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都市 > 澎湖湾的澳龙 > 第2章 此文必火--读书心得

皇帝的新装真是无处不在。

一位作家因为某一本书出名了,就认为自己可以恣意妄为,于是就什么都敢写、什么都敢说了,在各种场合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大放厥词,以标榜自己是一个为底层社会仗义执言的勇士,其实这里面的道理大家都懂,但仿佛他一本书出了名之后,他就比谁都通透了,就能看穿常人所不能看到的境界,听众们也无不附和。

这还不算,他还要趁着名气乱写一通,这时候他已经不担心没有人出版了,就有人会像夸奖皇帝的新装一样给予迎合吹捧,好像能读上此位的续书也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彰显品位的谈资。

谁不提某某人、某某书、某某续书,谁就丢人。

冷眼看看这些作者成名之后出的书,着实值得说道说道。

说这些话不能怕得罪人,先说说《文城》吧,小说开头就把悬念拉满,这一招是作者娴熟的,信手拈来。

但是我认为此小说有两个毛病,一是故事的逻辑有问题,有些不能自圆其说,或者没有说的明白;二是这样一篇小说说不清主题是什么。

先说故事的逻辑问题,小美阿强的来历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谜,只有看到文后的“补”方知根由,但是生活在同一个镇上十几年的母女不相认的情节,又好似极不合理,而这个恋人扮演兄妹的情节,灵感是否来源于屠格涅夫的《阿霞》就不得而知了。

文中描写的既是兵荒马乱又像是太平盛世,土匪横行乡里,烧杀掳掠,男主角林祥福却能怀揣着大量的黄金和银票,带着个婴儿,穿行几个省,依然安然无恙。

本想着到了想象中的文城(因为这儿人说话的口音与小美相似),林祥福利用带来的本钱,可以做一篇商战的文章,那与溪镇当地的富绅顾益民就着木匠工艺来一场场层层递进激烈的商战,倒是可以做些精彩的文章,比拼木匠的工艺,文艺作品里对北方尤其是皇家的木器家具描述的很多,作者这时候如果从南方的家具入笔,应该也有精彩的文章可做;还可以叙述他们不管贫富,对待乡邻一律平等;有社会责任心啊都可以些,我的智力仅限于此,但是商战逆转确实是可以做很多文章的。

可惜作者引出了土匪头子张一斧,又叫张麻子,凶狠残暴,多次作恶乡里,林祥福一家与顾益民都被血腥残暴地绑架、敲诈、杀害,文中至少有一半文字是写与土匪的斗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乡民们的损失也十分巨大。

其实,要是跳出文章看看,土匪这一段在全书中也是可有可无的,这段情节夹在寻亲的故事里显得太突兀了,虽然那时候可能是匪患横行,倒不如但写一篇《文城人民抗匪记》。

所以说,缺了它,完全可以叙述出林祥福寻找小美的故事,而且这个寻找的过程加上商战内容,可以使文字更干净一点。

然后我就说说余华老师作品的不干净了,我这里说的不干净绝对不会被人说成是,因为你自己心里不干净才会看到作品不干净的,实在是那些描写的太直白了,本人实在不敢苟同,那些土匪折磨人的手段凶残已经足够了,我相信会有此事的,但完全没有必要写的那么脏,而且写了好几段,我真的想象不出来余华老师是如何下笔的,本人平时也写点东西,总感觉写到脏东西时候比看到了还恶心,余华老师受累了,是不是能写出这些东西就是个写作的超能力,吾辈写不出来。

不过这个也是余华老师的一个特点,他的《活着》里面老财主去茅房的情节,也是写的极尽恶心的。

更不要说《兄弟》了,可以算是脏事大全,从厕所偷看,到掉粪坑,然后就是干树、干电线杆,而且是无数次重复,大有不恶心你不罢休的架势,再到那李光头看到孙伟被打死的场景,全部都体现在“脏”字上了,说老实话,《兄弟》的下部我就弃之不看了。

第二就是没有看出来《文城》这本书主要说的是什么主题,富二代林祥福被小美哄骗上床,“白捡”了一个女儿,而小美“兄妹”还是那种有良心的窃贼,没有把林祥福的浮财全部掏空。

其后就是林祥福长途跋涉为女儿寻找母亲,直到了溪镇驻足,结识了当地一些人,就是抗匪为主题了,里面穿插了他女儿林百家的情窦初开青梅竹马私定终身,却总被无情的棒打鸳鸯的俗套故事,顾益民儿子抽大烟被骗卖到南洋的故事,林百家到上海读女子学校的故事,都说了,都有点关联,但是又都可以不说,可惜都还没有说透,可能作者还想再写个续集。

文后的“补”子里面又加进了小美青春萌动,渴求男欢女爱的情节,被刻板婆婆严苛打压的故事,这些对于余华老师都是信手拈来的。

有人说这是余华老师潜心写了五年而出的,就是为了什么大奖而去的,我感觉这篇立意不高,远低于《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

与几位读书的朋友聊天,就有人说下一位国内的诺贝尔文学奖“必须是”寒雪或者阎连科,不敢苟同,看看他们的《黄泥街》、《受活》,就知道他们都是找出社会上出现概率很小的事,从一个县里想修建“列宁墓”到后来的组建“绝术团”,“绝术团”的表演又是无数次的文字重复,无非是说县领导在发展经济工作中被上级逼的无法创新了,从这里渲染入手,好像说了点事,又好像说你的脑洞不大就看不出来我说的是什么,你看我影射的事多么深奥,这个又回归到了“皇帝的新装”上了。

刘震云这位老师我感觉就不一样了,他的作品都是有所指,而且风趣幽默,九曲回肠,《一地鸡毛》、《手机》、《我叫刘跃进》、《一句顶一万句》,还有《我不是潘金莲》篇篇精品,这才是对自己负责、对读者负责。

再说说《遥远的救世主》,现在已经不知道是这个小说先火,还是王志文左小青演的电视剧先火的,反正是都火了,王志文左小青的演技肯定不用我夸奖了,书中那种把音响攒的那么高级是技术问题,并联加串联的一通操作,情理之中应该是能够实现的,找了一帮子农民工进行量产也是可行的,后来那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临危逃难自救,不顾他人的小人之举也被作者刻画的很入骨,最终是身败名裂,现出原型。

书里还有一段是一个拒不交代的杀人犯被丁元英(王志文饰)用了一段《易经》给说服了,而且这一段还是芮小丹(左小青饰)跟丁元英现学转述的,这样的情节就没有什么信服力了,《易经》真的有劝导作用?杀人犯能听懂《易经》?都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遥远的救世主》借此就走向了神坛,谁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没看过电视剧、没看过原著,并且谁都说这本书太好看了,能让人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跟风就出来了三部曲,《天幕红尘》和《背叛》,大家奔走相告,争相阅读,唯恐在这个话题上缺少谈资。

其实《天幕红尘》这本书就是“见路不走”四个字的思想贯穿全文,把一系列很难理解的东西都强加在这四个字上,像是哲学又像是玄学,最终也没有看出来什么是“天幕”,“红尘”红色的尘埃指的是谁,留下印象的就是那黄金打火机。

王小枪这位作家应该说一下的,他的《面具》、《县委大院》、《密使》、《对手》等都是精品,尤其是《面具》和《对手》被拍成电视剧,里面的人物李唐和丁美兮还是从《面具》里刚建国时候的小孩,到后来《对手》里面用上智能手机时代的为人父母,名字还是传承的,他参与编剧的电视剧《哈尔滨一九四四》更值得我们期待。

想起来多年以前《罗辑思维》栏目也有推荐书目环节,我那时候对罗胖罗振宇也是顶礼膜拜的,听信他的话,买了《秦谜》和《秦殇》两本书,看完了才发现两本书也就是两句话,《秦谜》一书就是试图揭示秦始皇的父亲就是嫪毐,但说的言之凿凿;《秦殇》表述的就是,因为秦始皇的父亲是嫪毐,所以给秦朝的灭亡留下了祸根。

好像这两本书看不看也无所谓,都是猜测的,纯属浪费了时间。

有没有作家能坚持初心一直保持出精品呢?那是肯定有的,我推崇的首先是老舍先生,且首推《四世同堂》,那真的是集思想性、文学性之大成的大作,我在此不介绍内容了,100万字,是一部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作品,只需要看两页,就会吸引你一定看完。

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我看的不全,记忆中的《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二马》、《正红旗下》,那一篇都是精品,不愧为语言学大师,《老张的哲学》写的诙谐幽默。

还有话剧作品《茶馆》、《龙须沟》都被搬上了银幕,就连一篇非常小众的《不成问题的问题》也被拍成了电影,由范伟、殷桃主演,体现的内涵非常深刻,很有嚼头。还被一位小作家续写了一篇,叫做《没有问题也要创造问题》,也是笔锋犀利、借古讽今、针砭时弊之大作(这句话最重要)。

我没有看过多少武侠小说,但是知道金庸老先生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哪一篇都精彩。

当年出版的《王朔文集》堪称影响了一代人,每一篇都精彩,几乎都被拍成了电影或者电视剧,可是几年后他耐不住寂寞,又写了一本《看上去很美》,就不是那么美了。

最近他又出了的《起初·纪年》,说是值得一看吧,也未必,我的观点是王朔肚里已经没有《编辑部故事》、《修改后发表》、《过把瘾就死》那些精彩故事了,他只能用他特有的玩世不恭的口吻讲述古代故事,不是太需要看了。

遗憾就遗憾在王朔成名太早,这沉寂了十五年总不能就一直生活在那四卷文集的光环里啊,总得整点什么事啊,加上他的名气大、会运作,据说那《起初·纪年》刚一出版就加印了20万册,我相信不会有2000人看完的。

王小波就不同了,英年早逝,正因为他的英年早逝,留下了一大摞文集,就没有机会狗尾续貂了,不过看王小波的风骨,好像也不会那么拿自己名誉不当回事的,他的那《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黑铁时代》等几个时代就够说道的了,《革命时期的爱情》、《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沉默的大多数》每一篇都有营养可吸收,他还写了一本特立独行的武侠小说《红拂夜奔》,也算是另类的武侠。就像一位作者写的一本破案小说《搂草打兔子——捎带手》一样,也很另类,竟然是一位女老师和她老公一起曲曲折折地,利用业余时间和业余手段就把案子破了,每一个转折都出乎读者想象之外,中间竟然还有策反情节,有趣,很有可读性。

易中天嘛,你讲个《三国》,为“奸雄”曹操正名为“枭雄”,把“挟天子以令诸侯”非要美化成“奉天子以令不臣”在《百家讲坛》上掀起一阵《三国》热就可以了,你却非要趁热度写个《易中天中华史》,我看就是想多赚点钱的。

还有您说的一句话:“我要是推荐书单,第一部就是《希腊棺材之谜》,我当真信了,买回来看看之后,也就是一本普通的破案推理小说而已。

外国的作家再说几个把,那肯定首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了,之后又看了他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就看两本,也就知道这两本,都是好印象。

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这样,正在写小说之际,因为弯腰低头拾地上的鹅毛笔,突发脑出血,生命戛然而止,所给我们留下的都是精品,他的代表作《罪与罚》,此外还有《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白痴》、《群魔》、1880年他发表了《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他的巅峰之作。

我最喜欢的是《地下室手记》,该书描写一个虚构的、但作者认为他当时的社会不但可能,而且甚至必然存在的人物,由主角地下室人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地下室人是名年约40的退休公务员,他的内心充满了病态的自卑,但又常剖析自己。

也就是我现在在公众号里更新的《魏子俊》的灵感来源。

然后说说毛姆,我给毛姆评价是等同于我们老舍先生一样的地位,他以《月亮和六便士》一书封神,是全世界文艺青年的圣经,我发现他的每一篇作品里几乎都有点中国元素在里面,其中《面纱》里有一半的故事都是在中国发生的,《国王陛下的代表》里面全是讲中国的事情,《情迷佛罗伦萨》是一本言情侦探小说,就介绍这些吧,我推荐,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看看,尤其是他的巅峰之作《人性的枷锁》。

我还敢仿造他的文章写一本《不是太极端的﹤月亮和六便士﹥——+﹤情迷佛罗伦萨﹥+王朔的﹤枉然不供﹥》破案加商战的小说,里面还用到了“藏宝诗”和“藏宝图”呢。

写作人也有一个纠结,那就是成名了之后就会被常常问起:“某老师,最近又有什么大作要出版了啊?”

这话不好回答,说没有了,那就叫“江郎才尽”,那就硬着头皮写吧,但是想超越自己的成名作是很难的。

那几位英年早逝或者生命戛然而止的就不说了,包括我心中最伟大的作家路遥,他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那就是皇冠上的明珠,陈忠实老先生出过《白鹿原》之后。再被人家问起还有什么作品要出版,他的回答是:“老了,写不动了。”更让人想起他作品里的白嘉轩,一生的从容淡定,不为一切诱惑而迷失自我。

我认为写作的人是有神圣使命的,你写出来的文字是得给社会带来点什么,拍电影也是这样,不能像《热辣滚烫》、《战狼》之类的,跟《我不是药神》相比,寡淡至极,没有值得回味的东西,就是凑个热闹。

其实就两个字——“浮躁”了,谁又能免俗呢?

欢迎拍砖或者点赞私信,请不要无动于衷地选择中庸。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