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算是满足了合影留念的心思后,几个人才考虑要进去的事。
赵祯开口说道:“算算时间,这个点也是报纸开始分发的时候了,进去寻个位置,静观其变吧。”
“连樊楼也能让报童进来卖?”李放忍不住问道。
在他的印象里,报童嘛,都是上世纪那些穷苦无依的小孩儿,拿着报纸在街头巷尾乱窜,时不时还要被人骂上几句。
这樊楼一望可知的是权贵云集之所,那些报童怎能进来?
赵祯笑了:“你莫不是忘了我的身份?以前那些孩子可能是孤儿,可到了我的手下,还能被别人欺负了?”
还是之前李放的主意给了赵祯灵感。
收揽汴京内的孤儿,忙时让他们帮忙卖报跑腿,给他们一口饭吃。
闲时可教育他们读书识字,教导他们忠君爱国。
时间一长,等这些孤儿长大之后,他们将是赵祯最忠诚的拥护者。
只要收揽的孤儿足够多,谁又敢说这些人中不会出现一两个诸如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天才呢?
人总是要有梦想的。
对于这一点,赵祯深以为然。
这办法不是没有前人想过,汉朝时汉武帝不就干过吗?
他收揽身家清白的子弟入宫担任宿卫,待这些人长大后,就是帝国最坚实的支柱。
还抽到了两张ssr金卡、
所谓六郡良家子,便是此辈。
《汉书》记载: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
而“羽林”、“期门”都是汉武帝创设的军队。
那为何后世为什么没有多少人去学习这个政策呢?
毕竟汉武帝都能借此击溃匈奴,足以证明这个政策的优秀。
这其中虽然少不了卫青、霍去病这两个不世出的天才的功劳,但众多素质极高的良家子进入军队,整体拔高了汉军的军事素养,也是不争的事实。
可汉武帝的政策虽好,但其中有一个很致命的要害无可避免,那就是太费钱了。
在汉初时还好,刘彻招募的六郡良家子多是自带家产的,这就减少了朝廷很大一部分负担。
而且他们大都出身于西北边地,所谓六郡即: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地。
这些地方本来就是抵御匈奴、鲜卑、氐、羌等异族的前线,当地民风彪悍,且与异族都有着深仇大恨。
班固就曾经说过:此其可称列者也,其余不可胜数。何则?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无论是为了功业,还是保卫乡梓,他们都有动力响应刘彻的号召,前往长安宿卫。
这就为日后刘彻的大战略奠定了基础。
可后世之人呢?
汉以后,世家门阀越发壮大,各家只为门户私计,哪里还有汉朝时的大义之举?
传至盛唐,府兵制尚未瓦解,大唐铁骑纵横天下,自然也用不上这一招。
中晚唐之后,藩镇割据,皇权衰落,更没有腾挪之地了。
等到了北宋这一朝,重文轻武,谁又会主动轻言兵事呢?
而且,要不是李放给赵祯解决了资金问题,赵祯其实也玩不转这一手。
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
少年人正在长身体的时候,从养育他们,再到教育、训练,这些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要不是李放给赵祯找到了额外的财源,就算赵祯有心,他也是无计可施。
李放当初只是随口给赵祯画了饼,可赵祯却自己给这块饼上画上了芝麻,添加了佐料,他是真想把这块饼变成一块真饼。
宋仁宗,哪里有宋武宗听着顺耳?
心底里,赵祯已经将这些报童视为自己的兵了,既然是自己的兵,那自然不能委屈了。
为了扩大报纸影响力,更为了让他们不被欺辱,赵祯可是下了好一番力气。
“陆业明也掌管了许久的皇城司,这樊楼再繁华,又岂能不给他面子?”赵祯还挺自信,“朕早已打过招呼了,这汴京城内,就没有他们不能去的所在!”
说着,赵祯把手抬了起来,指向了身后不远处。
几个有些瑟缩的小孩儿在门口徘徊着,在他们后面是一个皇城司的军士。
“你们去啊!”那军士有些不耐,但还是强忍着安抚道,“上面已经打过招呼了,就按照此前教你们的,喊出来就好了,没人会欺辱你们的。”
可几个之前还是街头孤儿的少年,如何能这么快就克服内心的恐惧?
眼前的樊楼,是他们从未来过的繁华所在,以往靠近街边的店面都会被人骂上几句。
这回要进这种地方,那还不被打死?
虽然身上穿的干干净净,但心里依旧还是流浪儿的心态。
那军士越发的不耐烦,可想起上面的吩咐,他还是不得不压下心中的不耐,继续和善的劝说。
半晌,总算有一个年岁大些的少年站了出来。
他咬咬牙,开口说道:“吃了大官人那么久的饭,我们不能不讲义气!我去!”
“好!”
总算是有个人能打开局面了,那军士迫不及待的催促他上前,见他走的慢,甚至自己拉着他前行。
赵祯一行人就在原地看着他们。
不一会儿,那少年就来到了樊楼近前,这会儿他自然不知道,旁边不远处看着他的赵祯,就是这几日供养他的幕后金主。
他只顾着缓解紧张的情绪,在那军士的催促下,缓缓靠近樊楼。
这样的场合,自然有看门的在大门前把守,为的就是防着有人闹事。
少年深吸一口气,捂着腰间挎着的背包,上前对看门的侍卫说道:“这位......”
没等他把话说全,守卫奇怪的看了他一眼,扭头对身边的同事说:“胡掌柜说的是这人吗?”
另外一人摸着下巴点了点头:“好像是这打扮吧?就是这小孩儿怎的像是在做贼?只是,掌柜的不是说有好几个人吗?怎的就这一个?”
“喂!那娃娃,你卖的是叫‘报纸’的玩意吗?”那守卫问了一句。
少年只是愣了下,连忙点头:“正是!正是!我们头儿说,可以进去叫卖,敢问......”
“去吧,去吧!”守卫摆摆手示意让他进去。
少年大喜过望,一个箭步窜了进去,生怕守卫反悔。
看着他的背影,守卫跟同事嘀咕道:“这娃娃也不知道什么来头,掌柜的千叮万嘱不让拦着。”
“那谁知道,保不齐就是哪家大人物的勾当,你我还听的少了?”同事随口回道。
没等他们聊上两句,眼前一暗,赵祯一行人已经站到他们身前。
抬眼稍微一打量,二人立刻换上了笑脸。
“客官,您里面请~~~”
这种地方的人,最厉害的那自然是眼力,只是看了看打扮,立刻就知道,眼前这几位绝对出身不凡。
赵祯几人也没搭理他们,迈步进了楼内,就是想看看那个少年是如何卖报的。
穿过门帘,又走过一段长廊。
“哗”的一声,一阵嘈杂声就传入几人耳中,眼前人影闪动,声震于天。
那个卖报少年身处其中,如滴水入汪洋,再难寻见。
“这隔音有点东西的啊。”李放稀奇的回头看了眼,“方才在楼外,甚至只能隐约听到一点声音。”
“嗯。”赵祯赞同的点头。
任红昌看着眼前的人群,心里有些慌张,不由得靠近了李放。
徐妙锦举着手机四下环顾,忽的发现了什么,开口问道:“不是说这樊楼里往来的都是达官显贵吗?这里为何看起来却不像啊?”
几人闻言环顾四周,还真是,虽然大多数人穿着也算体面,可只看举止谈吐就知道,这些人不会是什么文人雅士,更不像什么显贵出身。
这时吕公著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他知道赵祯的身份,对于另外几人虽然不清楚,但也有些自己的猜测。
像皇室出身的人,不理解酒楼饭馆的布置,那再正常不过了。
吕公著上前:“赵官人可去三楼,这里一楼多为散客,市井谓之门床马道,接待的也都是外地来的客商、官吏,亦或者京中其余有些闲钱的人家。以官人的身份,当去高层才更为相衬。”
虽然赵祯很想深入民间,好好听听这些层级相对较低的人是怎么谈话的。
可看了下周围的环境,犹豫再三,赵祯还是放弃这个想法。
周围人多嘴杂,而且由于徐妙锦和任红昌那出众的样貌,不少人都投来不礼貌的目光。
考虑到其他影响,赵祯还是开口说道:“你安排便是,别去三楼了,二楼就好,尽量低调些,不要惊动旁人。”
当然,不选择一楼,也是因为赵祯想要居高临下的俯视下面,看看能不能找到那个卖报的少年。
吕公著得了吩咐,在前面引路,带着一行人去了楼上。
别看他今年才十五岁,但这樊楼来了可不止一次了。
挥手让引路的小厮去一边,他自己亲自给赵祯介绍周围的环境。
来到楼上坐定,又是吕公著招来小二,点上酒菜。
本来他还想在赵祯身旁侍奉,但赵祯肯定不能接受的,宰相家的公子,怎能干这种活计?
在赵祯的要求下,吕公著也敬陪末座,在下首入座。
就在赵祯抬头向楼下张望的时候,李放凑过去,一边帮忙找人,一边问道:“这樊楼也让那些报童进来叫卖啊?这样效果不好吧?”
刚才李放就想问,在大街上叫卖和来繁华的店铺里卖,那是两回事。
在诸如樊楼这样的酒楼里,很明显应该是合作制的吧?
赵祯派人把报纸分发过来卖,有大品牌背书,利润才能更大,而且销售的速度也能得到提高。
赵祯沉思片刻回答道:“你说的这个,底下人倒是也提及过,只是我考虑过后,还是放弃了。”
“为什么?”
“你说了,这报纸只是为了抢占舆论阵地,本不是为了赚钱。而且养这些孤儿,也是为了将来做打算,那借势培养他们的能力,才是最主要的。”
说着,赵祯站起身来,走到栏杆边上:“你看这里,各路人马齐聚,牛鬼蛇神应有尽有。要知道,将来那些孩子是要从军的,若是他们能在这么多人面前挥洒自如,在军中自然也就能如鱼得水。”
李放恍然:“你是想要锻炼他们!”
“没错!”赵祯点了点头,“而且,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
李放走了过去:“愿听其详。”
赵祯低头向下看去,伸手指了指:“所谓报纸,是你我弄出来的新花样。此前朝廷虽有邸报,可在所有维度上,都无法和报纸相比。”
“无论是发行的频率,还是发行的内容,又或者是价格上,这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我当然能凭借权势,让汴京各处场所强行推广此物,可这样得来的反馈还真实吗?”
说到这儿,赵祯回头看向李放:“你曾经跟我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报纸到底有没有用,我们很快就能知道了。”
二人居高临下,很容易就发现了人群中那个有些胆怯的身影。
在楼下一众寻欢作乐的人群里,那个少年显得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李放看着那个少年,开口问道:“话说你给报纸起了个什么名字?不会又是什么奇葩的名字吧?”
那少年一直不敢开口叫卖,李放想着,会不会是他感觉那名字太过羞耻了?
“什么叫奇葩?我起的名字,全都直指事物本质好嘛?”
赵祯先是辩解了一句,然后才回答了李放的问题。
“大宋旬报。”
楼下的少年,拿着手中的报纸,这四个字一直在嘴边打转,却始终喊不出去。
看着周围狂欢的人群,以及那些衣冠楚楚的客人,他内心的胆怯始终挥之不去。
可此时他的脑海中闪过了之前的生活。
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了今天没明天的生活,他再也不想过了。
这几天的培训虽然辛苦,却是他难得的没有被人打骂,没有饿肚子的时光。
甚至还有人教他们读书识字。
“我不想被赶走!我要出人头地!”
心中暗自喊了声,少年眼神坚定的抬起头来,举起手上的报纸来:“大宋旬报!大宋旬报!朝廷动向、汴梁新闻早知道!物美价廉,十文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