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震古烁今 > 第230章 自以为是的王允

随着结尾的音乐声响起,视频彻底结束,再自动跳到下一个视频前,李放先一步按下了暂停。

“时间这么晚了,司徒估计也饿了吧?”李放开口道,“我贸然将司徒带来,自然要一尽地主之谊,司徒也来尝尝我们现代的美食。”

说着,李放将带回来的东西摆在了茶几上。

王允只是看了一眼,眼神就又转到了李放身上。

“史书何在?”

王允语气显得有些平静,但李放还是能听出一丝急迫来。

李放抬头看去:“我说了,司徒不认识现代字,给了你,你也看不懂。”

“那你就给我读!”王允喝令到。

李放脸色一沉:“司徒!现在不是在你们大汉,我这里也不是你的司徒府,若是司徒真想回去,那我即刻送你回去。只是大汉之事自此就与我无关了,若是司徒天真的以为知晓了那一点历史,就能中兴大汉,司徒尽可直言相告,我绝不阻拦!”

“你!”

别说成为司徒后,哪怕是他没当上司徒时,也是名满天下的名士,何曾有年轻人这么不客气的回怼他?

可看着李放认真的神情,他心中闪过一个念头:“此子是认真的。”

“不行!老夫还未知此事真假,这史书之说也未曾确定,不能就这么糊涂的走了!”

王允想了许多,但在外界却只是一瞬。

愣了片刻,王允胸膛起伏了数次,还是坐了下去。

李放心中也松了一口气,他其实也怕王允转身便走。

救不了大汉,李放其实没必要非上赶着去帮忙,可答应了任红昌要帮她救她的朋友,李放还是不想食言。

“这些古人都有执念,所以才能被我拿捏。”李放心中暗道,“老赵、曹髦、李治他们都是如此,如今的王允,比之他们或许更甚。”

在原本的历史上,赵祯自不必说,仁宗之名光耀千古。

曹髦杀身成仁,亦不失魏武风范。

李治,虽然古人有所褒贬,但现代人普遍来说,还是认可他的能力与功绩的。

而王允呢?

刚刚看的视频里,直接将他批驳为亲手葬送了大汉最后一口元气的人。

视频自然有其局限性,所说也未必是事实,可结果过程没错,在不知情的王允看来,他如何能甘心?

一生效忠的大汉亡了,自己还徒留一个刚直的虚名,这对他的人生都是一种否定。

在未知全貌之前,他如何敢轻易的离开?

“司徒一下子接受了太多的消息,我知道您可能有点受不了,不妨先吃点,咱们慢慢聊。”

李放将饭盒推了过去,里面是一盒炒面,还有一双一次性筷子。

闻到炒面的味道,王允没忍住咽了下口水。

坚持了这么久,耗费了不少精力,还别说,王允真的饿了。

“咔嚓!”

李放将自己的筷子掰开,清脆的声音传入王允的耳中,更加勾起了他的食欲。

最后,他还是默默的端了起来,学着李放的样子将筷子掰开,真的吃了起来。

“嗯?”面条刚一入口,王允就感觉到不对了。

“此物,此物里加了什么?”

王允有些震惊。

“没有啊?没加别的东西啊?”李放很奇怪,抬眼看了过去,“我连辣椒都没让人放,不至于没法下咽吧?”

“此物为何这般美味?”

现代的味精、十三香等各色调料,瞬间征服了王允的舌头。

他自问乃是当朝司徒,说吃过见过,那都是小瞧王允了。

天下间的美食也没少吃,可这盒卖相不佳的饭食里,王允却吃到了以往从未感受过的美味。

被过分刺激味蕾,反而让王允心生警惕。

李放的手段是他前所未见的,谁知道他会不会有什么迷惑人心的手段?

比如,下药之类的?

王允不得不防。

“为何这般美味?”李放哑然,“司徒啊,我身旁这位任姑娘,人家只是董卓府上的一个婢女,初来此地时,反应都不像您似的,这么大。至于吗?不就是一盒炒面而已?”

说着,李放伸手示意:“我自己吃的也是这个,还有什么不同不成?”

仔细看了看,王允也觉得自己确实有些反应过激了,确实失态了。

当下也不再多言,稍稍转过身去,开始吃面。

有王允在,李放也不好边吃边聊,就在一片沉默的诡异气氛中,这顿晚饭算是完事了。

李放把垃圾桶递了过去:“吃剩的盒子丢在这里面就行了,剩下的还有烤串,司徒也可以试试。”

“不必了!”王允冷着一张脸回道。

他今天丢的人已经够多了,再当着两个小年轻的面撸串,万一把油渍弄到身上,那就更丢脸了。

王允此时只想知道,真实的历史究竟是什么样的。

李放无奈的耸耸肩,既然他没这么口福,那就自己吃呗。

吃着串,李放开口问道:“司徒想我问些什么?现在就能开口了,也可以试着找找看,我说的话有没有什么破绽。”

王允皱眉看了李放一眼,强忍着内心的不适开始思考。

古人讲究食不言寝不语,王允出身世家,自然更看重礼仪。

李放这轻佻的举动,在王允看来,十分不能接受。

可谁让他手里有王允想知道的消息呢?

人在屋檐下,王允也只能忍耐了。

静下心来思考后,一时间千头万绪涌上心头,王允竟然不知该先问什么。

沉默了半晌,他方才沉重的开口询问:“方才那人说老夫不愿赦免西凉余部,导致他们纠结作乱反攻长安,可老夫怎会不知道自己?”

说到这儿,王允抬高了声调:“彼辈虽附逆与董贼,罪当无赦,然西凉兵士骁勇,我素来知晓。行刺董卓之前,我便千方百计的谋取兵权,就是为了防备他们作乱。可那时的我又怎会如此轻率无备,坚持不赦李郭等辈?”

王允目光炯炯有神的盯着李放,想看看他怎么解释。

对于西凉军的处理,王允是考虑过的。

这些人有武力,但是能收服,他自问知晓那些人的危险,怎么可能刻意去逼反他们?

这便是他认为的破绽。

“呵。”李放轻笑一声。

他还以为王允会问什么刁钻的问题,原来是这个啊。

李放摇了摇头:“别说司徒不清楚,其实没看史书之前,我也不清楚司徒为何如此不智。”

丢掉手中的签子,李放坐直了身子,准备好好跟王允解释一番。

最开始,在李放的印象中,王允就是铲除董卓后得意忘形了,这才坚决不赦免李傕、郭汜等人。

被逼上绝路的贾诩为了自保,无奈之下只好出面劝住了李郭二人,这才有了之后的文和乱武。

也正是因为此计,这才使得贾诩自此之后有了个“毒士”之名。

可实际上,王允其实并非是真的要对李傕、郭汜等人赶尽杀绝。

起码在明面上不是如此。

要知道,铲除董卓后的王允那可谓是志得意满,而且紧随其后的是一个接一个的好消息。

董卓败亡后,其实西凉军也不能说是群龙无首。

最起码,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还在外统领大军呢,而且李傕、郭汜、张济、贾诩等人都是牛辅手下的校尉。

历史上董卓死后,同样背叛了董卓的李肃就曾手持诏命,前去诛杀牛辅,可却被牛辅击败。

这证明了,牛辅当时还是能掌控麾下部队的。

但牛辅这个人素来没什么担当,自己扛不住事儿,因为有士卒逃走,他自己这个主将反而慌了神,收集了一堆财宝,准备连夜逃走。

结果被手下见财起意,然后牛辅就这么草率的死了。

牛辅既死,余下的西凉众人基本不足为虑。

吕布、胡轸、徐荣、杨定、樊稠等人,要么是已经归降,要么就是身处关中,手下兵少无力反抗。

这些人完全不是阻碍。

至于其他的威胁,威信最大的牛辅自寻死路,剩下的李傕、郭汜等人,职位最高不过是校尉。

换言之,此时的西凉军中,只剩下一群没有资历,且群龙无首的中级将领。

在外人看来,他们内斗尚且顾不过来呢,怎么会有联合的可能?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这支部队一开始就差点原地解散,后面王允的赦书一直没来,他们也依旧纷争不断。

但是,有一个人让他们团结了起来,他就是贾诩贾文和。

这才有了后面的,李郭汇聚西凉大军反攻长安,短短数天之内,长安城陷,吕布逃奔关东,王允身死。

可实际上,王允并非是不愿意赦免李傕郭汜等人,而是他想的太多了。

李傕等人在第一层,而王允在第五层。

这倒没什么。

但是最关键的一点,王允以为李傕等人同样在第五层,这就很致命了。

史书记载:(王)允初议赦卓部曲,吕布亦数劝之。既而疑曰:“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

“司徒啊,有时候你实在是太过聪明了。”说到这里,李放不禁感慨了句。

“你能想到的事,难道你以为那些惊恐中的大头兵也能想到吗?”

王允脸色越发的难看。

因为他明白自己为何这么做了,而且他扪心自问,这是自己能做出来的事。

王允觉得,李傕、郭汜等人手握重兵,有罪也变成没罪了。

况且他们那些人只是中层将领,本身也不是王允必须要打击的对象。

因此他自作聪明的认为,如果自己跑去赦免他们,那不是就证明那些人有罪了吗?

这反而会让他们心生疑虑,所以干脆就一切如常,不治罪也不赦免,就当无事发生。

这种想法,就是典型的文人思维了。

他以为李傕、郭汜等人会和他有默契,大家就当做一切都没发生过。

本质上,这是王允延续了黄巾之乱前的政治习惯。

当时朝廷之上,宦官、外戚、士族三方斗的不可开交,但互相之间也有着政治默契。

你这边给个信号,另一方立刻就能猜到你要做什么。

互相之间心领神会。

政治斗争嘛,没有谁像李放似的,上来就当面锣对面鼓的把话全说清楚。

可现在不同了,王允忘了,自己现在的对手,是一群惊弓之鸟。

董卓死了,牛辅死了,李傕郭汜他们就等着一份赦免诏书给他们指明方向呢。

你不给,他们要么就做鸟兽散,要么就干脆反了他娘的。

因为贾诩的存在,所以他们选择了第二条路。

实际上,除了赦免诏书外,王允其实还有过第二次机会。

牛辅死后,李傕等人惊慌失措。

史载:牛辅既败,众无所依,欲各散去。(李)傕等恐,乃先遣使诣长安,求乞赦免。王允以为一岁不可再赦,不许之。傕等益怀忧惧,不知所为。

李傕等人等不到消息后,曾经派遣过使者,主动向长安低头,请求赦免的。

如果这个时候王允能及时洞察他们的心思,下旨赦免,一切就都还来得及。

“可惜啊。”李放匪夷所思的摇了摇头,“司徒你竟然以什么‘一年之内不可大赦两次’的借口,拒绝了他们?我还真想问问,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我......”

王允嘴唇开合了数下,说不出话来。

他不下赦免诏书,李傕等人接受不到好消息,自然就全往坏处想了。

之后贾诩登场劝说:“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相率而西,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事济,奉国家以正天下;若其不合,走未后也。”

贾文和一句话,坚定了李傕、郭汜之心,二人起兵西返长安。

旬日之间,便收拢大军十余万,汇聚了樊稠、李蒙等董卓旧部,声势震天。

其实这个时候,王允依旧有机会翻盘。

长安再怎么样也是帝都,城高池深,也不至于西凉军围城十天就破城而入了。

当时的城内可是有并州军的,对面又是一群为求活命之人的最后一搏。

只要挺的时间长一点,李傕、郭汜那些人必然会生内乱,有吕布在,抓住破敌战机,也非是不可能。

可还是那句话,这一切的机会,王允都没有抓住。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