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大唐诗祖陈子昂 > (长篇小说)袁竹著第十六章

长安城,这座古老而繁华的帝都,仿佛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春日里,万物复苏,繁花似锦,长安城更是披上了一袭绚丽的华服,展现出它独有的魅力。

城中的大街小巷,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各式各样的店铺林立,从精致的玉器店到飘香的茶馆,从热闹的市集到幽静的书院,每一处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而在这繁华之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些文人墨客的身影。

他们或身着长袍,手持折扇,漫步于曲江之畔,吟诗作对,以诗会友;或聚于书院之中,挥毫泼墨,以文载道,探讨天地万物之理。他们的谈笑风生,他们的才情横溢,为这座古城增添了几分书卷气和人文情怀。

陈子昂,便是这众多文人中的一员。他年轻而富有激情,怀揣着对文学的无限热爱与追求,踏入了这座繁华的帝都。在这里,他见识到了更加广阔的天地,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遇到了他人生中的贵人——薛令。

薛令,作为当朝文坛的领袖之一他,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博大的胸怀,成为了无数士子心中的楷模。陈子昂深知,若能得到薛令的赏识与指导,自己的文学之路必将更加宽广。于是,他精心撰写了《上薛令文章启》,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与志向。

上薛令文章启

某启:一昨恭承显命,垂索拙文,祇奉恩荣,心魂若厉,幸甚幸甚。某闻鸿锺在听,不足论击缶之音;太牢斯烹,安可荐羹藜之味?然则文章薄伎,固弃于高贤;刀笔小能,不容于先达:岂非大人君子以为道德之薄哉?某实鄙能,未窥作者,斐然狂简,虽有劳人之歌;怅尔咏怀,曾无阮藉之思。徒恨迹荒淫丽,名陷俳优,长为童子之群,无望壮夫之列。岂图曲蒙荣奖,躬奉德音,以小人之浅才,承令君之嘉惠,岂不幸甚!岂不幸甚!伏惟君侯星云诞(一作挺)秀,金玉闲成,衣冠礼乐,范仪朝野。致明君于尧舜,皇极允谐;当重寄于阿衡,中阶协泰。非夫聪明博达,体变知机,如其仁,如其仁。方当拔俊赏奇,使拾遗补阙,坐开黄阁,高视赤松,然后与稷、契、夔、龙,比功并德,岂徒萧、曹、魏、丙,屑屑区区而已哉?某实细人,过蒙知遇,顾循微薄,何敢祇承?谨当毕力竭诚,策驽磨钝,期效忠以报德,奉知己以周旋。文章小能,何足观者?不任感荷之至。

春风和煦的午后,陈子昂独步于曲江之畔,手中紧握着刚完成的《上薛令文章启》草稿,心中既有忐忑也有期待。薛令,当朝文坛之领袖,以其深厚的学养与广博的胸怀,引领着文风变革,是无数士子梦寐以求能得其青眼的人物。

陈子昂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封自荐信,更是他文学理想的一次宣言。他渴望通过这篇启文,不仅展示自己的才华,更希望能与薛令大人共议文学之道,携手推动文坛新风。于是,他笔下生花,字字珠玑,将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对时局的见解以及对未来的憧憬,都融入了这薄薄几页纸中。他还在犹豫,是否去登门请教薛令。

次日清晨,陈子昂身着素衣,手持精心誊写的《上薛令文章启》,踏入了薛府的大门。府内古木参天,书香四溢,一派文人雅士之风。陈子昂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畏之情,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经过一番通报,陈子昂被引至薛令的书房。书房内,薛令正端坐于案前,手执一卷古籍,眉宇间透露出超凡脱俗的气质。见陈子昂到来,他微微一笑,那笑容仿佛春风化雨,瞬间融化了陈子昂心中的紧张与不安。

“子昂贤侄,久闻其名,今日得见,实乃幸事。”薛令的声音温和而有力,让人心生敬意。

陈子昂连忙上前,恭敬地呈上《上薛令文章启》,并简要阐述了自己的文学理念与志向。薛令接过启文,细细品读,时而点头赞许,时而眉头微蹙,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待阅毕,薛令放下启文,目光深邃地望着陈子昂,缓缓说道:“子昂贤侄,你的文章气势磅礴,见解独到,实属难得。更难能可贵的是,你心中有丘壑,志存高远,欲以文章济世,此等胸怀,令人钦佩。”

陈子昂闻言,心中激动不已,他深知这不仅是对自己才华的肯定,更是对自己未来道路的鼓励与期许。他连忙躬身行礼,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自此以后,陈子昂便成了薛令府上的常客。两人时常秉烛夜谈,从诗词歌赋到治国理政,无所不谈。薛令以其丰富的学识与深邃的见解,为陈子昂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而陈子昂则以他的才情与激情,为薛令的文学世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薛令的提携与指导下,陈子昂的诗文更加成熟,其作品不仅在长安城内广为传诵,更引起了朝野上下的关注。他用自己的笔,书写着时代的风云变幻,抒发着人民的心声,成为了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文学巨匠。

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那篇《上薛令文章启》。它不仅开启了陈子昂与薛令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更成为了他文学道路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见证了他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士子,成长为一代文学大家的辉煌历程。

当陈子昂手持启文,踏入薛府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便与这位文坛巨匠紧密相连。在薛令的悉心指导下,陈子昂的诗文日益精进,他的名声也逐渐在长安城中传开。他与薛令之间的师生情谊,更是成为了文坛上的一段佳话。

从此,陈子昂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他的笔触触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他的诗文充满了对时代的深刻洞察与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他的作品不仅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赞誉,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而长安城,这座繁华似锦的古城,也因为有了这些文人墨客的点缀与装扮,而变得更加生动与多彩。它见证了无数文学巨匠的崛起与辉煌,也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在长安国子监的这段求学经历,对陈子昂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在这里获得了宝贵的知识与经验,更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为日后的文学创作与仕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段青春岁月,成为了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记忆之一。

“历抵群公,都邑靡然属目矣。由是为远近所称,籍甚。”这句话,便是对陈子昂那段辉煌时光最生动的写照。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与努力,不仅赢得了京城中人的尊敬与赞誉,更将自己的名声传遍了天下。他的诗文,成为了那个时代文学的瑰宝,被后人传颂不衰。而陈子昂本人,也因此被后世尊为“文宗”,成为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的偶像与榜样。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