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的市中心,邻里关系是“团结”的。
那时候多是“官僚商人阶级”。大家围绕着共同的“经济未来”,共同努力。
人要活着,离不开“金钱”,没钱就买不了米菜下肚,住不起水电房租。
在这样共同经济体的时代前,远亲不如近邻是切实发生着的。
平日里借点钱,或短了什么日常用品家电,互相借用,都是常有的事情。
大家的关系因此很和睦。
能发生的家庭问题,简单概括,基本都属于“经济问题”。
说起来复杂,争吵的也凶,可其实调解起来并不复杂。
无外乎,什么钱该赚,什么钱不该赚。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
——
但今天的市中心,2024年的市中心,恐怕已经不一样了。
这么活累吗?——成了家庭争吵的主要旋律。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非是什么主仆关系,因为没有主子会给你余生的经济和安宁。
但终究“为别人的体面”而打工,在生活里往外看,就像是“一个个傻子”,为了鸡毛蒜皮的一点小钱,出卖自已的尊严。
甚至还不如古时候的奴仆或长工,换来一生的“低眉顺眼且安枕无忧”。
只是个早早晚晚的“临时工”罢了。
——家中女人忙于相夫教子,在一生里大多数的岁月,不得不如此。
没有“永恒”的持续经济,会引来“恐惧”,这份恐惧发挥正确,就会成为“对父母亲的孝顺”,若不正确呢?则会使这个家四分五裂,乃至家破人亡。
这样的恐惧自然也能影响在外打工的男人,为别人的体面服务的他,更加难以两全。
可谓“未入仕”就尝尽人生辛苦。
——这种仿佛活在低人一等的生态里,又看不见经济长久未来的恐惧下。
邻里关系,自然就变得不一样了。
——生活里,哪里还敢有什么邻里关系?
借别人几个钱,别说还钱时候是个什么光景,哪怕借出去几天半月,这家里会不会因此“现金流断裂”,如企业一般“破产”告终,都是个问题。
纵然家里多点存款,坐吃山空不敢为,那拿去投资,又能做得了什么?
都说金融“一本万利”,其实呢,倒下去的“新金融人”简直犹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
我的中专专业是会计学。
没什么了不起。
我那时候教育,男孩子也不让学习金融知识,包括理财理账。因为这都是女孩子,未来妻子的领域。
我都是自已偷偷学来的。
男孩子嘛,自小学霸,不让学,我也要偷学,很多学习对我而言,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我是家中老小的孩子,自小培养长命百岁的终身制职业和技能的知识,年轻时几乎不用考虑赚钱,只需要知道“给父母养老”就行。
反正最小的孩子要给父母养老,再有才能也不能让你因为赚钱而乐不思蜀,那都是当哥哥的甚至长子才能做到的事情。
这一点,哪怕独生子女了,也不能改变。
我呢,也因此穷也不觉得有压力。
习惯了。
因为这样,我学习大多因为兴趣。
就如这写书,也没赚到几个钱,还是乐此不疲。
不过“兴趣”二字。
——我因为“闲着的时间”多,所以打零工的行业多,又因为都工作不能长久,否则容易沉迷其中不想自拔,而一次次被各种从中作梗而“劝退”。
我便比别人多了许多接触社会各行各业,与各种人打交道,和没事儿常消费,懒散着性子,处处观察别人的人生。
还有人误会我过,以为我似警,因为爱观察。
其实我原因是“闲”,我太闲了,又年轻闲不住,才这么博学多闻的。
——市中心的邻里关系,这是一个算得上展望的思考。
都知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环境不可能因为个人而改变,人只能改变自已的思想、行为、家庭等等,来适应环境。
要么从市中心搬出去,活四散开来一般,旧日“市中心经济思想”的环境。
要么就需要从生活里,从根深处做起,寻找合适的人步入婚姻这座殿堂,抑或坟墓。
不管怎么称呼“它”,总之,市中心应该只容得下“为富豪们的体面”而生存的人。
这恐怕是不会再改变的事实。
或许,源自人口与经济双向走偏的问题,会随着未来人口与经济的双向走回而好转,再个大变样。
但预测别人家什么时候愿意生孩子,还是成群结队的生,生完又努力赚钱,赚好钱跑到市中心这个如今“高杠杆”投资环境里去博一个“中低收入群体”……
这,我觉得不应该去预测的。
有生之年,咱还是多想些“靠谱点儿的事儿”。
——
既然市中心的邻里关系已经区隔在其他市区乃至郊区和农村的“生态”之外。
那么它的独特性,也就由居住其中的人,彰显无二了。
——
经济的稳定与低收,商人们是否还愿意围绕着市中心商业区租买房子,居住其中,享受着“邻里关系”里到处仿佛“弄臣魅臣”的环境?
不好说,必定生活里做人,还有妻子孩子与父母。
另外,这弄臣魅臣的辅助消费力那是值得恐怖的,兜里的现金流够不够天天折腾?一但现金流断了,那些个弄臣魅臣作起“妖”来,顶得住的也怕没几个。
——
大致来看,市中心的邻里关系,主要还是“为别人的体面而活”的打工群体居住着的。
既然是这样,那么我这种老一代在市中心念书的孩子,自然就算是已经被“市中心”淘汰掉了。
这也算是一种,我个人思想色彩里的“市中心的陨灭”。
属于我认识的那个市中心,消失了。
——
邻里关系,应该都可以称为“党派之争”了。
不再是什么旧序的工会主义、街道主义。
而是围绕不同商业帝国的打工群体,相互簇拥,在生活里,在邻里关系中,时刻维系着“每个富豪的体面”。
打工自然也免不了换地方工作。
于是乎,古时历史评价的那些个词儿,也难免又被瞎说提出:三姓奴臣啊,多姓奴臣啊。
在所难免。
当然,这些都不是真的。
打工就是效忠于“工资”。
离开了,换了新企业,不可能还效忠什么不给工资了的“旧主”。
——但这是普通生活里的正确思想。
在如今市中心的“口不对心”的生态里,只能继续说着:几姓家奴,恬不知耻。
若是居住在市中心,你都要忍让这些流言蜚语。
心眼儿小了,逼疯自已,也逼疯了家人。
一个弄不好,行差踏错,恼羞欲奴,就可能沦落为“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