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大阪城惨败后,军队和残余的民众无奈地退居江户,也就是如今的东京。聂士成率领着清军紧追不舍,一场决定日本命运的战役即将在这里展开。
聂士成深知江户的重要性,他决定采取一系列策略来迫使日军投降。首先,依旧是他惯用的炮火轰击战术。清军的火炮再次被推到阵前,对准江户城展开了猛烈的炮击。一枚枚炮弹如雨点般落在江户城的城墙上和城内,爆炸声响彻云霄,火光冲天,硝烟弥漫。江户城的建筑在炮火中不断倒塌,日军的防御工事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与此同时,聂士成的空军也再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飞机在江户城上空盘旋,扔下炸弹对城内进行轰炸。日军对于这种从天而降的攻击毫无还手之力,只能惊恐地四处躲避。飞机的轰炸不仅给日军造成了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火力压制的同时,聂士成还采取了断水断粮的策略。他派遣部队切断了日军的补给线,使得日军无法得到任何外部的物资支援。日军的仓库里粮食逐渐减少,水源也变得越来越紧张。士兵们饿得前胸贴后背,却还要应对清军的攻击,战斗力急剧下降。
为了进一步削弱日军的战斗力和士气,聂士成每到晚上就派人攻城。这让日军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不防守的话城池可能会立刻被攻破,防守的话又得不到休息。本来就缺乏食物和水,再加上休息不好,日军的士兵们疲惫不堪,精神状态几近崩溃。
聂士成还使出了一招心理战。他派人在城里散布各种重磅消息,故意挑起百姓和士兵之间的矛盾。这些消息有的是关于战争形势的虚假宣传,让百姓对日军的抵抗失去信心;有的是关于日军内部的矛盾和问题,使得士兵之间相互猜疑。在这种情况下,江户城内的社会秩序陷入了混乱,日军的内部团结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同时,聂士成在经济上也对日军进行了封锁。他命人在江浙一带收购粮食,几乎将能提供粮食的地方的粮食都收了个遍。这使得日军无法从外部获取粮食补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困境。不仅如此,聂士成还吩咐在江户城内的奸细,对城内的井水进行下毒,并霸占附近的水源。只要日军敢派人来取水,清军就进行围点打援,让日军遭受更大的损失。
在清军的重重包围和打击下,日军陷入了绝境。聂士成这边则是另一番景象。他为了鼓舞清军的士气,下令起锅烧油做饭,猪肉、羊肉等美食像不要钱似的供应给士兵们。清军士兵们吃得满嘴流油,士气高涨。他们知道,胜利就在眼前,只要再坚持一下,就能彻底击败日军。
连续几天的折磨后,日军终于熬不住了。他们意识到继续抵抗下去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决定开城投降,缴械求饶。聂士成很快率领清军进驻江户城。然而,对于这些日本军的处理,聂士成陷入了思考。
他听取了左宗棠的建议,决定采取赶尽杀绝的方式。聂士成本就不是心慈手软之人,他认为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已的残忍。在他的命令下,清军对日军展开了残酷的屠杀,几乎是株连全家。聂士成继承了白起的“良好传统”,对日军一律坑杀。这种残忍的手段虽然引起了一些争议,但在当时的战争背景下,也被认为是一种震慑敌人、确保胜利果实的方式。
随着江户城的沦陷和日军的被歼灭,日本的地盘只剩下了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聂士成继续率领清军进军,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日本的残余势力已经被彻底打垮,他们再也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力量。
这场战争对于大清来说是一场辉煌的胜利。它不仅展示了大清军队的强大实力,也让大清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其他国家对大清的军事实力有了新的认识,开始重新审视与大清的关系。
在国内,这场胜利也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人们为清军的英勇表现感到骄傲,对李道光的领导能力也更加信服。李道光趁机进一步推进国内的改革和建设,加强了国家的治理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