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的进言如同一记重锤,敲在众人心头,令人猝不及防,却又直击要害。
他的话简洁有力,字字珠玑,仿佛早已在心中酝酿多时。
趁此良机,封禅之事被提上议程,而作为首倡者的长孙无忌,自然功不可没。
长孙皇后在世时,长孙无忌一直低调行事,隐藏在妹妹的光环之下。
然而,皇后去世后,这位外戚逐渐展露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就在今年,李世民进拜他为司徒,位列三公,权势显赫。
历史上的次年,贞观十七年的凌烟阁事件中,李世民更是将长孙无忌排为诸功臣之首。
在被妹妹压制多年之后,他终于再次证明了自己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他还是那个最得皇帝信任的臣子。
面对大舅哥的劝说,李世民沉默了。
他没有轻易表态,但沉默本身便是一种态度。
李承乾与李泰见状,彼此对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激烈的火花。
两人几乎是同时上前,拱手进言。
李承乾声音洪亮,率先开口:“舅父之言甚是!陛下德被八荒,功过三代,御极一十六载,四海升平,百姓和乐,合该往泰山祭告上苍!”
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仿佛生怕被人抢了风头。
李泰不甘示弱,紧随其后,声音同样高昂:“陛下文韬靖九宇之尘,武略定八紘之祲,虽古之尧舜何加焉?自当封禅以告天下,慰四方人心!”
两人的话语几乎同时出口,声音在殿内回荡,彼此较劲的意味显而易见。
说到最后,两人的声音越来越高,几乎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
表面上,他们似乎是在为李世民歌功颂德,实则暗地里却在互相较劲,谁也不肯退让半步。
李放站在一旁,无奈地掏了掏耳朵,心中暗叹:“又来了。”
这时,李治仿佛如梦初醒,迟疑地向前迈了一步,声音有些怯懦:“儿,儿也以为阿耶的功绩足以封禅泰山。”
他的声音微弱,几乎被两位兄长的洪亮嗓音淹没。
迟钝的反应和怯懦的语气,让李承乾和李泰完全忽视了这个弟弟的存在。
李世民听到儿子们的话,脸上的心动之色迅速平静下来。
他瞪了两个儿子一眼,口中冷冷吐出两个字:“胡闹!”
随即,他从他们中间走过,径直来到李放面前,脸上露出一丝歉意:“让先生看笑话了。”
李放赶紧摆手,笑道:“没事,没事。陛下处理您的事就好。”
李世民却并未就此罢休,沉吟片刻后,他缓缓说道:“先生可否借一步说话?”
李放心中暗自吐槽:“借一步?你还能还咋地?”
但话到嘴边,他还是咽了回去,这种场合,显然不适合说俏皮话。
他点了点头,转身向阳台走去:“各位先坐,再等一会儿人到齐了,咱们就出发!”
来到阳台,李世民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被远处的高楼吸引。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震撼与好奇,心中的问题暂时被抛诸脑后。
他伸手指向远处,惊问道:“先生,不知那楼是什么所在?竟然如此高大?”
李放顺着他的目光望去,淡淡一笑:“那只是最普通的百姓居民楼。”
“百姓的居所?”李世民震惊不已,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神色。
他虽早已听闻现代的繁华,但亲眼所见,仍让他感到震撼。
以前,他虽然看重现代的技术与良种,但并未切身感受到现代的好处。
种子、技术之类的东西,想要落地还需要时间。
因此,即便穿越之事玄奇,李世民也并未太过关心。
每日里,朝政事务已让他焦头烂额,自家的民生还未完全搞好,更无暇深入了解现代。
如今,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开眼界。
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路边赶着上班、上学的人群,无不向他展示着现代的繁荣与安定。
李世民贪婪地看着这一切,心中感慨万千。
“陛下?陛下?”李放轻声唤道,将李世民从沉思中拉回现实。
李世民回过神来,回头看了眼客厅内的人群。
李放和他离开后,客厅内的气氛显得有些拘谨。
李治正在尽力活跃气氛,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
李世民是皇帝,面对同样是皇帝的曹髦,自然能挥洒自如。
但长孙无忌、李承乾、李泰等人却不知该如何与其他人相处。
他们身居高位已久,早已失去了主动与人交往的能力。
历来都是别人主动捧着他们,他们何曾需要主动与他人交流?
更何况,曹髦的身份也让他们感到尴尬。
太过尊敬,似乎不妥,那样显得李世民的地位很尴尬;但态度太过轻浮,又容易得罪人。
其中的尺度,实在难以把握。
李世民无奈地摇了摇头,决定速战速决。
他不再犹豫,看向李放,郑重其事地问道:“关于封禅之事,还请先生指教一二。”
李放早有心理准备,面对李世民的问题,他沉吟片刻,装作在思考的样子。
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但关键在于如何回答得巧妙。
“封禅本身并非坏事,但整个过程劳民伤财,弄不好还会死上不少民夫。”李放心中暗想,“李世民再贤明,终究是一个封建帝王。若因我的一番话,导致大唐征发徭役,那可真是缺了大德了。”
思索片刻后,李放缓缓开口:“封禅之事,以陛下的功绩自然够资格。而且不得不说,陛下未曾前往泰山封禅,也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
“是吗?”李世民有些怅然,“在原本的历史上,朕也未曾如愿啊。”
“不过,此番陛下倒是可以如愿以偿了。”李放安慰道。
“哦?先生也赞同我前往泰山封禅?”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期待。
“那是自然。”李放点头,“陛下有千古一帝之名,泰山封禅他人也说不出什么来,后世也无可置喙。”
不待李世民流露出高兴的神情,李放话锋一转:“只是,有一言我不知当讲不当讲?”
“先生尽管直言!”李世民大方地表示。
李放只是装装样子,李世民一松口,他立刻补充道:“此时大唐乃贞观十六年,突厥已灭,西域已平,大唐四海升平,没有借口贸然东巡泰山,还是会有大臣反对的。”
“陛下善于纳谏,哪怕群臣知晓封禅无碍大局,想来为了不劳百姓,也会有不少人进谏的吧?”
李世民不由自主地点头:“我有良臣,乃国家之幸。”
他嘴上如此说,脸上却流露出一丝苦恼。
臣子过于正直能干,有时候对皇帝也是一种束缚。
李世民虽贤明,但终究是人,面对这种束缚,难免心生苦恼。
“所以,我的建议便是,泰山封禅可以,但陛下大可不必着急行事。九郎带回去的良种亩产可观,待良种能遍及天下之时,以此为由封禅泰山,何人再敢阻拦?”
顿了一下,李放补充道:“况且届时大唐仓廪充实,泰山封禅对百姓的拖累就没那么严重,也免得落下一个苦国累民的名头。陛下以为呢?”
“先生所言那良种果真能亩产千斤?”李世民追问道。
李放笑了笑,伸手示意李世民看向楼下:“我们现在所在的城市,在现代不过一最普通的三线小城。以此为例,陛下觉得我国现在有多少人?”
看着下面稠密的人群,李世民大着胆子猜道:“万万之数?”
一亿人口,这已经是李世民所能想象的极限了。
李放摇了摇头:“根据最新的统计,我国现有人口已达十四万万。”
“十四万万!”李世民听到这个数字,瞠目结舌,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如此多的百姓,竟没有丝毫饥馑之色,果然是良种,良种!”李世民拍着栏杆,心情激荡。
他此前从未真正相信过李治转达的那些话。
要说李放给的种子亩产比大唐高,他是相信的,但高出那么多,对他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更何况,李放还说红薯、土豆等作物不挑地,哪怕贫瘠的土地也能有所产出,这更让他觉得不可思议。
别以为李世民不懂农业。
能亲自跨马持刀上阵拼杀的主,治国时怎会不去了解立国之本?
实践或许不多,但理论知识他定然不缺。
李放一说出当前的国家人口,李世民顿时反应过来,亩产千斤肯定是真的。
若非如此,如何养活这么多的人口?
再次看了眼楼下的人流,李世民目露羡慕之色:“如此多的人口,不知军队又是怎样的一支雄师。”
李放示意了下客厅的方向:“这个还是以后有空我再跟陛下说吧,那边该等急了。”
“呵呵。”李世民失笑,“先生说的也是。”
二人正要离开,李世民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问道:“还有一事,先生可否见告?承乾和青雀二人之间......”
要说李世民不知道李泰的心思,那是万不可能的。
他这个地位的人,无一不是人精,如何看不穿儿子的心思?
况且李泰的心思早已昭然若揭,几乎明牌。
刚才二人在外人面前争锋,引得李世民再度想起此事,犹豫之下,他还是决定问问李放,看看历史上究竟是什么结果。
可李放就担心他问这个。
这边问出了口,李放迟疑了一下,不敢拖延,生怕让李世民看出什么端倪。
轻则李治失势,重则日后李放估计都去不了大唐了。
好在这个问题李放早已想过无数遍。
毕竟李治也不能一直拖着他爹不让李世民过问历史,李放早已打好了腹稿。
心中千回百转,面上李放却呵呵一笑:“陛下终于问出来了?我还以为您还能忍着不问我后世之事呢。”
李世民洒然一笑:“我已有‘千古一帝’之号,身后之事何必再问?只是事关儿孙,为人父者,总还是放心不下的。”
“李泰先被贬为东莱郡王,离开长安前往封地,之后又再次进封濮王。永徽三年十二月,李泰病逝,天子亲自下诏举哀,追赠太尉并雍州牧。”
注视着李世民的眼睛,李放继续说道:“天子为之辍朝,还下令赐班剑四十人,羽葆鼓吹一部,赙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赐东园秘器,葬事官给,务从优厚。”
说完了李泰的结局,李放的心思提了起来,想看看李世民的反应。
李世民强忍着转头看儿子的冲动,只是回味着李放的话,渐渐的他竟流露出了一丝笑容。
“死后哀荣吗?也好,也好......”
不知是想起了什么,李世民的眼神中闪过了一丝悲哀,但很快就被掩盖了过去。
他回过神来,感慨道:“兄弟虽不睦,但承乾还能容得下青雀,甚至给他身后哀荣,我是真的想不到啊。”
终于回头看了眼儿子,李世民眼神之中充满了慈爱。
此时他的内心也在反思,自己平时是不是真的对太子缺乏关注了呢?
李放见李世民没看自己,忍不住握紧了拳头,心中暗道:“这可是你自己说的那是李承乾,我可从头到尾都没提过那位天子是谁,以后可别怪我啊。”
心思还未定下,见李世民要回头再说些什么,李放忙催促道:“陛下,待会儿宋朝那位官家就来了,咱们还是别拖延了吧。”
若换做平时,李世民定能看出李放的情绪不对。
但刚刚知晓了自己两个儿子的下场,欣慰于他们并未走自己与兄长的老路,李世民正自欣喜之际,哪里还能分辨李放的情绪。
被他一提醒,确实二人离开的时间有点长了。
李世民从善如流,二人再度回到客厅里。
二人一回来,气氛就融洽了许多。
大唐这几位有李世民在旁,说话也从容了许多。
其他人因为李放,面对李唐众人也有了底气,互相之间也能正常交流了。
不过碍于性别原因,徐妙锦与任红昌只是坐在沙发另一端,时不时的附和上几句。
聊了一会儿,李放有些着急了。
他看了下时间:“这都八点多了,老赵咋还不来啊?昨天都说好了的,让这么多人等他一个!”
“老赵是?”长孙无忌奇怪地问道。
有李世民的背书,他自然很容易就相信了穿越之说。
在见识了历史人物与未来人物后,长孙无忌很是好奇,还有一个没来的又是何等才俊。
“哦,是这样的。”李放解释道,“还有一人是赵宋的第四代君王,庙号宋仁宗,我二人年纪相仿,故而约为兄弟,平时说话也就没了忌讳,让先生见笑了。”
“约为......兄弟。”长孙无忌暗暗咋舌,这个赵宋皇帝真下本啊。
“仁宗皇帝?”李世民插话道,“我虽听稚奴说起过这位皇帝,却不知其具体事迹,不知他有何长处,能以‘仁’为号?”
话音刚落,说曹操,曹操就到。
三个人影出现在了二楼,一时间这屋里竟显得有些拥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