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结尾的音乐声响起,视频彻底结束,再自动跳到下一个视频前,李放先一步按下了暂停。
“时间这么晚了,司徒估计也饿了吧?”李放开口道,“我贸然将司徒带来,自然要一尽地主之谊,司徒也来尝尝我们现代的美食。”
说着,李放将带回来的东西摆在了茶几上。
王允只是看了一眼,眼神就又转到了李放身上。
“史书何在?”
王允语气显得有些平静,但李放还是能听出一丝急迫来。
李放抬头看去:“我说了,司徒不认识现代字,给了你,你也看不懂。”
“那你就给我读!”王允喝令到。
李放脸色一沉:“司徒!现在不是在你们大汉,我这里也不是你的司徒府,若是司徒真想回去,那我即刻送你回去。只是大汉之事自此就与我无关了,若是司徒天真的以为知晓了那一点历史,就能中兴大汉,司徒尽可直言相告,我绝不阻拦!”
“你!”
别说成为司徒后,哪怕是他没当上司徒时,也是名满天下的名士,何曾有年轻人这么不客气的回怼他?
可看着李放认真的神情,他心中闪过一个念头:“此子是认真的。”
“不行!老夫还未知此事真假,这史书之说也未曾确定,不能就这么糊涂的走了!”
王允想了许多,但在外界却只是一瞬。
愣了片刻,王允胸膛起伏了数次,还是坐了下去。
李放心中也松了一口气,他其实也怕王允转身便走。
救不了大汉,李放其实没必要非上赶着去帮忙,可答应了任红昌要帮她救她的朋友,李放还是不想食言。
“这些古人都有执念,所以才能被我拿捏。”李放心中暗道,“老赵、曹髦、李治他们都是如此,如今的王允,比之他们或许更甚。”
在原本的历史上,赵祯自不必说,仁宗之名光耀千古。
曹髦杀身成仁,亦不失魏武风范。
李治,虽然古人有所褒贬,但现代人普遍来说,还是认可他的能力与功绩的。
而王允呢?
刚刚看的视频里,直接将他批驳为亲手葬送了大汉最后一口元气的人。
视频自然有其局限性,所说也未必是事实,可结果过程没错,在不知情的王允看来,他如何能甘心?
一生效忠的大汉亡了,自己还徒留一个刚直的虚名,这对他的人生都是一种否定。
在未知全貌之前,他如何敢轻易的离开?
“司徒一下子接受了太多的消息,我知道您可能有点受不了,不妨先吃点,咱们慢慢聊。”
李放将饭盒推了过去,里面是一盒炒面,还有一双一次性筷子。
闻到炒面的味道,王允没忍住咽了下口水。
坚持了这么久,耗费了不少精力,还别说,王允真的饿了。
“咔嚓!”
李放将自己的筷子掰开,清脆的声音传入王允的耳中,更加勾起了他的食欲。
最后,他还是默默的端了起来,学着李放的样子将筷子掰开,真的吃了起来。
“嗯?”面条刚一入口,王允就感觉到不对了。
“此物,此物里加了什么?”
王允有些震惊。
“没有啊?没加别的东西啊?”李放很奇怪,抬眼看了过去,“我连辣椒都没让人放,不至于没法下咽吧?”
“此物为何这般美味?”
现代的味精、十三香等各色调料,瞬间征服了王允的舌头。
他自问乃是当朝司徒,说吃过见过,那都是小瞧王允了。
天下间的美食也没少吃,可这盒卖相不佳的饭食里,王允却吃到了以往从未感受过的美味。
被过分刺激味蕾,反而让王允心生警惕。
李放的手段是他前所未见的,谁知道他会不会有什么迷惑人心的手段?
比如,下药之类的?
王允不得不防。
“为何这般美味?”李放哑然,“司徒啊,我身旁这位任姑娘,人家只是董卓府上的一个婢女,初来此地时,反应都不像您似的,这么大。至于吗?不就是一盒炒面而已?”
说着,李放伸手示意:“我自己吃的也是这个,还有什么不同不成?”
仔细看了看,王允也觉得自己确实有些反应过激了,确实失态了。
当下也不再多言,稍稍转过身去,开始吃面。
有王允在,李放也不好边吃边聊,就在一片沉默的诡异气氛中,这顿晚饭算是完事了。
李放把垃圾桶递了过去:“吃剩的盒子丢在这里面就行了,剩下的还有烤串,司徒也可以试试。”
“不必了!”王允冷着一张脸回道。
他今天丢的人已经够多了,再当着两个小年轻的面撸串,万一把油渍弄到身上,那就更丢脸了。
王允此时只想知道,真实的历史究竟是什么样的。
李放无奈的耸耸肩,既然他没这么口福,那就自己吃呗。
吃着串,李放开口问道:“司徒想我问些什么?现在就能开口了,也可以试着找找看,我说的话有没有什么破绽。”
王允皱眉看了李放一眼,强忍着内心的不适开始思考。
古人讲究食不言寝不语,王允出身世家,自然更看重礼仪。
李放这轻佻的举动,在王允看来,十分不能接受。
可谁让他手里有王允想知道的消息呢?
人在屋檐下,王允也只能忍耐了。
静下心来思考后,一时间千头万绪涌上心头,王允竟然不知该先问什么。
沉默了半晌,他方才沉重的开口询问:“方才那人说老夫不愿赦免西凉余部,导致他们纠结作乱反攻长安,可老夫怎会不知道自己?”
说到这儿,王允抬高了声调:“彼辈虽附逆与董贼,罪当无赦,然西凉兵士骁勇,我素来知晓。行刺董卓之前,我便千方百计的谋取兵权,就是为了防备他们作乱。可那时的我又怎会如此轻率无备,坚持不赦李郭等辈?”
王允目光炯炯有神的盯着李放,想看看他怎么解释。
对于西凉军的处理,王允是考虑过的。
这些人有武力,但是能收服,他自问知晓那些人的危险,怎么可能刻意去逼反他们?
这便是他认为的破绽。
“呵。”李放轻笑一声。
他还以为王允会问什么刁钻的问题,原来是这个啊。
李放摇了摇头:“别说司徒不清楚,其实没看史书之前,我也不清楚司徒为何如此不智。”
丢掉手中的签子,李放坐直了身子,准备好好跟王允解释一番。
最开始,在李放的印象中,王允就是铲除董卓后得意忘形了,这才坚决不赦免李傕、郭汜等人。
被逼上绝路的贾诩为了自保,无奈之下只好出面劝住了李郭二人,这才有了之后的文和乱武。
也正是因为此计,这才使得贾诩自此之后有了个“毒士”之名。
可实际上,王允其实并非是真的要对李傕、郭汜等人赶尽杀绝。
起码在明面上不是如此。
要知道,铲除董卓后的王允那可谓是志得意满,而且紧随其后的是一个接一个的好消息。
董卓败亡后,其实西凉军也不能说是群龙无首。
最起码,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还在外统领大军呢,而且李傕、郭汜、张济、贾诩等人都是牛辅手下的校尉。
历史上董卓死后,同样背叛了董卓的李肃就曾手持诏命,前去诛杀牛辅,可却被牛辅击败。
这证明了,牛辅当时还是能掌控麾下部队的。
但牛辅这个人素来没什么担当,自己扛不住事儿,因为有士卒逃走,他自己这个主将反而慌了神,收集了一堆财宝,准备连夜逃走。
结果被手下见财起意,然后牛辅就这么草率的死了。
牛辅既死,余下的西凉众人基本不足为虑。
吕布、胡轸、徐荣、杨定、樊稠等人,要么是已经归降,要么就是身处关中,手下兵少无力反抗。
这些人完全不是阻碍。
至于其他的威胁,威信最大的牛辅自寻死路,剩下的李傕、郭汜等人,职位最高不过是校尉。
换言之,此时的西凉军中,只剩下一群没有资历,且群龙无首的中级将领。
在外人看来,他们内斗尚且顾不过来呢,怎么会有联合的可能?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这支部队一开始就差点原地解散,后面王允的赦书一直没来,他们也依旧纷争不断。
但是,有一个人让他们团结了起来,他就是贾诩贾文和。
这才有了后面的,李郭汇聚西凉大军反攻长安,短短数天之内,长安城陷,吕布逃奔关东,王允身死。
可实际上,王允并非是不愿意赦免李傕郭汜等人,而是他想的太多了。
李傕等人在第一层,而王允在第五层。
这倒没什么。
但是最关键的一点,王允以为李傕等人同样在第五层,这就很致命了。
史书记载:(王)允初议赦卓部曲,吕布亦数劝之。既而疑曰:“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
“司徒啊,有时候你实在是太过聪明了。”说到这里,李放不禁感慨了句。
“你能想到的事,难道你以为那些惊恐中的大头兵也能想到吗?”
王允脸色越发的难看。
因为他明白自己为何这么做了,而且他扪心自问,这是自己能做出来的事。
王允觉得,李傕、郭汜等人手握重兵,有罪也变成没罪了。
况且他们那些人只是中层将领,本身也不是王允必须要打击的对象。
因此他自作聪明的认为,如果自己跑去赦免他们,那不是就证明那些人有罪了吗?
这反而会让他们心生疑虑,所以干脆就一切如常,不治罪也不赦免,就当无事发生。
这种想法,就是典型的文人思维了。
他以为李傕、郭汜等人会和他有默契,大家就当做一切都没发生过。
本质上,这是王允延续了黄巾之乱前的政治习惯。
当时朝廷之上,宦官、外戚、士族三方斗的不可开交,但互相之间也有着政治默契。
你这边给个信号,另一方立刻就能猜到你要做什么。
互相之间心领神会。
政治斗争嘛,没有谁像李放似的,上来就当面锣对面鼓的把话全说清楚。
可现在不同了,王允忘了,自己现在的对手,是一群惊弓之鸟。
董卓死了,牛辅死了,李傕郭汜他们就等着一份赦免诏书给他们指明方向呢。
你不给,他们要么就做鸟兽散,要么就干脆反了他娘的。
因为贾诩的存在,所以他们选择了第二条路。
实际上,除了赦免诏书外,王允其实还有过第二次机会。
牛辅死后,李傕等人惊慌失措。
史载:牛辅既败,众无所依,欲各散去。(李)傕等恐,乃先遣使诣长安,求乞赦免。王允以为一岁不可再赦,不许之。傕等益怀忧惧,不知所为。
李傕等人等不到消息后,曾经派遣过使者,主动向长安低头,请求赦免的。
如果这个时候王允能及时洞察他们的心思,下旨赦免,一切就都还来得及。
“可惜啊。”李放匪夷所思的摇了摇头,“司徒你竟然以什么‘一年之内不可大赦两次’的借口,拒绝了他们?我还真想问问,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我......”
王允嘴唇开合了数下,说不出话来。
他不下赦免诏书,李傕等人接受不到好消息,自然就全往坏处想了。
之后贾诩登场劝说:“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相率而西,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事济,奉国家以正天下;若其不合,走未后也。”
贾文和一句话,坚定了李傕、郭汜之心,二人起兵西返长安。
旬日之间,便收拢大军十余万,汇聚了樊稠、李蒙等董卓旧部,声势震天。
其实这个时候,王允依旧有机会翻盘。
长安再怎么样也是帝都,城高池深,也不至于西凉军围城十天就破城而入了。
当时的城内可是有并州军的,对面又是一群为求活命之人的最后一搏。
只要挺的时间长一点,李傕、郭汜那些人必然会生内乱,有吕布在,抓住破敌战机,也非是不可能。
可还是那句话,这一切的机会,王允都没有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