇到了当时怀才不遇、穷困落魄的潦倒书生韩竞,结交了意欲摆脱宗族束缚、怀揣卫国安民理想的热血少年卢松毅。

他们虽出身悬殊,却志趣相投,成为挚友。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情谊渐深。

时值太宗皇帝在位,他休养生息,励精图治,在他治下大齐国力渐盛,在北漠和西戎两个强敌的重压下终于能喘口气来。

但不幸的是太宗皇帝子嗣单薄,到暮年时最后一个儿子也因病身亡,且这些逝去的皇子并未留下血脉,导致皇室嫡枝绝嗣。

无奈之下,太宗皇帝只得从子侄中挑选嗣子。此时,他的侄子已故平亲王之子,也就是当时的平郡王,这个拥有众多子嗣的富贵闲王便入了他的眼。

一番调查之后,太宗皇帝发现平郡王虽能力平平,但性情宽和,虚怀若谷。最重要的是他儿子众多,且大多能力出众,堪为皇室典范。

多番思量之后,太宗皇帝下旨将平郡王立为嗣子,很快又因渐感身体不适将其立为太子。

册立太子后不过三个月,太宗皇帝驾崩。平郡王登临帝位,成为大齐第三任皇帝,在位十五年,是为齐顺宗。

顺宗皇帝即位后,他由原本的郡王之子一跃成为当朝九皇子。身份的转变导致他再也不能如之前那样自由自在,只能随顺宗皇帝迁居皇城。

韩竞和卢松毅也很快各奔东西,各谋前程。此后,韩竞终于在寒窗苦读二十年后进士及第,入朝为官。卢松毅也隐姓埋名,在北境凉州边军中杀敌制胜,崭露头角。

而受困于皇城内的九皇子每日面对野心勃勃的兄弟们却过得极为艰难。

他的父亲顺宗皇帝在治国理政方面见解有限,朝政多由乾元殿内的老臣把持,便是新年号“庆宁”都是当时的两位排位靠前的相爷定的。

乾元殿内的朝臣背景繁杂,但大致可分属世家、寒门两大阵营。他们大多时候都是相互对立、相互攻击的状态。顺宗皇帝往往在其中来回调停,才能让朝政顺利推行下去。

世家大族由于为大齐的立国作了颇多贡献,太祖皇帝给予了它们诸多优待,导致一些世族养成了高高在上、无所顾忌的行事作风。虽然后来太宗皇帝一度将他们的势头打压了下去,但到了性子软弱的顺宗皇帝继位,一些世家看到了机会又借机抖了起来。

世家势大,顺宗皇帝不得不多有忍让。他下面那些心高气傲、目空一切的皇子们却不能忍受,誓要将这些不可一世的世家打压下去。

有了压力,那些旧都世家便抱起团来与顺宗朝的皇子们斗智斗勇。双方你来我往,各种计策层出不穷,将朝野内外搞得乌烟瘴气。顺宗皇帝几次弹压都效果甚微。

这种混乱甚至影响到了大齐各州的安宁。很快,北漠从中看到了机会,伺机发动战争,北境三州瞬间陷入重重战火。

尤其是凉州,同时面对西戎和北漠,顾此失彼,捉襟见肘。被北漠侵入之地最多,百姓伤亡、流离失所最重。

因为此事,顺宗皇帝发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火。将在朝堂上蹦的最欢的一些朝臣抄家灭族,不顾旧都世家的激烈反对强行收走了大齐太祖当年赐给一些有功世家的丹书铁券。

更是毫不留情地把几个为了野心置百姓安危于不顾,在北漠进犯之际仍拨弄权术的皇子贬为庶人。

一时间,朝堂为之一肃。

那场风波牵连甚广,自大齐立国以来,从未有如此多的宗室权贵、世家贵胄在一夜之间从云端跌入谷底。许多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其中,不幸殒命。

那一夜的大齐新京血色弥漫,也让世人再一次见证了什么叫“天子之怒,流血千里”。借由这场被后人称作“庆宁朝争”的风波,顺宗皇帝也终于有了身为大齐皇帝的威严。

此番风波下,九皇子这样不争不抢却又能在朝会上言之有物,为解决北境危难提出可行建议的皇子终于被顺宗皇帝看到。

也是从此时,九皇子、韩竞和卢松毅三人开始相互扶持,逐渐在风云变幻的大齐朝堂站稳脚跟,并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大齐的权利巅峰接近。

在北漠与大齐开战的第十年,顺宗皇帝的身体终于在每日勉力支撑朝政的压力下垮掉。在一日上朝时晕眩倒下后,便再也没能起来。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