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震古烁今 > 第282章 迎宾

汉末那边敲定了宴会当天的一些细节,李放又跟王允聊了会儿天,便起身告辞。

现代还有不少事,他可不能在这边多待。

与王允告别之后,二人返回现代。

李放去将自己的新车开回来,然后就继续准备第二天要用的东西。

忙忙碌碌的,哪怕有人搭手帮忙,李放也直忙到了天黑方才罢手。

第二天一早,李放早早的起床,洗漱完了之后,便敲响了武媚娘的房门。

“咚咚咚!”

李放拍着房门喊道:“今天早些起吧,一会儿他们陆续就该到了。”

不仅是叫武媚娘,同时是在叫任红昌起床。

“我,我这就起!”旁边任红昌的房间内,传来了一声羞怯的轻呼。

随后便开始有了动静。

清晨的阳光里,听着屋内的动静,李放忍不住心神飞扬,幻想着里面的美景。

但还没脑补一会儿,李放回过神来,怎么自己敲的这扇门没有反应?

“武娘子?武娘子!你在里面吗?”李放高声喊了几句。

旁边房门响动,任红昌穿好衣服走了出来:“怎么了?她不在里面?”

李放让开身子,面上有些着急:“你赶紧进去看看,她还在不在屋里。”

想到昨天武媚娘的那番话,李放心中有了个猜想:她不会跑了吧?昨天那就是在麻痹自己?

“说不定她以为我不敢把她遣送回唐朝,毕竟她已经知道了李治的把柄,不想受制于人也属正常。”

李放一时间心乱如麻。

很快,任红昌也带着些紧张之色走了出来,她冲着李放摇头:“屋里没人。”

“坏了!”

李放一跺脚,转身就要下楼去找人。

“前几天她肯定是在熟悉环境,这几天估计是自觉摸清楚了现代的规律,所以才会如此行事。也怪我,怎么就这么大意,就真的认定了一代女皇会甘心给我当收银员呢!”

懊恼的李放“噔噔噔”的直奔一楼,任红昌跟在后面不住的安慰。

李放却只在那长吁短叹。

武媚娘跑了不打紧,留下她李放也是图个新鲜,再一个省事。

实际对于使唤不使唤武媚娘,李放没有多在意。

但有一节,武媚娘自以为摸清了现代的规律,可事实上,仅有几天的时间,她能弄懂什么?

“这些个聪明人,最会自以为是,以为自己懂了才是最傻*的!”李放愤愤的想着。

她闷头出去乱闯是什么下场,李放不管,可要是她因为没有身份证被警察抓到了,带回所里一问。

三问两问的,再把自己给供出来,那就彻底完蛋了!

想到这里,李放就气不打一处来:“大清早的就这么不顺!”

下到一楼,李放扭头对身后的任红昌说:“你在家守着吧,等他们来了,先招待一下,我自己出去找找看。”

不让任红昌出门,李放是担心别回头晕头转向的,再把这个人也搞丢了。

匆匆吩咐了几句,李放朝着大门走去。

看着敞开的大门,李放无奈说道:“果然......”

越过玻璃门,李放左顾右盼:“这大清早的,鬼知道她......”

“先生早啊。”一道悦耳的女声打断了李放的思绪。

听着那熟悉的声音,李放登时愣住了。

目光有些呆滞,僵硬的将头转向身前,一张巧笑倩兮的俏脸便映入眼帘。

刚才他只顾着推测人可能会往哪边跑,却丝毫没注意自己身前。

“你,你也早啊。”震惊之余,李放只能僵硬的回复了她一句。

武媚娘笑的很明媚,她好奇的看向李放:“先生刚才说的是什么意思啊?这大清早的怎么了?”

说罢,她也疑惑的看向周围,和平时一样,街道上的人不少,买菜卖菜的百姓穿梭其中。

“这个......”

李放顿时有些语塞,不知道该说什么。

“郎君是担心,不知道那些人几点到这儿,想让娘子先避上一避。”

任红昌见势不妙,赶忙出来帮李放解围。

“啊,对对!”李放连连点头。

他神情严肃的看向武媚娘:“唐朝那边说好的是上了早朝之后来,这会儿时间已经差不多了,我就是担心这一点,你要是被太宗皇帝看到,那可了不得的。”

“哦~~~”

武媚娘了然的点头。

她举起右手:“先生说的是,所以我才特地起了个大早,给两位买了早餐。”

将袋子递到李放手中,武媚娘朝着二人摆了摆手:“我已在店里吃过了,先生不必担心。左右眼下无事,我就先去休假了,这几日看了不少攻略,昨日先生又预支了我薪资,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事已至此,李放还能说什么,只好点头同意,目送武媚娘离开。

转身背对着二人,武媚娘缓缓笑了出来。

“很好,信任度又添三成!”

先抑后扬,如此一来,李放误会了武媚娘,对她心中有愧,以后自然就更容易信任她了。

而李放这边,心中则是百味杂陈,有心想叫住武媚娘,可又没什么好借口。

而且刚刚才误会了人家,这会儿他怎么好意思说拦住不让人走。

况且李世民真说不准什么时候来,她不走也不好。

原地愣神了片刻,提着早餐,李放转身回屋:“走吧,先回去吃饭吧,顺便等人。”

任红昌察觉李放表情有异,出言安慰道:“我觉得武娘子应该知晓何处为好了,在大唐她虽为女帝,但身边之人无不暗藏诡诈,未必比得上现代的安定祥和。”

反正若是让她来选,她肯定不选当什么女皇帝。

只是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李放无奈的点点头:“希望如此吧。”

返回屋内,任红昌去洗漱,李放将早餐在桌子上摆好,一边看着手机,一边吃了起来。

只是眼睛看着手机,心里却还在想着武媚娘的事。

就在他用饭的时候,陆续的,人也慢慢都到了。

先是徐妙锦,然后是曹髦,两个人都是自己孤身前来,没有带什么亲友。

招呼着二人坐下,李放随口说道:“吃了没?要不来点?”

曹髦摇头拒绝:“早朝之后已经用过朝食了,阿兄尽管用饭便是,不必管我。”

大家都这么熟了,李放也就不和他客气了。

低头喝了口粥,李放问了句:“怎么样?你确认今天过来没有问题?”

“没事的。”曹髦很是自信,“追封之事在即,我借口沐浴斋戒敬奉先祖,无人敢在此时贸然进去惊扰我。”

“此时朝中临近年关,也无甚大事,无碍的。而且现在我与母亲关系融洽,在宫中也算有了腾挪的资本,不像之前那样了。”

“嗯。”李放回了一句,“不过还是不能懈怠,今天的牛奶别忘了喝,早点长大,日后也好手刃仇雠。”

眉头一皱,但曹髦还是听话的下去拿了一盒牛奶,那味道他实在不喜欢,但还是强忍着逼迫自己喝下去。

闲聊了一会儿,李放吃过早饭,招呼几人收拾起了东西,待会儿好方便搬到车上去。

就在几人忙的热火朝天的时候,二楼传来一阵动静。

“阿耶!您与舅父先坐,我去寻阿兄!”李治刻意抬高了嗓门提醒店里的人。

“李世民来了?还有......长孙无忌?”李放有些惊愕,这和当时说好的不一样啊。

不过此时也顾不得许多,几人放下手头的事情,准备回去二楼看看。

“噔噔噔~~~”

几声急促的脚步声后,李治迅速下到一楼。

“阿兄啊,我阿耶与舅父还有兄长他们都来了。”

说话的同时,李治不住的给李放使着眼色,意思很明确,他在提醒李放赶紧把武媚娘给藏好了。

李放不动声色的朝他点了下头,然后带着人直往二楼而去。

脸上堆满了笑容,李放热情的上前:“陛下来的早啊。”

跟李世民打完了招呼,李放又把目光移向旁边那个颇为富态的人身上:“这位是赵国公是吧,久仰大名了。”

那人正是长孙无忌,见李放行礼,他赶忙还礼,但并未轻易开口。

此时,他的心中还在惊讶,谨慎之下没有轻易开口。

李世民收回自己打量周围陈设的目光,看向李放:“我未曾事先打招呼便带了辅机来此,还请先生不要见怪啊。”

说话的同时,李世民朝着李放施礼拜见。

“不敢当,不敢当。”李放连连推辞,“陛下这是说哪里的话,赵国公肯赏脸,相当于为我这里又添了几分光彩,何来的怪罪?”

几人客气着,被李放让到了旁边坐下。

“我来介绍下啊,这位是曹魏天子,高贵乡公。”

曹髦上前一步,表情隐隐有些激动:“大魏天子曹彦士见过大唐天子!”

对于李世民的事迹,他已经研究的很透彻了,这正是他梦寐以求要成为的皇帝榜样。

因而主动上前拜会。

听到他的介绍,李世民正色起身回礼:“见过魏国天子。”

要按说,曹魏并未统一,不过是一个割据政权,本不值得李世民如此对待。

但曹髦的血性却是李世民十分欣赏的,再加上李放毫不掩饰的看好,综合影响之下,李世民还是决定态度郑重些。

等二人互相见礼后,李放再次介绍:“这位,大明开国名将徐达之女。”

徐妙锦上前福了一礼:“小女见过太宗陛下。”

“娘子请起,令尊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之举实令人心生敬佩,只恨我大唐未得此名将。”李世民赞叹道。

既然要来现代见其他穿越者,李世民自然要了解一下他们各自的来头,见面也好说话。

这个时候李治就派上了用场。

听他这么说,徐妙锦莞尔一笑:“陛下客气了,贞观一朝才是名将良臣无数,令人心生敬佩。如今我大明天子亦是以您为榜样,在治国理政呢。”

“哈哈哈。”李世民颇为自得,仰头捻须大笑,“徐娘子太过客气了。”

平日里多少官员给他歌功颂德,李世民也能保持冷静,可面对这来自后世之人的崇敬,他就无法再心如止水了。

古人常说“盖棺定论”,一个人的功绩,最权威的自然是他死后的论调。

如今李世民还未去世,便能听到来自后世的赞扬,这份荣耀,让他也不禁心生自得。

这时,一旁许久未曾开言的长孙无忌开口了:“大家圣德,非只本朝,连后世都为之敬佩。又有此奇遇,更证明了大家乃上天所眷。依臣来看,回朝后封禅之事便可以再度提上日程了。”

面对长孙无忌突如其来的拍马,不得不承认,李世民心动了。

关于封禅之事,李世民一直都有着执念,在宋真宗没把封禅的名头给搞臭之前,封禅就是对一个封建帝王最高的肯定。

只是出于种种原因,李世民一直与泰山失之交臂。

若论功绩,李世民是绝对够资格封禅的,毕竟李治后来都去了,李世民自然肯定也够格。

可惜的是造化弄人,直到李世民病逝,泰山封禅最终也未能成行。

贞观五年,以李孝恭为首的群臣以“四夷宾服,祥瑞频现”为由,首次向李世民上奏,提议封禅泰山。

但当时天下初定,民力尚未恢复,在魏征的极力劝阻下,李世民保持了冷静,推辞了此次提议。

在魏征“不应崇虚名而受实害”进谏下,李世民以“居安不忘危”为由,暂缓封禅。

但此时还只是暂缓,而不是不去。

次年,也就是贞观六年,群臣再次上表请求封禅,被抓来长安的突厥舞王颉利可汗也表示愿率部众参与,以示臣服之态。

结果天公不作美,钦天监奏报“彗星见于太微”。

天象示警之下,李世民只得下诏称:“今彗星见,天意未允,岂可轻议封禅?”

再然后就到了贞观十五年,这一年唐朝国力达到极盛,东灭突厥,西平西域,李世民也达到了个人威望的顶点。

这次是真的下诏开始筹备封禅了,决定第二年二月出发。

可之后,河南、河北天灾频发,又有彗星示警,此举又是不了了之。

最后的最后,在人生的终点前,贞观二十一年时,李世民曾计划东巡泰山,还是想着封禅。

可由于身体情况的恶化,再加上征伐高句丽之事,他也只能含恨而止。

直到贞观二十三年病逝,李世民也未曾完成这项伟业。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