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喜临门?”李放好奇的问道,“除了有了孩子,还有什么喜事?你不会指的是,外面那群御史被打发走了吧?”
赵祯摇了摇头:“自然不是。”
“那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嘴里缓缓吐出两个字来,赵祯表情轻松的说道:“报纸。”
“嗯?报纸已经办好了?”李放精神一振。
“不错!”赵祯喜笑颜开,“本来早就想说的,可诸事接踵而来,反倒把这事给忘了。”
“如今报纸的第一期已经编排完毕,报童也都安置妥当,只等明日就能开售了。我方才说要出宫,也是想顺道看看,报纸反响如何。”
吕夷简在旁插话问道:“官家,不知那第一期报纸的内容,可否给老臣看上一眼。”
他还是不放心,毕竟这玩意是要在全城铺开的。
万一里面有什么不好的言论,那就糟了。
“好说。”赵祯转头便去桌案上翻了翻,找出陆业明送来的样本递了过去。
吕夷简道谢过后,双手接了过去。
李放看到这,忽然心中一动提议道:“我觉得,以后倒不如每期报纸发行前,都交给吕公过目,让他帮你把把关。”
免费的审核人员,不用白不用。
李放还记得呢,这报纸行业里,也有赵祯答应自己的两成分红呢。
吕夷简这边自然没有不答应的道理,他巴不得如此呢。
他最担心的就是李放有什么奇思妙想,背着他说通了赵祯,二人胡搞。
如今正好免去了他这个担忧。
答应下来之后,吕夷简便开始埋头读着报纸,看看上面有没有什么犯忌的内容。
另一边的李放,则开始和赵祯商议明天的行程。
“你每天大概是几点下朝?我到时候把人都带来,让她们帮我看了那么久的店了,也该发点员工福利,就当团建了。”
北宋一日游,估计世界上任何一个公司,都没办法搞出来这种公司福利吧。
赵祯看了下手机想了片刻:“你明日,早上八点左右吧,我在此处等你们。你准备带谁来?除了二位姑娘外,李九郎要不要来?还有曹家小弟。”
“曹髦怕是不成,他现在哪有那个功夫。”李放摇摇头,“至于李治......”
“说来也奇怪,平常他早早的就过来,一待就是一整天,按理来说,今天也该如此。可直到我过来你这儿,他都没去,今天说不定来不了了,明天我看看吧,能叫上就叫上。”
听李放这么说,赵祯笑了下:“他身为皇子,连着数日往来两界之间,恐怕是许久都未进学了。估计是朝野有了非议,太宗皇帝让他今日好生进学去了吧。”
皇族怎么样?该学习还是要学习,李治自然也免不了。
所以赵祯才这么猜测。
“可能吧。”李放想了下,同意了这个说法,“要不我回去再去趟唐朝问问,给他要个假期?他自己也说要办报纸,刚好来取取经。”
“我觉得不用。”赵祯拦住了李放,“我这里有全套资料,若是能顺利推行,他只需按照计划实行就好,没必要再改什么,还是进学的机会要紧。你可能觉得那些都是什么封建糟粕,但我们古人可不这么想。”
“他要夺嫡,好学也是一个加分项。”
李放看向赵祯:“你这知识都学杂了,一口一个封建糟粕、封建迷信的,我们现代人也没有这么批评你们古代吧?”
二人闲聊呗,等吕夷简那边看完,敲定了报纸发行之事,今天就算圆满了。
就在闲聊之时,二人耳边忽然响起一声巨大的叫好声。
“好词!”
吕夷简击节而叹,摇头晃脑的吟诵:“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好词,好句,好词,好句啊!”
杨慎不愧号称大明第一才子,他这首《临江仙》哪怕放在北宋,也能占有一席之地。
而且这首词,越是年纪大的人,越能感受到其中的妙处。
吕夷简百般品味这首词,口中不住的赞叹。
至于下面的小说正篇,他都没去看上一眼。
李放与赵祯相视一笑,心中闪过两个字:妥了!
能让吕夷简这般失态,已经足够证明报纸能吸引人了。
只要能吸引到观众,那他们设想的抢占舆论高地的政策,便能顺理成章的推行下去。
如此一来,闪转腾挪的余地也就有了。
等到吕夷简情绪落下了些,李放上前打断了他:“吕公?吕公?先别看了,您先说说这报纸内容如何?”
下面的就剩小说内容了,前面的时政、新闻、策论等板块吕夷简都已经看过了。
小说不过是辅助内容,这些板块才是赵祯和李放关注的重点,也是二人的目的所在。
吕夷简从文字中回过神来,又翻看了些前面的内容,开口赞道:“奇思妙想,神来之笔,此物再配合上官家此前所言的推广教育,将彻底改变我朝局势,官家的所颁布的政策,很难再被他人故意曲解。”
高屋建瓴的看待问题,使得吕夷简一下子就看出了报纸的妙处。
古代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皇权不下乡。
你皇帝老子规定的政策再好,到了下面,层层加码之下,往往也与统治者的初心背道而驰。
底层百姓往往无从得知真实的消息,自然是当地官员豪绅说什么,他们信什么。
王安石的青苗法好不好?
如果能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当然是好的,不仅能给百姓一条活路,更能盘活民间的经济。
可当这个法令下发到基层,官员们或为了政绩,或为了钱财,哪怕是不需要借钱的百姓,也要被强制摊牌。
这样的政策如何会不受到百姓抵制?
因此,王安石的名声,在当时便一直不好,乃至后来南宋建立后,更是追根溯源,将北宋灭亡的锅扣在在了王安石头上。
这就属于是天大的冤枉了。
王安石变法确实有各种问题,但他的问题再大,也大不过宋徽宗赵佶去!
若是当时有了报纸,起码百姓就能多一个了解朝廷政策的渠道。
或许眼下这个渠道还很薄弱,辐射不了太广远的距离,百姓也很难反抗官员、大户的盘剥。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吕夷简能够看到,这个报纸背后所蕴藏的巨大力量。
现代的那些技术他也看到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只会越来越快。
随之而来的,就是舆论力量的大大增加。
可赞叹的同时,吕夷简又有些担忧:“官家,此物虽有大利,可若是所托非人,带来祸患也不会小了,万务小心为上。”
“这一点吕公放心。”赵祯认真的回道,“朕知晓此物乃是双刃之剑,所以不敢有丝毫马虎,况且如今吕公不也在把关吗?朕自能高枕无忧。”
“嗯,老臣定不负官家所托!”吕夷简认真的回道。
“啪!”
旁边的李放一拍双手,站起身来:“皆大欢喜,我也该回家了,明天早些过来,咱们一起出去逛逛。”
“且慢!”吕夷简拦住了李放。
“嗯?吕公还有事?”
迎着李放疑问的目光,吕夷简还有些迟疑:“这《三国演义》,不知可否赠老夫一本?”
方才看了个开头,其中的遣词造句,便已经吸引住了吕夷简。
熟悉的历史,不同的演绎方式,罗贯中的著作放在这个时代同样是顶尖作品。
李放哑然失笑,他还以为吕夷简是有别的什么要叮嘱自己的,原来是这件事啊。
“行!我明天早些去书店买了,给吕公带来。”李放随口应了下来。
挥手作别了二人,当着几个人的面,李放消失不见,返回现代。
这时,一旁沉寂许久的郭氏瞠目结舌的看着李放消失的地方:“官,官家!他,他怎的突然......”
“呵呵,若无这个本事,皇后以为,朕凭什么要与他称兄道弟。”赵祯笑着回道。
他这边在哄媳妇,吕夷简同时起身告辞:“官家,娘娘,老臣也告退了,年岁大了,精力不济,该回家了。”
“朕送送吕公。”
不顾吕夷简的推辞,赵祯把吕夷简送出门外,安排了宫人随行,这才返回殿内。
“官家,那位李叔叔,难道是天上的仙人?”郭氏好奇的迎上来,满脸的兴奋。
趁着刚才赵祯出去送人,郭氏又检查了一番李放消失的地方,没有发现任何的猫腻。
这个古人,自然就开始了常规猜测。
赵祯看着媳妇,仿佛想起了自己初次穿越时的情况。
伸手揽过郭氏,赵祯带着她去榻上坐下:“这事就说来话长了,待朕跟你慢慢道来。”
长夜漫漫,这对刚刚为人父母的夫妻还有很多话要说。
......
现代,李放重新回到了家中,本来没打算去多久,谁知道突发情况这么多。
耽误下来,这会儿外面天都有些黑了。
摸了摸肚子,李放嘀咕道:“还没吃饭呢,等下去问问她们俩吧,看看她们吃没吃。”
慢慢琢磨着,李放下到了一楼。
“嗯?”
李放紧赶两步来到柜台前,拍了下李治的后背:“你今天怎么回事?你爹他让你去补习了?来这么晚?”
第一眼他就看到了坐在柜台边的李治,他在低头摆弄着手机。
“阿兄。”
“郎君。”
“你回来啦。”
三个人,三样打招呼的方式。
李放应了声,然后神秘兮兮的说道:“这次北宋之旅,可谓是不虚此行,等下我跟你们讲。”
说罢,李放看向李治,想先听听他怎么说。
未来的大唐天子,被他爹揪着去学习,怎么听怎么搞笑。
可李治却表情有异,他沉默了会儿,然后只是随口回道:“非是如此,阿耶只是考教了我一番便没再多言,我今日是另有他事。”
看李治神情不对,李放收敛了笑容:“怎么了?你大唐是出什么事了?”
看了眼李放,李治摇了摇头:“我只是在想,为何亲生兄弟之间,能闹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呢?阿耶如此,我与兄长们亦是如此。”
说罢,李治情绪低落的叹息一声。
李放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李治心里比谁都清楚,他并不需要自己的解答。
无奈的拍了拍他,以示安慰。
李放转移的话题:“你们知道我今天去北宋,发生啥事了吗?”
一旁的徐妙锦也看出了李治情绪不对,适时的问道:“什么事?不会是又有人把你打成蛊惑皇帝的妖人吧?”
“你就不能盼着我点好?”
李放白了她一眼,然后才开口说道:“老赵他媳妇怀孕了!”
“媳妇,怀孕?”
几人沉思片刻,徐妙锦最先反应过来:“你是说他的皇后郭氏!她怀孕了?”
“没错,赵祯有后了。”李放点了点头。
李治喃喃道:“历史,真的改变了。”
以前只是说能改变历史,现在可是活生生的历史大势在李治面前变更。
赵祯的心结,如今李治自然是知道的。
原本被废黜的皇后,如今有了身孕,这对历史的影响比其他任何改变都要大。
这关系着一个国家的传承。
李治来了精神,上前询问李放道:“阿兄,今日发生了什么事,你能再给我讲一遍吗?”
看他回复了精神,李放自然不会拒绝他。
从自己穿越起,李放将今天的故事简单讲了一遍。
最后李放问道:“怎么样?明天把店关一天,咱们集体出去团建去?”
“去,当然要去!”徐妙锦首先响应,“我老早就想去传说中的东京汴梁看看了。”
任红昌自然也没异议。
李放看向了李治。
李治有些心动,但只是片刻,他变了变眼神,转而说道:“阿兄,我就不去了吧,明日店内无人也不好。最近我功课拉下不少,正好借此机会补一补,免得下次先生提问,我一问三不知,有电脑在,我也能查些资料。”
“这补习,什么时候不能补?”李放劝道。
李治笑了笑:“北宋我先前已经和阿兄去过一次了,这次就让二位姐姐随阿兄一起吧。况且,我等要都离去了,彦士来了,店内空无一人,岂不是不太好?”
想了下,李治既然不想去,李放也就不劝了。
他说的也有道理,曹髦过来,要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还有个人可以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