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都市 > 说我不懂教育我崽拿第一你惊什么 > 第85章 一场错位的奔赴

就在前不久,季哥刚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

“十三岁男孩在母亲的一通大骂后毅然从17楼一跃而下。”

如此骇人听闻的事件就发生在一两周前的凌州市。

视频中从窗口一跃而下的孩子没有半分犹豫,而站在楼上亲眼看着孩子跳下的母亲则悲痛大嚎,哭的撕心裂肺。让每一个点开视频的人都心生悲痛。

这条新闻刚出不久,各大网络专家纷纷投稿发表见解。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就跳楼?”

“抗压能力这么差以后还能做什么?”

“抑郁低龄化,这个社会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一连的标题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与讨论。

众说纷纭,各抒己见。

有人说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弱,就算活着将来也成不了大事。

有人共情孩子父母,失去孩子后半生要怎么活?

有人说孩子这样是为了用自己的命惩罚家长,太自私。

王美与陆景的争论让季哥不禁想到这条新闻。

他在想那个一跃而下的男孩是身体出了问题还是心理出了问题,又是什么让他跳的如此决然,一点不犹豫?

然而,让季哥最不解的是,这条新闻下评论之人的言语。

“现在的年轻人屁大点事都想不开,我们这边前几天还有一个小孩跳河,就因为父母把手机没收了?真不能理解。”

“优胜略汰,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就是这样,这些人就是有缺陷的,迟早也得被社会淘汰掉。”

“这种孩子就是惯的,一点不考虑父母的感受,也不想想自己死了父母怎么办。”

一条鲜活的生命就此消亡,结果却是多的是看热闹的嘲讽的责怪的共情父母的,却少见有人站在孩子的视角思考。

究竟是发生了什么样的事?父母对孩子说了什么样的话?孩子心里承担着怎样的痛苦与绝望?才能让一个初中生将死亡看得如此淡然?

这难道不是孩子的心理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吗?一个快乐幸福的孩子会想要自杀吗?

但大家似乎看不到,或者选择看不到,选择忽视。

只是将这件事归结为孩子的问题,试问,家长没有任何问题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过前段时间凌州发生的一个新闻,十三岁男孩跳楼事件。”

就在季哥还在回想功夫,陆景开口了。

同样的事件,陆景也有关注。

“这件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我想问,这个孩子为什么会做出这样惊人的举动?”

“如果孩子的心理健康不重要不需要被关注,那么这样的事件绝对不会只发生这一起,将会有更多的孩子陷入同样的困境。这不论是对于孩子还是父母都是致命打击。”

陆景想起这则新闻,心里一阵惋惜与悲痛。

“这条新闻我也看过,在我看来,这就是这个孩子抗压能力太差,不听话又不懂事,多半是家里惯出来的,和心理健康有什么关系?”

王美似乎没有意识到事情的问题所在,只是简单归结于孩子的问题。

这么想的也不只是王美一个人,这也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

如此恶劣的事件背后真正的推动因素没有被人关注到,大多的人只是关注到了事情的表面——一个不听话的孩子的任性。

可他们没有思考所谓任性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在这场悲剧中,父母是最无辜的,也是最该同情的。

但没人想到,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场悲剧就是这最无辜的人一手推动。

“孩子跳楼前与母亲发生剧烈的争吵,原因是孩子在学校遭遇霸凌,对上学这件事产生恐惧。可当孩子向父母倾述时,其母亲却反回头怪怨孩子,找孩子的问题。”

“于是引发冲突,就在情绪激动之下,孩子选择从十七楼跳下。”

“王老师,这和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关系吗?孩子在长期的校园霸凌中都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去上学的呢?在坚持不住向父母倾述后得到的不是安慰反而是父母的质疑和辱骂,这孩子又是抱着怎样的心态才会选择”跳楼的呢?

“王老师,这不是心理承受能力差,扪心自问一下,哪怕是您这个年龄,如果在职场上遭遇霸凌,回家后最亲近人不理解你的痛苦反而要挑你的错,您会一笑而过吗?”

王美没有说话。

“我们成年人面对这样的事尚且感到委屈,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当时又是多么无助才选择自杀这条路?”

陆景说这些话时,心里其实是发空的。

因为她知道光凭两三句话很难动摇王美这样思想的人。

这些人多为七八十年代的人,大多也都经历过国家由贫穷到富足的过程。

他们的年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而在此时代下,他们大多数人又都遭受过饥荒,动荡,物质匮乏等不安全感。

同时自己家庭的匮乏也给他们自己带来了很多创伤,父母文化水平低,兄弟姐妹好几个,父母的无知与放任不管,任自己随意生长都是他们那个时代家庭的特有。

于是生在这样的社会与家庭环境下,他们失去了太多的表达机会,他们压抑自己的感受,逐渐变得麻木。

于是在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他们发现现在的孩子也太幸福了,不愁吃穿,不用管家里的家务事,只管学习,活得如此轻松还不懂的感恩,还要不停抱怨。

于是家长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自己未完成的心愿都投射在孩子身上,他们希望孩子也能和自己一样,勇敢地接纳生活的各种痛苦,且还能完成自己的目标。

然而,时代的变化也使孩子生存的环境超出了上一代人的理解,在这个高压锅式的社会之下,孩子们更需要的是理解与支持。

于是就像是一场错位的奔赴。

父母理解不了孩子的压力,从而总爱否认,总爱把压力合理化,以此来“安慰”孩子,让孩子努力向前。

而不被理解的孩子渐渐发现他们与父母之间横着的巨大沟渠,于是愈发失望。

这怎么不算是悲剧的起始点呢?

如果这是悲剧的起始,那么让悲剧持续发酵的则是为人父母的不理解,也不愿理解,依旧固执地我行我素,将自己放在到的最高点批判孩子的错误。

让这场错位的奔赴错的更加离谱,直到无可挽回。

这不只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亦是一个社会的悲剧。

......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