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嘉和纪事 > 第十三章 新京来使

面对吴克用带他去天武城的请求,卢松毅并未直接回应,而是忽然问了一个毫不相关的问题,“天武城中近日可有新京派来的使者到达?”

郑克用虽不明白他的用意,但还是仔细回道:“应该没有,末将一直跟在蒋将军身边,若有使者前来必然不会不知晓。”

卢松毅微微点头,然后淡然道:“揪出北漠细作虽难,但并非不能解决,而且也并非非我不可。”

继而他对着郑子清说:“子清,你胆大心细,比蒋易手下的那些莽夫要心思缜密得多。这件事交由你来解决最合适不过。”

郑子清惊讶道:“我还要处理矿场里的事务,哪里有时间去天武城啊?”

再说,他一个禁军统领去插手边城内务怕是会落人口实。

卢松毅劝道:“这是利国利民之事,无需担忧。至于矿场之事,也好办,你带着大半禁军把矿场内剩余的劳役全都带到天武城去,顺便让他们了解下如何守城。矿场这里留下少部分人看守即可,我还留在这里,等时机成熟的时候再去那边。”

“什么?您不跟我回天武城?这怎么能行啊!来之前我们将军千叮咛万嘱咐说一定要带您回去的。”

不等郑子清回话,吴克用当场就跳起来反对。

郑子清也不解,“这是为何?现在不正是您去天武城最恰当的时机吗?”

卢松毅并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只是坚持道:“如果你们信我,就听我安排。过些时日你们自会明白我这么做的原因。”

郑子清和吴克用面面相觑,最终还是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卢松毅的安排。

而正在天武城将军府内苦等卢松毅的蒋易,此时却等到了姗姗来迟的新京使者。

这一行人以时任兵部侍郎王衍之为首,其中的主要官员大多来自兵部,此外还有部分是都察院的御史。

在亲卫将新京来使到了天武城南门的消息传达给他后,蒋易丝毫不敢耽搁,立即前往南门亲自迎接。

只是,在见到王衍之的瞬间他心里萌发出一丝不好的预感。

这王衍之是旧都世家王氏嫡二房的长子,出身高贵。不到而立之年便青云直上,成为兵部侍郎这样的六部高官。

与蒋易这种草根出身又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才混上一城守将的三品武将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蒋易虽然每年只有回京述职的时候会与兵部的文官老爷们打交道,但就是那每次短短几日的接触都能让他感受到他与王衍之这样的天之骄子之间的格格不入。换句话说,两人之间气场不和。

即便王衍之每次对他都以礼相待,尽显世家子弟的大家风范,蒋易也难以对他产生好感。最重要的是王衍之也是支持朝廷收紧对武将控制的重要人物之一。

真是不知道新京派他这样的人来到天武城是什么目的。

蒋易心中担忧,面上却没露出来,而是大笑着直奔王衍之而去,无比热情地说:“王大人啊,可把你们盼来了。自从北漠大军来了之后,我这心始终悬着,看到你们到了我才能把心稍稍往下放些。”

王衍之先是对着蒋易行了个见面礼,然后才不慌不忙地说道:“蒋将军言重了,我等此番前来是为了探查前线形势,好让京中的老大人们做出最合适的部署和安排,尽快解决此次边患。不知现下情势如何?”

蒋易听完他的话心中火冒三丈,说是要尽快解决边患,但他们做的哪件事儿能往这上面靠?

边将的军报一封又一封的往上递,里面将北境形势的变化写得清清楚楚。哪里需要派专人来探查?浪费时间不说,更可能贻误战机。

如果不是有天武三城在这挡住了北漠南侵的步伐,怕是这群使者还未到天武城便被南下的北漠军队屠戮了。

可是为了天武城,为了从朝廷要援军要军需,这些话他一句都不能说,只能死死地憋在心里。

还得装出一副好脸来,对着王衍之亲切地说:“王大人莫急,且先随本将进城入营。咱们到了营帐中再详叙。”

随后蒋易便亲自领着王衍之一行回到军营中。

待众人依次落座,他才唤亲卫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本册子递给王衍之,那里面记载着自北漠掀起战事以来大齐北境三州敌我双方势力变化的详细情况。

蒋易读书不多,册子上的行文便直白简单。

王衍之虽不适应这种风格,但看着上面清清楚楚、一目了然的记录也并没有多说什么。

片刻之后,他合上册子,徐声说道:“多谢蒋将军,我等欲问之事在这本册子里大多都能找到答案。只是还有几个问题想要请教,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蒋易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拒绝这些使臣,直言不讳道:“王大人有什么问题只管问本将军,只要本将军知道便绝不会隐瞒。”

王衍之看了一眼随他而来的官员,而后问道:“北境三州的边城守将们自北漠兴兵以来就不停派人到新京求援,可我等一行北上,虽然看到不少百姓拖家带口往南迁徙,但大多秩序井然、并无过多紧迫之感。来到天武城后虽见大军压境,但听说也只是围而不打。这北境的形势果然如众将军所说的那样危急吗?”

听完他这番话,蒋易一口气堵在胸口,什么叫百姓南迁却不紧迫,不紧迫他们何至于抛家舍业逃往别处?什么叫边境形势没有他们描述的那么危急,不危急他至于每天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唯恐天武城陷落成为大齐罪人!

果然不该指望这些只会纸上谈兵的读书人!

可即便如此,他也只能压着火气皮笑肉不笑地解释:“王大人也看到我在册子中记载的数据了。二十多年前大齐大败北漠,迫使北漠低头和谈,当时大齐要求北漠除了退还被他们强行占据的大齐北境三州的领土外,还要求他们整体向北后撤两百里。

大齐便是在这两国之间的两百里中间地带内自西向东修筑了十二座卫城,并在每座卫城中常驻三千边军,一共三万六千兵马。

同时要求北漠在两国边境的驻军必须在两百里的基础上再后撤一百里,而且总数不得超过十万。

之所以这样要求是因为我大齐北境除在外拱卫三州的十二卫城外,三州内还共有十二座规模较大的边城。凉州有姑射、姑臧、姑获三城,朔州有“武运昌隆威严”六城,建州则有建昌、建平、建宁三城。这十二城中每城都驻有两到三万将士。加上外围卫城,兵力可达三四十万。再加上三州下属郡县内的守备军,北境整体兵力在五十万以上,足以应付北漠十万兵马。”

“是啊,此事我也在兵部卷宗中看到过。既然如此,为何还挡不住北漠区区不到两万兵马?”兵部的一个随行郎官听到这里忍不住插嘴道。

蒋易斜了他一眼,继续说道:“我刚说过,那是二十年前的情况!自两国敲定和谈,并在后续不久开通边贸后,战事不再,朝廷对边境武备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尤其是近十年来,别说为边军更换铠甲军械,就连军饷都能拖便拖。

每次边将上书请求下发军饷,朝廷要么说洛州大旱需要赈灾,要么说荆州洪涝需要修堤。更有风言风语传出说新京中有官员私下抱怨既无战事,养兵何用?有这些军饷不知道能全活多少受灾百姓的性命。

长此以往,军中将士士气萎靡,不思进取。各边城中老兵退役后,或是招不来新兵或是不愿招新兵,毕竟就算招来了也没钱养。以至于多数边军根本并未满额,甚至一千人的编制中有五百人就算不错了。

此前凉州一直有前定国公驻守,他德高望重,又十分重视边军武备情况,所以凉州边军情况尚好。朔州六城中,天武城有本将盯着还没那么遭,但其他五城和建州三城的边军战力下降严重,能赶得上二十年前的一半就谢天谢地了。三州内的大城都是如此,靠三州补给维持的十二卫城就更加不堪入目了。

反观北漠,这些年他们可从来没有老实过。虽然迫于和约,他们不敢再如以往那样派小规模的骑兵队伍南下掠夺我大齐边民,但伪装成北漠悍匪劫掠在两国之间进行贸易往来的商队的小动作却未曾停止。而且他们为向西扩展,与西戎以及极西之地的域外番邦常年进行战争。掠夺奴隶、牛羊、马匹等财富,实力逐年增长。

此消彼长之下,北漠两万铁骑不费吹灰之力掀翻我大齐数座卫城,一路畅通无阻地到达天武城就不足为奇了。

不妨与各位透个底,我天武城现在军中所有将士加起来不足两万。就算有天运天昌二城的支援,也不过三万左右。

各位大人觉得靠这三万兵马能挡这北漠铁骑几日?”

蒋易冲着刚才出声的那位兵部郎官追问道:“这位大人,你觉得咱们能挡几日?”

“这……”兵部郎官迟疑道,“在下不曾亲自参与过战事,这种事还真说不好!”

蒋易不由嗤笑,这时候又承认自己无知了,刚才不是挺能叭叭嘛。

兵部郎官有些恼羞成怒,却也不好当场发作,毕竟在座的诸位有不少都是他的上官。只是在心中默默记下了,想着以后有机会定要好好回报蒋易一番。

王衍之却好似没有受这场上尴尬的气氛的影响,仍旧冷静问道:“那依将军看,如今面对城外的数万北漠铁骑,天武城能撑过几天?如若撑不过,又会有什么后果?”

兵部侍郎的面子蒋易还是要给的,便认真回道:“依本将军看,若北漠不计代价攻城,我等能死守天武城七日便是奇迹了。而一旦天武城破,天运天昌二城也无幸存的可能。若是趁剩余的天隆三城反应不及急行军快攻的话,朔州六城必然全部陷落。到那时朔州以北再无屏障,北漠大军再无阻碍,一路南下可直抵旧都、新京。”

他这番话掷地有声,听得在座众人心中发紧。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